故宫吧 关注:83,328贴子:791,279
  • 3回复贴,共1

大家好 大家吉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九週年啦!
王定源的宮廷文化出版物收藏 也涉及諸多外國內容 看來看去 還是我們中國的北京故宮最迷人 今年暑假 王定源看了《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紀錄片之部分內容 得知早在1793年 盧浮宮就從昔日帝王之宮變為人民的博物院 堪稱現代博物館之先驅 相形之下 紫禁城這際遇晚了132年
在漫長的 漫長的封建帝製時代 高端文物歷來主要只流傳於權貴階層 跟絕大多數普羅大眾無緣 昔日宮殿如此開放 真的是利國利民 如今 北京故宮博物院已走過九十九年非凡歷程 她經歷了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艱辛歲月 文革的十年動蕩 迎來了輝煌
可以這麼說 很大程度上 故宮及其間人物、文物的命運 折射出國家和人民的命運
很遺憾的是 圓明園早已經不復存在了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0-10 05:01回复

    王定源
    殘陽餘暉閉宮門,
    世事滄桑話乾坤。
    皇朝落日君恩遠,
    秋風吹遍北平城。
    “陽”就是“阳” “餘”就是“余” “滄”就是“沧” “遠”就是“远”
    下圖所示是故宮出版社為紀念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週年而出版的《光影百年》 這是迄今為止內容最好最豐富的老照片領域單本圖書 它涵蓋面很廣 但又很精 它的封面 很有“秋風吹遍北平城”的感覺吧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0-10 05:02
    回复
      《天地之吻 紫禁城圖像》一書裡 作者李文儒先生大致有言:“紫禁城屬於六百年來所有看到它 想到它的人”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0-10 05:03
      回复
        簡談紫禁城今昔攝影
        迄今為止 市面上的紫禁城攝影作品及相關出版物 貧苦人王定源應該差不多都收了 從內容來看 分為兩種 一是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近代部分 二是近三十多年以來的當代部分 當代部分中 李少白先生被讚譽為“當代故宮攝影第一人” 另外 近些年出現的新起之秀 蘇唐詩先生的紫禁城攝影作品也都是很不錯的
        今天 適逢北京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九週年 貧苦人王定源的一本《是,而不見的故宮》被拆封了 此書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於2016年3月 作者是李少白先生和魏慧玲女士 貧苦人王定源個人認為 這兩位人士 前者提供攝影作品 後者提供相關文字解說 貧苦人王定源另外也收了李少白先生的《是,而不見的長城》和《是,而不見的頤和園》 《天地之吻 紫禁城圖像》一書裡 作者李文儒先生大致有言:“紫禁城屬於六百年來所有看到它 想到它的人”“世上有很多地方以廣闊見長 也有很多地方以精美見長 但 像紫禁城這樣 集廣闊與精美於一身的地方 並不多見”現代人 要拍出紫禁城攝影佳作 是很不容易的 李少白先生除了具備超凡的攝影專業技能 獨特的審美眼光 還有非常重要的是 他深厚的積澱 他捕捉到的古建築之美 總是那麼震撼人心又與眾不同
        當代紫禁城攝影作品 凸顯的是其藝術性 而近代紫禁城攝影作品 大都並不很注重這一點 它們往往能很直觀地呈現出歷史滄桑感 比較原汁原味 在攝影技巧方面 要求不高 但 時代賦予它們更為震撼人心的力量 次要來說 一些紫禁城建築今已不存或改頭換面 更主要還是 故人已去 舊影留痕 近代紫禁城老照片裡 似乎並不凸顯文物 畫面中似乎只把文物作為陪襯品 紫禁城文物攝影作品佳作 似乎都是現代的 很寫實的 不需要攝影師融入自己的攝影語言
        影像具備文字不可比擬的魅力與衝擊性 特別是近代史老照片 大都帶有豐富的歷史信息 往往是後世人難以複製、難以尋覓的 當代照片 更為絢麗多彩 萬象紛繁 讓人可以直觀看到攝影術的長足發展
        很遺憾的是 圓明園在全盛時期 不曾留影人間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0-10 1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