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教育理念的“头脑风暴”荡涤着新一轮的课程实施者,实施者的教育行为和精神追求充满勇敢者的探究、执著和勇气,并闪烁着教育家理性的光芒。
新课程标准已在我国部分课改实验区开始试行,这标志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本课程既力图突出英语学科的课程理念,又着眼于创新实践,寻求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的结合点,探讨英语课程在教学实施阶段第二次开发的有效途径。
本课程有以下特点:
一、从实践案例入手研究新课程的实施,能将教学的探索与创造、课程行动研究结合起来,引起教师们的共鸣。本课程共汇集了全国部分新课程教改试验区的20个创新英语教学案例,每篇教学案例都有其独特之处,充满着创意和特色,折射出执教者各有千秋的专业特长、人格魅力和智慧灵感,并且集中体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精髓,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策略,渗透了综合语言学习的五大要素: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值得强调的是,收入本课程的所有课例都经历过实践的检验,不少课例是比赛或公开课展示中的经典,是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的产物,并非课程设计理念上的“海市蜃楼”。
二、本课程收录的课例中,所选教材、教学内容、课型与教学方法均呈“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体现了创新教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认识:1.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它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取舍,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是课程的设计者。2.任务型教学无疑为我们的语言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模式,是我们应大力提倡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排斥其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英语教师可结合自己与学生的实际实施教学,形成能发挥个人所长又行之有效的教学风格。3.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把握教学标准,“改造”教学材料,研究学生、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无不以 “主体”的身份出现在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应加强课堂驾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特别是课堂中的及时调控能力,这是因为上课并非百分之百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学活动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情感的变化。
三、本课程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教案汇集,也不是单纯的课堂实录,而是执教老师对照新课程标准作出的一次创新教学设计尝试和教学实践后的反思。每一课例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标 (包括语言目标、能力目标、文化策略等),学习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主要流程图,教学步骤及说明 (突出师生的合作与学生间的合作),部分课堂教学实录,有特色的板书设计,多媒体工具的应用等,部分课例还体现了科研课题的落实与课堂评价方式的改革。此外,本课程还收录了执教者的教学反思和专家对该课的点评意见,点评注重对创新要点进行评说。
所以把本课程中的教学案例称为教学创新设计的尝试,是因为所收集的案例还有模式化和程序化的痕迹,有的课追求的是理论上的“面面俱到”。实际上,课堂教学一旦模式化或程序化,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教学也就无乐趣可言了。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有条不紊,而在于能否勇于创新,能否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个人素质固然重要,但良好的个人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充其量只能起到“加法效应”,唯有学生的有效参与才能产生课堂教学的“乘法效应”。我们企盼本课程能为进入新课程的教师提供一些可供研究的案例,并以此提升实践经验,成为连接新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媒介”。
新课程标准已在我国部分课改实验区开始试行,这标志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本课程既力图突出英语学科的课程理念,又着眼于创新实践,寻求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的结合点,探讨英语课程在教学实施阶段第二次开发的有效途径。
本课程有以下特点:
一、从实践案例入手研究新课程的实施,能将教学的探索与创造、课程行动研究结合起来,引起教师们的共鸣。本课程共汇集了全国部分新课程教改试验区的20个创新英语教学案例,每篇教学案例都有其独特之处,充满着创意和特色,折射出执教者各有千秋的专业特长、人格魅力和智慧灵感,并且集中体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精髓,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策略,渗透了综合语言学习的五大要素: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值得强调的是,收入本课程的所有课例都经历过实践的检验,不少课例是比赛或公开课展示中的经典,是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的产物,并非课程设计理念上的“海市蜃楼”。
二、本课程收录的课例中,所选教材、教学内容、课型与教学方法均呈“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体现了创新教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认识:1.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它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取舍,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是课程的设计者。2.任务型教学无疑为我们的语言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模式,是我们应大力提倡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排斥其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英语教师可结合自己与学生的实际实施教学,形成能发挥个人所长又行之有效的教学风格。3.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把握教学标准,“改造”教学材料,研究学生、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无不以 “主体”的身份出现在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应加强课堂驾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特别是课堂中的及时调控能力,这是因为上课并非百分之百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学活动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情感的变化。
三、本课程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教案汇集,也不是单纯的课堂实录,而是执教老师对照新课程标准作出的一次创新教学设计尝试和教学实践后的反思。每一课例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标 (包括语言目标、能力目标、文化策略等),学习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主要流程图,教学步骤及说明 (突出师生的合作与学生间的合作),部分课堂教学实录,有特色的板书设计,多媒体工具的应用等,部分课例还体现了科研课题的落实与课堂评价方式的改革。此外,本课程还收录了执教者的教学反思和专家对该课的点评意见,点评注重对创新要点进行评说。
所以把本课程中的教学案例称为教学创新设计的尝试,是因为所收集的案例还有模式化和程序化的痕迹,有的课追求的是理论上的“面面俱到”。实际上,课堂教学一旦模式化或程序化,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教学也就无乐趣可言了。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有条不紊,而在于能否勇于创新,能否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个人素质固然重要,但良好的个人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充其量只能起到“加法效应”,唯有学生的有效参与才能产生课堂教学的“乘法效应”。我们企盼本课程能为进入新课程的教师提供一些可供研究的案例,并以此提升实践经验,成为连接新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