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亚五月树吧 关注:37贴子:5,399
  • 5回复贴,共1

【转】《极度狂热》读后:那简直就是平行世界的另一个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西1楼2010-10-27 22:13回复
    并不需要是阿森纳球迷才能够读懂这本书,但如果你不是阿森纳球迷,即便你能够对那种痴迷感同身受,却很难对如同密码一样的细节和事件产生突然之间的共鸣。那些抽象的比赛、对手、人名、地名、装饰细节,对于那个狭小而温暖的球场的怀念,与被Hornby所描摹的种种偏执狂生存状态一道,成为了阅读时候不断打断思绪的火花。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停顿下来,让那些情绪——无论是郁闷还是痛苦,是纠结还是抓狂,——都渐渐地弥散在我自己的心境里面,于是便分不清楚,究竟是那种对小说的心有戚戚导致了目前这样的惨淡心绪,还是爱上这样一支球队所带来的不安笼罩了我。
    我的脑海里回荡着“little men in red and white”的旋律看着Charlie George那一章(歌词中有一句But there’ll never be a girl,who can take my heart away; From the sight of Charlie George, lying in the sunshine),而看到Liam Brady的时候我的念头是那场法国与爱尔兰的友谊赛(他如今是阿森纳的青训主管,同时还兼任爱尔兰国家队的助理教练),毫无疑问,当那支八十年代末的 “年轻球队”的名单引入眼帘的时候,能够和我的记忆重合的名字就催生出更多回忆。当读到一笔带过的30年代辉煌,读到赫伯特-查普曼的这个名字时候想到他是那样一个几乎完全从Tardis里面走出来的改变了时代和足球观念的奇才;读到“双冠年”的时候清楚地意识到那是71年,那一年的许多场景都还常常出现在官网举行的各种“最伟大”的评选当中;至于"安菲尔德之夜"的那场比赛,无论是普拉特的评述还是摩尔的点睛之语,每一句都仿佛在耳畔划过……
    所以,Hornby所有与心情有关的描述都让我身临其境——我知道那就会是我,如果我在那里,如果我在那时候的海布里,如果我在那个时候的白鹿巷或者老特拉福德或者安菲尔德,那么我就会是他:我会为在每个赛季都恐慌Brady会转会去意大利但我清楚那终究不可避免而他是中场灵魂是唯一的组织者他对于整个球队又是如此不可或缺,我会为Thomas的那个进球尖叫然后拥抱身边的每一个人然后笑着跳着挥动手中的红白围巾然后一边哭泣一边看着Adams如同君临天下一般傲然举起奖杯然后感慨哦天哪他才22岁;我会抱怨比赛的无聊咒骂球员们的懒散无用腹诽主帅的引援策略何等吝啬临场战术如何低级居然还没有到圣诞节就失去了获取冠军的机会但又怎么也没有办法做到不去看球……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是如今所谓的“攒rp”与当初那些咬掉橡皮糖小人脑袋然后任由汽车压扁身子的许愿活动实在并没有任何不同,比如某个赛季在“观赛魔咒”指引下我几乎没有看多少场直播,尽管同样的时刻我会不屈不挠地刷着枪坛或者bbs上的文字直播;这种行为和自残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比熬夜到凌晨看球还要摧残,因为我是熬夜到凌晨然而不看球……
    你还能希望什么呢,看着一个生生被改造好了成为自由主义者的男人略带羞愧地讲述着那些不那么政治正确的沙猪往事,关于Neggopool;或者关于父亲没办法带他的妹妹,一个九岁的女孩子一道去看球;还有他的女朋友们(我没有数过其中究竟出现了几位)是如何不适合出现在球场,我看到的是一种,无奈的,小心翼翼的,然而毕竟是骄傲的忧伤。其实这跟那是女人完全没有关系,假设Hornby是gay的话,他一样有可能爱上完全对足球不感兴趣的另一个男人而面对同样的痛苦。同时,爱上一个并不爱你的球队的人和爱上一个喜欢同一支球队的人一样会造成诸多问题。因为输球的时候你们会同样沮丧到连说话都懒得,而赢球的时候,你会觉得,那种你个人与球队之间的独一无二的快感被偷窥了,被偷走了。但爱上球队和爱上一个什么人尽管可以用来类比,却完全不是一回事,你知道球队永远都在那里等着你,也许并不是以最漂亮的妆扮,但它不会背叛你(也许偶尔会背叛你喜欢的球员),它也不会感觉到你的背叛(尽管你或许会被喜欢的球员背叛),你知道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安全的、是私密的、是个人化的、是永恒的,唯一能够改变这一切的状态是你。
    


    IP属地:广西2楼2010-10-27 22:14
    回复

      但你绝对不能说足球仅仅是逃避真实世界世态炎凉的避风港,因为事实并非是这样的。也许在读到“这是一份对心理医生的自白”这样对本书的形容之后你会做出种种分析,说对足球的迷恋是出于对缺乏父爱或是对恋爱过程的移情,说这样的狂热是一种病态需要治疗,说最终最好还是从这个虚幻的寄托中脱离出来投入现实当中去。可是这并不是事实,至少不是全部的事实。阿森纳并不是我的恋人,它只是我的信仰;就好像或许最初是我选择了某种进路,但是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了我的思维方式甚至成为了构成我这个人的一部分,阿森纳也一样。最初的原因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经深陷其中,无法可想,不能自拔。间歇性地,通常是在一场闷败或者憾平之后,我会忽然固执地失去关注足球新闻的兴趣,尽管我仍旧会不由自主地随手打出那些网址,尽管我仍旧会习惯性地去下载motd,尽管我完全没有办法阻止朋友们发来的“momo”的消息,但我会条件反射地关掉正在加载的标签页,会不去看下载完毕的视频,会一把抓住发过来的消息写下“泪……抱抱……”这样含义不明的语句;直到下一场比赛开始,也许那时候已经伤兵满营凑不出一支主力阵容抓了个预备队的小朋友来凑数,于是苦笑之际念叨着哪条线不要被打爆谁谁谁不要再受伤,又开始看,然后周而复始。
      或许这本书终结在1992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此后经过了捧杯欧洲和黑金教练下课这样复杂事件,然后那支所有人都厌恶的阿森纳变成了所有人都敬畏的阿森纳,再然后,整个英伦足球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而被挟裹进了全球化的滚滚大潮。阿森纳变成了热刺或者西汉姆那样华丽而优雅的代名词,尽管那指的是球风而不是球场文化(毕竟海布里从来没有发展成斯坦福桥那样的潮流文化展示地),当出现在我这一代球迷面前的时候,这已经又是查普曼的阿森纳,而不是唐-豪或者格拉汉姆的了;而比我更加晚近的球迷甚至只能在已经成为传说的录像中体验海布里的美妙。这当然是一种遗憾,尤其是当你说出“我是阿森纳球迷”这句话的时候别人的反应。迄今为止在英国人之外的群体里反应都还相当不错,因为毕竟你不是那切尔斯基那暴发户的拥趸或者显然仅仅出于glory hunter的目的才去支持曼联(哦,顺便说一句,车蜜和魔蜜显然不会承认这一点,他们对于各自球队的感情很可能跟我对阿森纳的并无二致,但那不是我需要考虑的事情),尽管那位穿着帕文在银河队的球衣的洪都拉斯籍热刺球迷似乎得知我的属性时有一丝尴尬,尽管那位切斯特菲尔德死忠胖大叔曾经善意地嘲讽说哦为什么所有人都是阿森纳球迷,但是除此以外的人的反应哪怕不是肃然起敬大约也是点头默许。哦,除了会回答“是贝克汉姆的那个队么”的那部分人以外。
      然而书之外的生活还要继续,无论那是一个双冠或者又一个双冠,还是赛季不败,无论是换了新球场,还是俱乐部史上进球最多的球员转会走,还是一个赛季换了三个队长,还是四年没有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杯子。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我可以清晰地记忆起那时候自己在做什么,或者那段生活中别的困扰我的事情是什么。没错,我们用与阿森纳相关的时间线来刻画和标注自己的生活,除此以外的生活被定义成“某场比赛与某场比赛之间”,并且,无关紧要。
      我相信并不会有人因为这本书而爱上阿森纳队,因为这并不是一本描写情人眼里如何出西施的作品;但它值得所有人一读;同时,一个阿森纳球迷会在阅读中产生别样的感慨和乐趣。
      PS. 简体中文版翻译很一般,很一般……
      


      IP属地:广西3楼2010-10-27 22:14
      回复
        作者简介:
        尼克·霍恩比,英国当代最炙手可热的当红作家,他出生于伦敦郊区小镇,剑桥大学英语文学专业毕业后在综合中学教英语,随后开始为报章媒体,如《号外》和《文学杂志》自由撰稿。1992年的个人回忆录《极度狂热》,出版后一鸣惊人占据年度畅销榜,随后所写的每一本小说,例如《失恋排行榜》、《男孩·男人》、《砰!》等几乎都在畅销榜和专业书评获得双赢。其小说深谙现代年轻人的流行文化,并以精湛的英式幽默掳获读者的心,慧黠中透着伤感,被称之为“抑郁喜剧”。
        


        IP属地:广西4楼2010-10-27 22:15
        回复
          隐约记得你向我推荐过、、、


          5楼2010-10-31 18: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