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话吧 关注:2,460贴子:25,192

回复:学者:从商代到清中叶,中国古代普通话一直是河南洛阳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猴子还能领悟人话??
看来你属于半猴半人的品种,恭喜。
回复:70楼


71楼2010-10-29 20:03
回复
    你汪汪的叫,任何人都不会误会的。给,骨头。


    74楼2010-10-29 20:12
    回复
      哎呀,某些人零家之言都没有,还指责别人一家之言,回去摇尾巴吃骨头吧。


      77楼2010-10-29 20:46
      回复
        猴们不要捣乱了,这论文很长的,还没发完,猴们仔细读了:
        继续:
        元代孔齐在《至正直记•卷一•中原雅音》中说:“北方声音端正,谓之‘中原雅音’,今汴、洛、中山等处是也。”孔齐的话表明,在元代,洛阳、汴京以及中山等地的语音被人们称为‘中原雅音’,被认为是语音之端正者,即共同语的标准音。宋元时期中山府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定县、唐县、新乐、完县、望都、曲阳、无极等县地(京广铁路石家庄至保定段的两侧地区。参见《辞海》),这个地区和汴、洛地区不接壤,属于海河流域,已不在中原的范围之内(参见3.1.1),其语音之所以被称为中原雅音,不是以地域命名,而是因为它和汴、洛语音相似(似乎大量移民把汴、洛语音带到了那里)。尽管孔齐把仅仅和洛阳语音相似、远离洛阳的区区中山之地的语音都算作共同语标准音,可是他却没有把当时的京都北京的语音包括在标准音的范围之内,这说明当时的北京语音完全不具备共同语标准音的资格,元代共同语的标准音是以洛阳话为代表的中原雅音。


        78楼2010-10-29 21:06
        回复
          指出元代是以洛阳话为代表的中原雅音作为共同语标准音的元朝人不仅仅是孔齐,范德机和周德清也持同样的观点。范德机在《木天禁语》中说:“马御史云:……四方偏气之语,不相通晓,互相憎恶。惟中原汉音四方可以通行,四方之人皆喜于习说。盖中原天地之中,得气之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唯我圣朝,兴自北方,五十余年,言语之间,必以中原之音为正。”周氏在该书的自序中又说:“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木天禁语》中的“中原汉音”和周德清所说的“中原之音”只能理解为以洛阳话为代表的“中原雅音”,而绝非象某些学者阐释“中原之音”那样,是指当时的北京语音。古代汉族的地域观念不会把北京包括在中原之内。 在古代汉人那里,狭义的中原就是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仅仅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黄河流域(参见《辞海》、《辞源》和《汉语大词典》“中原”条)。而北京属于海河流域,不属于黄河流域。既然《木天禁语》说“中原汉音四方可以通行,四方之人皆喜于习说”,可见“中原汉音”是一种基本上没有内部分歧的语音,即汉语通行区域内某一范围较小的地域的语音,因而“中原汉音”之“中原”就是指河南省内的洛阳一带,“中原汉音”和“中原之音”就是指洛阳或洛阳一带的语音。《木天禁语》说中原居天地之中,而晚唐李涪、宋代寇准和陆游、清代朴隐子和潘耒则说洛阳居天地之中(朴、潘之说详后),明代吕坤在《交泰韵》的同一段话中既说“中原当南北之间”,又说“河洛(洛阳)不南不北,当天地之中”(详后),还有清代朴隐子在《诗词通韵•序》中把和“中原”同义的“中州”作为“洛阳”的等义词来使用(详后),这些都是“中原汉音”、“中原之音”的“中原”是指洛阳一带而不是指北京,“中原汉音”和“中原之音”是指洛阳或洛阳一带的语音而不是指北京语音的有力证据。古代汉族活动的地域范围决定着在他们心目中居天地之中的“中原”只能是洛阳一带,而不可能是北京。


          79楼2010-10-29 21:07
          回复
            明代后期吕坤(河南宁陵人)在《交泰韵•辨五方》中说:“中原当南北之间,际清浊之会,故宋制(遵从)中原雅音。会南北之儒,酌五方之声,而一折衷于中原。谓河洛(洛阳)不南不北,当天地之中,为声气之萃。我朝《正韵》,皆取裁焉。周氏德清,高安人也,力诋沈约,极服中原。”吕坤在指出宋代就是以洛阳一带的中原雅音作为共同语标准音、元人周德清也以这中原雅音作为共同语标准音的同时,指出了明代也是以洛阳语音作标准音,明代编著《洪武正韵》是以洛阳语音作为准绳。当然,吕氏编著《交泰韵》也是以洛阳语音为准绳。他说:“是书也,……就《正韵》之简净,准中原之雅音。”吕氏在《交泰韵》中又说:“高庙(明太祖朱元璋)召诸臣而命之云:‘韵学起于江左,殊失正音。须以中原雅音为定。’……万历中,余侍玉墀,见对仗奏读,天语传宣,皆中原雅音。”吕氏所言明太祖亲自倡导以中原雅音作为标准音,以及编著《洪武正韵》以中原雅音作为准绳,并非虚语。宋濂在《〈洪武正韵〉序》中记载:他和乐韶凤等人奉明太祖之命编著《洪武正韵》,“钦遵明诏,研精覃思,壹以中原雅音为定。”《明史•乐韶凤传》亦曰:“帝以旧韵出江左,多失正,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由以上所述可知:明代的统治者不仅具有中原雅音是共同语标准音的认识,而且还把这种认识付诸实践,用中原雅音作为编纂韵书的标准和施政的工具。


            80楼2010-10-29 21:07
            回复
              这里有必要指出:明朝建立后的最初五十四年是定都于南京,到明成祖时才迁都北京。而明朝定都南京的当年即洪武元年,明太祖下令把蒙古人退往北方后残留的北平(大都)居民全部迁到河南开封,在洪武四年后的五十多年里,陆续从全国各地大规模移民北京(详3.2),因此至少在明朝定都南京后的最初二、三十年里,“北京语音”根本不存在。而明朝定都南京几年后明太祖倡导以中原雅音作标准音,奉太祖之命编著《洪武正韵》也以中原雅音作准绳(《洪武正韵》成书于洪武八年),这又从另一角度表明:流行于元明清时期的“中原雅音”和“中原之音”绝不是指北京音。


              82楼2010-10-29 21:08
              回复
                中原雅音是明代共同语的标准音,这也是明代文人学士们的共识。明人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说:“愚窃谓音声以中原为准,实五方之所恪宗。”明人王伯良在《方诸馆曲律•论须识字》中说:“识字之法,须先习反切。盖四方土音不同,故须本之中州。”明人杨文骢在为明人吕维祺《同文铎》(《音韵日月灯》之一种)所作的序文中说:是书“得中原之正音,去五方之啁杂。”


                83楼2010-10-29 2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