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吧 关注:19,505贴子:73,501
  • 0回复贴,共1

以佛号来压制妄想,那效果一定很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佛号来压制妄想,那效果一定很差
我们这次的课程有三个忆念:忆念真如、忆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忆念净土的庄严,以这三种忆念,来达到临终的正念。
第一个,启发我们心灵的力量,最重要就是忆念真如。忆念真如只有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诸位要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生命的原点是什么?以《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们是从真如佛性而来,从本来无一物的空性而来,也回到空性去。
当然你说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你前生的色身不是这个样子,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我们不是从前生的果报而来的,虽然我们从前生的业力来,但并不是从前生的果报来。
是从什么地方来,诸位知道吗?
你真实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吗?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来无一物,我们是从本来无一物而来!如果,你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会被困在这些因缘当中,转不出去,因为你还找不到自己的家,表示你的修行还没有上路,入道多辛苦啊!一定要找到你的本来面目,你的生命才能产生根本的扭转,才能在因缘假相中:不迷、不取、不动,做你该做的事。
当然佛法也不是把因缘假相全部否定掉,这样也不对,不能执着,也不能否定,叫做“就路还家”,该来的就让它来,把它当作人生的历练,调整好你的心态,这就是转识成智。
再回到我们的主题:转化生命。
我们讲到心灵的力量,主要有两个部分:
第一个、了解我们是由过去的因缘所创造的,而且我们当下也在创造未来。但是面对因缘,首先把心带回家。
有些事情,不是马上去处理,因缘太复杂、业力太强时,要先修空观,把心带回家之后,再重新面对因缘。否则一开始就面对因缘,容易被因缘所转。空、假、中三观,先修空观,消灭你的执取,才开始修假观--面对因缘,借假修真。
在《楞严经》中,佛陀跟阿难尊者对话时,佛陀不断问阿难尊者:不要老是活在现在的因缘,要阿难尊者反观:你从什么地方来?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原点时,那是什么?会被现前的因缘所迷惑吗?
你要先跳脱今生,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你才能够真实的安住,才能够不随妄转,这叫正念真如。
其实这样的态度平常就要建立起来,不是等到临命终时再来想。如果你不忆念真如,临终的时候,任何一个妄想都可能影响到你,都可能干扰到你,你把今生当真的,妄想怎么会放得过你呢?
只要有一个妄想生起,你的佛号就被破坏了,佛陀无法救拔一个起颠倒的人,所以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忆念真如。
《楞严经》上说,我们的真如佛性、清净的佛性,都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却一直忽略它的存在,总是习惯跟着妄想走,这是不对的。
所以真如佛性只要你忆念它,它就产生作用,所有的善根都需要靠你去忆念它,才能够产生作用;如果你不去忆念它,它就永远处于休眠状态,那就很可惜了。
我们的生命要从被动转成主动,就必须做到印光大师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觉照什么呢?觉照真如。当然真如对我们来说,可能很生疏,但是你必须试着踏出第一步,因为它生生世世陪着我们,只是我们一路来,都忽略它的存在。
如果这个方法你没有用,是用事相来对治-- --以佛号来压制妄想,那你一定入道多辛苦,而且效果很差。
只有事修没有理观,绝对不是妄想的对手,出现一个,对治一个…你会疲于奔命的。如果这样的观念能建立起来,才能讲到后面:忆念名号功德,忆念净土的庄严。总之,一定是摆脱过去,才有办法创造未来,如果你跟过去的妄想还纠缠不清,就没有所谓的未来可言。
摆脱过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带回家-- --正念真如,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把你的真如本性唤醒,安住在真如!
----净界法师
--------
把心灵的力量与弥陀的大悲愿力结合
净界法师
净土宗的修学特色,它是一种本尊相应法门,一般的圣道门,所有的功德,都是靠自己去修持六波罗蜜而成就的。净土法门的功德,包括我们现世的安乐,以及来生所受用的净土,完全是仰仗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加持;所以身为一个净土修学者,我们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感应道交。我们必须把心灵的力量,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能够心心相应,感应道交,特别是在临命终时,更是重要。
一个净土修学者,不管阿弥陀佛什么时候现前,都要深信阿弥陀佛无所不在,当我们准备好,随时随地都能与佛陀感应。祖师大德讲出一个譬喻说:千江有水千江月,意思是说,月亮已经存在,当水平静时,自然水中有月,所以为自己做好准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有一位喇嘛,有一天去外面弘法,回程的时候,在一个小石头上救了一只小老鼠,是一只冻伤的小老鼠,他把这只小老鼠带回修行的山洞,给它食物、给它温暖,小老鼠又活了过来,从此以后,这只老鼠就陪着喇嘛上师一起修学,它活得很快乐。
但是这个当中有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喇嘛上师除了小老鼠之外,身边还养了一只猫,这只老鼠看到猫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它刚开始也是忍着,但是久了之后,实在忍不住,只好向上师求说:师父啊,我实在对这只猫没办法接受,你可不可以用你的神通力,也把我变成一只猫呢?那就圆满了。它的师父很慈悲,就用神通力把它变成一只猫,它的那种恐惧心马上就消失了。
但是,这只猫有一天到外面去游玩,看到一只大狗,又感觉很害怕,回来又跟它师父求说:师父啊,你干脆把我变成一只大狗好了。
它师父又把它变成一只狗,当它变成一只狗,它的恐惧也暂时消失了。但是,当这只狗跑到森林遇到老虎时,它又很害怕,再向师父请求说:师父啊,你就把我变成一只老虎吧!当它变成一只大老虎,它就觉得自己威风自在了,百兽之王啊,无所畏惧。
但是有一天,这老只虎从外面回来的时候,一进门看到猫,突然吓得浑身是汗,它觉得很奇怪,自己已经变成一只大老虎了,为什么看到猫还会害怕呢?
就去问它师父,师父说:我可以改变你的外表,但是我改变不了你的内心,你无始劫来对猫的恐惧,不是我神通可以改变的,那是你自己要去突破的!
这个公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佛陀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跟能力,但是他唯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改变我们的内心。
佛陀可以创造很多的因缘、可以宣说很多的道理,但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我们自己去做。
诸位要知道:佛陀可以影响我们,佛陀创造很多让我们进步、成长的因缘,但是唯一做不到就是: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去改变我们。换句话说,我们想要改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愿意去改变!诸法因缘生,生命是有条件才会出现的,不是无中生有的,事出必有因。
佛教讲因缘,大乘佛法是指你的思想,每一种思想对于我们的生命,都有一种引导的力量,好比邪恶的思想引导我们堕到三恶道,善良的思想引导我们到三善道,我们想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也要有相应的思想,所谓的正念。
------
菩提心是一切诸佛成佛之种子
发菩提心是佛教常用术语,全称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菩提心是上求无上菩提之心,是一切诸佛成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就能够速成无上菩提。
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的根本,大悲心的所依之处。修学菩萨道的人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佛子的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
发愿往生净土的人,首先必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中说,三辈往生之人,都应当发无上菩提心。
菩提心常因种种因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
一、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变化。
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
三、虽不闻法,但自见法灭之相,故护持正法。
四、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
《发菩提心经论》则记载有发菩提心的四种因缘。即:一、思惟诸佛,二、观身之过患,三、慈愍众生,四、求最胜之果。
《大乘义章》指出发菩提心有三种之别:
一、相发心,见生死与涅槃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涅槃。
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涅槃无异;离差别相,始起平等之心。
三、真发心,知菩提之本性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归于自己之本心。《大乘起信论》则说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等三种发心,于信成就发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种发心。
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
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大智度论》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菩提心的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证”等四弘誓愿。其中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成。简而言之,菩提心就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因而各种经论都赞叹其德以劝勉发菩提心之人。
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省庵大师十分重视学佛者发菩提心的问题。为了劝诫更多的学佛者发菩提心,他专门撰写了《劝发菩提心文》阐述发菩提心的重要。
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开篇即云:“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大师认为一个学佛者首先要发心;修行的要务,首先要立下大愿。如果不发心、立愿,则修行难以用上功夫。如果修行过程中不发菩提心,虽然辛苦,但最终难以有成就。为了令学佛者明了发菩提心的方法,大师在该文中还阐述了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大师云:“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大师认为,若佛子能够以上十个方面来修学,不仅能够进德修身,还能生起菩提心,从而圆证菩提。
-----
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而不是强调个性
道证法师 2014/11/08
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而不是强调个性
有一些人虽然学佛很久,但是时常都还强调自己的个性是怎样,自己一向都习惯怎样怎样,都不习惯如何如何。
什么叫做个性呢?
就是我们无始以来培养出来的种种习惯性(习气),有种种执着的性质。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觉性),不是教我们培养个性、强调个性;佛是教我们放下我们的烦恼习气,不是教我们培养种种执着的习惯;
要开发佛性,必须放下我们的烦恼执着,佛性才开发得出来,也就是要随时放下自己的个性,放下和佛不一样的知见。
常强调自己习惯如何、不习惯如何的人,不但日常生活和人格格不入,常会拂逆人意、违菩提门,也不能契入佛智、开发佛性,因为被个性、习惯绑住了,就像一块冰,失去了流水、云彩的柔软自在,不但不能「随方就圆」流动,也容易碰碎。
强调个性,增长「我执」,违反菩提心。《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要往生西方,必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讲起来很抽象,好像所有的佛教徒都时常讲到「菩提心」这个名词。但是菩提心到底是什么?自己到底是否已发了呢?自己也不知道。
我们要了解自己是不是已发菩提心,可以按照祖师教给我们的原则来检查,我们的心念和行为是随顺菩提心,或者违反菩提心呢?
简单讲:如果恭敬众生为大众设想、为别人设想、尊重别人、供养别人,为人服务就是随顺菩提心。反过来讲如果比较顾自己,强调自己个性、习惯、利害,希望别人要尊重我、按照我的意思,希望别人都为我服务,尊重自己的意见、胜过尊重众生的意见,甚至希望众生都为我牺牲、供养我,这就是违反菩提,也就是违反菩提门的心态。
当我们顺菩提门的时候,自然「我执」的烦恼就会放下,自然和往生西方的条件会相应;如果违反菩提门,就是在增长「我执」的烦恼,在培养我们自私的执着,这就和往生西方不相应,六道轮回必定「榜上有名」。
敬重他人,放下私心,便是随顺了菩提心。平常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有恭敬心,慈悲的人,时常比较容易和佛相应,为什么呢?因为要对人真诚恭敬必须要放下自己「骄慢的烦恼」才能够做得到,要放下「我执」才能够做得到。所以尊重别人的时候就是放下自己,对自己执着较轻,也就是「我执」的病比较轻。
看重自己的意见个性、注重自己习惯的人,就是对自己看得重,私心强,也就是「我执」的烦恼较重,这是病较重、业障重、轮回的危险性大,并不是好现象。一旦注重自己,自然就会比较轻慢众生,轻视怠慢众生,当然没办法好好度众生,这就违反了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
检讨目常生活中的「菩提心」—往生信愿
我们曾经说过:日常生活都是在考我们往生西方信愿的应用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种种的想法、行为、习惯到底是顺菩提心或者违菩提心,自己要时常观照反省, 如果是违菩提心的思想和作法是绝对和佛不相应的,也不值得去坚持培养。
我们要随时注意修正调整,才不会违背我们要「往生西方」的愿,才不会辜负我们这一辈子,弄得「枉死娑婆」!如果是对我们往生西方有帮助的好习惯,才值得坚持用心去培养。


IP属地:吉林1楼2024-10-19 15:2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