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令吧 关注:96,633贴子:1,067,901
  • 0回复贴,共1

古剧今说之十一:明南戏《香囊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冥冥之中,亲情是有暗示性的,即使失散的亲人,各奔东西,茫茫人海,也有团聚的时候。所以如此,是分别多少年来总没有忘记亲情,总是在不停地打问、寻找,没有放弃信念。有了信念,有了时间,没有办不成的事。古代没有什么灵便的通讯工具,要寻找到失散的亲人,只能离家到亲人可能落脚的地方,亲自去寻找。找到的可能性虽说有限,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或许在社会安定之后,他们自然就团聚了。张九成婚后不久,便奉母命去考试,中了状元却得罪了秦桧,受到迫害,系于狱中。乞丐拾得张九成紫香囊到他家乡去行乞,被张九成母亲崔氏认出。乞丐慌言说张九成已死。弟张九思欲探真情,到北方去寻找。张九成母崔氏与媳妇贞娘亦因战乱而失散。母亲遇张九思,贞娘又被周姥姥所救。赵运使子拾得紫香囊向贞娘求婚,贞娘告于观察使。不料观察却是张九成,张九成见紫香囊,夫妻团聚,又寻得母亲,一家受到朝廷封赏。母子、兄弟、夫妻因为战乱而离合而悲欢,他们虽然经历了离的痛苦,却没有到死别的地步。或许正因为如此,才具有了被创作的价值,才具有了传奇的意义。张九成、九思兄弟都是孝子,也都是忠臣。他们不违母命去参加科举考试,尤其是张九成历经十二年苦难,从金国逃回以功授观察使,都很有人生的坚强意志。张九成的媳妇贞娘在丈夫十二年未回来的漫长岁月里,跟婆婆相依为命,并坚决反对赵运使之子的婚聘,表现了坚贞的气节。《香囊记》在戏曲史上恶名很重,似乎都在说它的陈腐和掉书袋。然而,它描写的故事本身并不是让人十分讨厌,以至忍无可忍。人生没有模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命运,没有必要强求“诗必盛唐,文必秦汉”。关键在于是矫情还是真情。战争造成离合也没有什么新奇的,他们的逃离也司空见惯,关键在于描写环境中的人的心理是否是真实的。因此,此剧胜人之处恐怕不是写什么,而是该如何写。弄清这个问题,恶名大概就会去掉一半。或许时代正是如此。既如此,再去骂它,就显得没有气度和胸襟了。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10-25 22:3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