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吧 关注:99贴子:3,874

印度----古代天竺,身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d


1楼2006-04-07 18:22回复
    d


    2楼2006-04-07 18:23
    回复
      http://ahan.qq.topzj.com/viewthread.php?tid=23866
      追寻佛陀的足迹----在那里,能够看到古代印度的文明。
      传说中阿育王建的大法王塔遗迹


      3楼2006-04-07 18:46
      回复
        http://www.fosss.org/fthz/1/1_0_1/1_0_1_39.htm
        认识佛陀


        4楼2006-04-07 18:50
        回复
          佛陀说法
            释迦牟尼组建僧团后,常端坐千叶莲花上,向僧众弟子讲经说法。
            他所说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谓三皈,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为佛门三宝,所谓五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淫邪,戒妄言,戒饮酒食肉。
            释迦牟尼宣讲之法,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其大略意思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都是种种痛苦的现象,即所谓“苦海无边”,造成痛苦的原因是爱欲和贪欲,要想脱离痛苦,必须根除欲望,遵循佛门的正确途径,证入常乐我净的涅盘境界。
            另外,释迦牟尼还主张种姓平等,他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一贤达。”〔释迦牟尼的思想,主要见于《阿含经》〕


          6楼2006-04-07 19:00
          回复
            http://www.sjsedu.net.cn/xiaoxuejiaoyan/xuekedaohang/draw/art/TEXT/TEXT4/1-4.htm
            小学生画笔下的印度史诗


            8楼2006-04-07 19:03
            回复
              http://foreignliterature.cass.cn/about/survey/works/mhbld.htm
              印度史诗是文学和知识的海洋,徜徉其中,叫人流连忘返


              11楼2006-04-07 19:12
              回复
                毁灭的古印度文明 
                 

                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

                毁灭的古印度文明——《摩诃波罗多》中记载的史前核武战争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一译《玛哈帕腊达》,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波罗多王后裔”,描写班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写成于公元前一五○○年,距今约有三千五百多年了。而书中记载的史实则要比成书时间早二千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是发生在距今约五千多年前了。 

                此书记载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两次激烈的战争。令人不解和惊讶的是从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中来看,那是核子战争! 

                书中的第一次战争是这样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马纳(类似飞机的飞行器)内降落在水中,发射了“阿格尼亚”,一种类似飞弹武器,能在敌方上空产生并放射出密集的光焰之箭,如同一阵暴雨,包围了敌人,威力无穷。刹那间,一个浓厚的阴影迅速在潘达瓦上空形成,上空黑了下来,黑暗中所有的罗盘都失去作用,接着开始刮起猛烈的狂风,呼啸而起,带起灰尘、砂砾,鸟儿发疯地叫……似乎天崩地裂。”“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曳,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在广大地域内,动物灼毙变形,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把敌兵烧得如焚焦的树干。” 

                如果阿特瓦坦武器造成的后果像一场火暴,那么古尔卡制造的攻击后果则是一场核弹爆炸及放射性落尘中毒。 

                第二次战争的描写更令人毛骨悚然,胆颤心惊:“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飞弹。此飞弹似有整个宇宙力,其亮度犹如万个太阳,烟火柱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尸体被烧得无可辨认,毛发和指甲脱落了,陶瓷器爆裂,飞翔的鸟类被高温灼焦。为了逃脱死亡,战士们跳入河流清洗自己和武器。” 

                后来考古学家在发生上述战争的恒河上游发现了众多的已成焦土的废墟。这些废墟中大块大块的岩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要能使岩石熔化,最低需要摄氏一千八百度。一般的大火都达不到这个温度,只有原子弹的核爆炸才能达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里,人们也发现了更多的焦地废墟。废墟的城墙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筑物内的石制家具表层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伦、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都发现了史前核战的废墟。废墟中的“玻璃石”都与今天的核试验场的“玻璃石”一模一样。 

                这些考古发现吻合了流传的史料记载,我们可知五千多年前人类也曾在印度发展出高度文明,甚至熟悉利用核能,却由于争权夺利而滥用,使他们遭到了毁灭。相较于非洲奥克洛发现的二十亿年前的核反应炉,人类能运用于和平用途,同时利用天然地形堆放核废料,这种高度物质文明显然是由相对高度的精神文明下所发展出来的,运转五十万年,代表五十万年的和平与繁荣。否则像史诗中描述的印度古文明中用核武战争互相的攻击,可能不消五十年就自我毁灭了!现代人类才几十年的核能技术,光为了核废料争论不休,遑论其它,我们真该为此感到汗颜呢。 
                 
                 
                图为成于3000多年前的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记载多场激烈的战争,此插图描绘了诸神乘坐飞毯观看战争的场面。


                12楼2006-04-07 19:14
                回复
                   两大史诗作为人类童年时代创造出来的充满神话传说内容的史诗,之所以像荷马史诗一样具有“永久的魅力”,是因为在它形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凡响的文化底蕴。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针对神话和史诗的产生所作的著名论断:“埃及神话决不能成为希腊艺术的土壤和母胎”,因为“不是随便一种神话,就是说,不是对自然(这里指一切对象的东西,包括社会在内)的随便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就能成为埃及艺术的土壤和母胎的。(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页。)对印度两大史诗而言,作为艺术,它的产生也必须有适应其生长和生存的“土壤”和“母胎”。这其中不仅有“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先决条件,(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页。)还必须具备人文、自然、地理环境那样的“土壤”条件;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孕育、创造史诗的“母胎”,即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三者缺一不可。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针对神话和史诗的产生问题,还提出了人类童年时代“有粗野的心童和早熟的儿童”与有“正常的儿童”的区别,(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页。)正是由于这些区别才得以产生异彩纷呈的神话和史诗。与古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的比喻相对应,可以认为古代印度人是“早熟的儿童”。如果认为古希腊人以正常儿童的心态创造出充满希腊神话的荷马史诗,那么充满印度神话的两大史诗就应该被理解为是古代印度人在早熟儿童的心态中创造出来的。因为两大史诗所表现出的印度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对理性的理解,已经具有早熟儿童的特征。作者和史诗中的人物善于理性思考,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理想,处理问题从人性出发,抒发感情注意把握“度”,人物在矛盾中表现得深沉、成熟,不仅遵法行事,而且守法、护法,具有一种内外和谐统一的人性美。他们在神的光环下,更注重人的自我表现,充分显示出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类童年时代的“早熟的儿童”那种冷静观察世界,少喧哗、多深沉、多思考,努力追求道德完善的精神境界。


                  17楼2006-04-07 19:16
                  回复
                    印度最重要的史诗
                    印度留下的历史文献并不多,印度史诗,适时的弥补历史的不足,要暸解印度的历史,史诗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印度最重要的两大史诗。
                    1)罗摩耶那(Ramayana)
                    2)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


                    18楼2006-04-07 19:23
                    回复

                      黑天是印度神话中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之一。当人世间不能忍受暴君和妖魔的肆虐时,毗湿奴答应下凡为民除害。他化身为黑天,托生在暴君庚斯的妹妹家里。庚斯曾得到天启,得知他的第八个外甥将会置他於死地,他就把妹妹和妹夫关进牢房,他们每生下一个孩子,庚斯就杀死一个孩子。当他们生下第八个孩子即黑天後,父亲连夜把孩子送到牛庄的牧民家,偷偷换走了当夜牧民的妻子生下的一个女孩。庚斯正要杀死女孩,女孩化作女神说,将置他於死地的黑天已经出生了。庚斯一再派妖魔去杀害黑天,都未成功。黑天在牧民家长大,多次为民除害。以後庚斯召他进京,他和大力罗摩到了京城,击败了对他俩的暗算,最後终於杀死了暴君。以後黑天继续除暴安良。黑天和婆罗多的後代俱卢族、般度族都有亲戚关系,当两族发生大战时,黑天把他的军队交给俱卢族,本人却帮助般度族运筹帷幄,并作为阿周那的御者上阵;他对阿周那所作的教导就是现在被印度教奉为经典的《薄伽梵歌》。 

                      有关黑天的神话故事很多,而且随著时代的不同,黑天的形像也有很大的变化。在《摩诃婆罗多》中,黑天是天才的军事战略家,在般度族战胜俱卢族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薄伽梵往世书》中,他作为牧童的形像很突出,铲除暴君和消灭妖魔是他显赫的业绩;可是後来他让自己的家族互相残杀而归於毁灭,《诃利世系》中系统叙述了他和他的家族的故事。在以後的作品里,牧女罗陀的形像被塑造出来,黑天和罗陀的恋爱故事成了群众所喜爱的一段佳话。黑天的神话故事为後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从第6篇到第11篇是这部巨著的中心,描写了大战的全部过程。其中插进了黑天以大神身份对主要战士阿周那的说教。这是精心安排的,不仅作为大战的序曲,而且作为思想的核心,仿佛是暴风雨降临前的一道闪电和一阵雷声。这18章的《薄伽梵歌》(神之歌)不论到後代有怎样的解说,在现代又发生多大作用,它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说明『业』(行为)、『智』(认识、理解)、『信』(虔诚,忠於神,信仰) 3种思想和理论,并企图把它们统一起来。作者和编者们显然是以此作为大史诗的核心,企图由此给全书一个统一的精神。第6篇写大战开始後的头十天,写俱卢族第一任统帅老族长毗湿摩。第7篇写大战的中间5天,写第二任统帅,双方的老师德罗纳。第8篇写大战的後两天,写第三任统师,没有暴露身份的般度五子的大哥迦尔纳。这三位统师之死都是黑天的诡计所致。第 9篇写大战最後一天和最後一任统帅,写大战中失败的一方的全军覆没。第10篇写胜利的一方也全军覆没。第11篇写妇女出来痛哭亲人,仿佛是尾声。这一部分诗中,抽象的『法』为具体的神所代替;由於『法』中出现了分歧,於是以神意来统一。神是矛盾的统一体。 

                      第12篇和第13篇分量很大,正面解说『法』的各个方面,说教的中心人物由大神黑天换成老族长毗湿摩。以前表现的『法』是大乱中的,而这里讲述的『法』是大治中的。以前说的是政权的争夺,这里说的是政权的巩固。形式上也从叙事变为说理,史诗改成法典。这两篇仿佛是前面11篇的理论总结。这种理论还一直延伸到『法』的精神方面,即『解脱』,因此法典又发展成为宗教哲学论文。『法』的含义本来也包括这两个方面。 

                      从第14篇到第18篇是结束。这里谈了大战的後果,与第11篇相衔接。战後开始时也同大战开始时一样以黑天对阿周那的第二次说教作为序曲。末尾回到全书开头而结束,而主题仍是王国及社会斗争中的乱和治的『法』,从物质一直延伸到精神。这样,全诗杂乱而仍有条理。在思想内容上,在情调上,都是变化多端而不离其宗。这是由於全部著作是一个长期的有变动而无根本改变的古代印度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执笔者又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歌人与仙人。 

                      手法 在艺术手法方面,这部大史诗也有突出的成就。首先是它概括一个时代社会面貌的能力;其次是结构方面的组织方法;还有许多人物形像的艺术创造。它所描写的一些带典型性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对後来一直发生影响,他们的事迹为印度人民长期传诵。此外,它企图通过艺术形像宣传某种思想,尽管不很成功,还没有达到能完全以形像传达思想的水平,往往只能利用人物的嘴代替作者讲道理,发议论;但这种以宣传思想为主的开创作品和後来以艺术形式为主的古典文学相比较,正足以表现古代印度文学的两种传统。 

                      这部内容复杂的巨著,在印度历来不是把它作为俗书,而是作为圣典。对於它,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解说,现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大体说来,近代研究者有两种倾向:一是分析性的研究,不少人努力去分别历史层次,想找出原始的史诗『核心』,或者加以各种解剖;一是综合性的研究,认为这部书是一个整体,企图以种种理论说明全书的统一性质。对於全书的意义,国际上至今仍没有一致的说法,还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 

                      影响 这部作品很早就以各种形式传到了东南亚,同《罗摩衍那》一样,对当地文学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现在还只从原本翻译了它的若干插话;另有从英文转译的一个诗体的和一个散文的故事提要;这两本书都简略地叙述了两族大战的梗概,远没有表现出作品的全貌。


                      21楼2006-04-07 19:27
                      回复
                        Ramayana (罗摩衍那)

                        梵文是Ramayana,意思是《罗摩传》。罗摩是印度古代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後来在人民群众中逐渐被神化。是否真有这样一个人,现在还无法回答。

                        这是一部史诗,是蜚声全世界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作『最初的诗』。它是用梵文,更精确一点说,是用史诗梵文写成的。全书是诗体,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首 2行,每行16个音节。

                        作者 传说是 Valmiki,音译是跋弥,意译是蚁垤。有没有蚁垤这样一个人?这是一个老问题,答案很分歧。统观全书,虽然写成的时代不同,书中有老成分,也有新成分;但是基础部分文体大致是统一的。因此很可能有一个作者对全书加过工,这个作者就是蚁垤。

                        成书年代 《罗摩衍那》最初只是口头流传,增增删删,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写成以後,仍无定本。大家公认在全书7篇之中,第1篇和第7篇晚出,第2篇至第6 篇是全书较原始的部分。因此,这一部包括将近两万颂(旧本约两万四千颂)的大史诗决不会成於一时。估计最早的部分可能成於公元前3、4世纪,而最後写定则在公元2世纪,前後约经五、六百年。

                        主要情节 全书写的是Rama罗摩与妻子Sita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篇幅之所以这样大,有两个原因:第一,同印度其他古籍一样,插入了不少的小故事;第二,描绘自然景色、战斗场面等花费了过多的笔墨。全书内容大体如下:

                        第一篇《童年篇》 开首是一篇类似楔子的东西,介绍成书经过和全书内容。接著讲本书主要故事。十车王Dasarath无子,请鹿角仙人举行求子大祭。天神全都来到祭场。他们商议请大神毗湿奴下凡剪除罗刹王-罗波那Ravana。毗湿奴化身为4,降生为十车王的4个儿子: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Laksmana和设睹卢祇那。大梵天为了帮助毗湿奴,要求众神创造猕猴,助罗摩平妖。大仙人众友来到十车王朝廷上请他派罗摩去降魔。罗摩和弟弟罗什曼那随众友出走,剪除了妖魔,来到遮那竭王朝廷上,罗摩拉断神弓,同悉多结婚。悉多是遮那竭王从垄沟里拣起来的女儿。

                        第二篇《阿逾陀篇》 主要讲十车王的宫廷斗争。十车王年迈,决定立罗摩为太子,继承王位。但罗摩的後母-吉迦伊玩弄手段,胁迫十车王把罗摩流放,让自己的儿子婆罗多即王位。罗摩是孝子,坚决执行父王的命令。悉多是贤妻,一定要陪罗摩流放。罗什曼那是好弟弟,执意陪侍兄嫂。於是 3人辞别父母,出发到森林中去,流放14年。波罗多也是好弟弟,无论如何不愿登上王位。他率领大军到森林里去,劝罗摩回国。罗摩不肯,把自己的一双鞋交给婆罗多,作为替身。婆罗多捧双鞋回国,代罗摩摄政。

                        第三篇《森林篇》 描绘罗摩等 3人在林中的生活。林子里到处是罗刹。他们行凶吃人,搅得大家惶惶不安。居住在林中的人们恳请罗摩除怪安民。楞伽城之首罗刹王罗波那的妹妹首哩薄那迦来到林中,爱上了罗摩。罗摩把她转介绍给罗什曼那。罗什曼那一怒割掉了她的鼻子和耳朵。她先求救於弟弟伽罗。随後又逃往楞伽城,怂恿罗波那来劫走悉多。罗波那命令小妖化作金鹿,引开罗摩,乘机劫走悉多。罗摩兄弟在林中到处寻找悉多踪迹,遍询树木、小河、山丘、野兽,没有得到确切的答覆。他们俩後来遇到了金翅鸟王,才得知悉多下落:她已经被魔王罗波那劫至楞伽城。金翅鸟王力劝罗摩与猴王联盟,共同营救悉多。

                        第四篇《猴国篇》 主要讲罗摩与猴王结盟的故事。罗摩与罗什曼那来到般波湖。烂漫的春光逗引起罗摩思妻之情。他们兄弟俩在这里碰到神猴哈奴曼Hanuman,并在哈奴曼力劝之下同猴王须羯哩婆Sugriva结盟,互相约定:罗摩助猴王杀死其兄波林Vali,夺回王位;猴王则帮助罗摩寻找妻子。正在此时,波林来同猴王搏斗。罗摩隐身树後,用暗箭射死波林。接著就给猴王举行灌顶(加冕)礼。但猴王复国以後,沉湎於酒色之中。罗什曼那骂上门来,他才翻然憬悟,立即派出猴兵猴将,到大地各处搜寻悉多踪迹。哈奴曼被派往南方,他在途中遇到金翅鸟王的弟弟僧婆底。僧婆底告诉他亲眼看到罗波那把悉多劫往楞伽城,罗摩於是率猴兵来到海边。他派哈奴曼过海去侦察。哈奴曼一跃过海。
                        


                        22楼2006-04-07 19:28
                        回复

                          第五篇《美妙篇》 哈奴曼跳过大海以後,来到楞伽城Lanka。他变成一只猫,潜入城内,到处探视。最後来到王宫的御花园,发现了被魔王囚禁的悉多,并亲眼看到悉多坚贞不屈、抗拒魔王引诱的情景。他乘看守悉多的罗刹女离开的时机走到她跟前,把罗摩的表记交给她。为了想试一试魔王的威力,他大闹楞伽城。最後他被魔王擒住,尾巴被系上了燃烧著的东西。他伺机逃脱,所到之处,烈炎随之,火烧了楞伽城,然後纵身跳过大海,向罗摩覆命。

                          第六篇《战斗篇》 是全书最长的一篇,描绘罗摩率猴兵与魔兵搏斗的情景。听说罗摩率领猴子大军来到大海对岸,魔王罗波那就召开军事会议。他弟弟维毗沙那主张交出悉多,与罗摩和好。魔王大怒,把他赶走。他过海投奔罗摩。罗摩得海神之助,派那罗跨海造桥。猴子大军渡海,把楞伽城团团围住。接著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罗摩兄弟都受了重伤。神猴哈奴曼奉派到北方神山吉罗娑山去采集仙草,给罗摩兄弟治伤。但是仙草却隐藏了起来。哈奴曼於是把整座吉罗娑山托在手中,来到两军阵前,用仙草治愈了罗摩兄弟的伤,又把神山托回原处。最後罗波那和几个儿子都阵亡了。罗摩立维毗沙那为楞伽王。悉多投火自明,夫妻团圆。此时14年流放期满,罗摩得胜回国。

                          第七篇《後篇》 是全书最後一篇,从内容上看是後加的。这一篇结构庞杂,约略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追述罗刹的来源和罗波那与哈奴曼的历史,美化神猴;二是讲罗摩与悉多的第二次离合。在这里,罗摩从一个被迫害的受难者一变而为封建专制暴君。他怀疑悉多不贞,命罗什曼那将怀孕的悉多遗弃於野林中。蚁垤仙人收养了她。她生了两个儿子。蚁垤写成《罗摩衍那》,教二子演唱。後来到了罗摩朝廷上,觐父认子。蚁垤把悉多领来,证明了她的贞操。罗摩仍不相信,悉多呼救於地母,大地开裂,她一跃而入。最後是全家在天堂重聚。

                          全部史诗除这个主干故事以外,还插入不少小故事、神话和传说。

                          思想内容 一千多年以来,对於这个主干故事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印度教的信徒认为罗摩是神,因而不把《罗摩衍那》看成是文学作品,而是圣书、善书。西方的学者则认为这一部史诗影射的是农业技术从印度北方传向南方的过程。他们说,悉多原来的意思是田地里的垄沟,它象徵农业技术。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对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的颂歌。十车王宫廷上出现了矛盾,庆祝罗摩灌顶为太子的喜庆场面一变而为悲叹离别的情景。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只有自我牺牲。於是罗摩等 3人甘心流放。作者通过对这一件宫廷阴谋的描绘,宣扬了一整套君、臣、父、子的伦理教条。在对与猴王结盟、灭魔复国、夫妻团圆的描写中,作者歌颂了罗摩这个英雄。他的理想是家族和好,政权安定。他支持正义的战争。他也考虑到平民的利益。他在奴隶社会中是站在平民一边的。

                          也有人认为,《罗摩衍那》产生於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书中所宣扬的道德教条,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东西。罗摩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他恃以为生的是农业;而罗波那则代表没落奴隶主,他以吃肉为生,进行游牧活动。从民族矛盾来看,罗摩皮肤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罗波那,虽然名义上是一箇罗刹,实际上是一个婆罗门,他是外来的雅利安人的代表。整个一部《罗摩衍那》歌颂的是新兴地主阶级,而且通过大力宣扬一夫一妻制,强调女子的贞节,表现了作者对王位继承的纯洁性的关心。 

                          艺术风格 《罗摩衍那》之所以在印度以及世界文学史上有这样显著的地位,除思想内容以外,还有艺术技巧方面的原因。《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内容相似,文体也很接近,但是後者被称做『最初的历史传说』,而前者则被称做『最初的诗』,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艺术风格方面。《罗摩衍那》总的风格虽然朴素无华,简明流畅,但已经呈现出精雕细镂的倾向;有极少数诗篇甚至达到『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的地步,成为後来玩弄文字技巧的先声。这同《摩诃婆罗多》是有显著差异的。 
                          


                          23楼2006-04-07 19:28
                          回复

                            于是佛给了他们如次的教诫,在宗教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是的,迦摩罗人啊!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迦摩罗人啊!你们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也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单看事物的表象,也不可溺好由揣测而得的臆见,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迦摩罗人呀!只有在你自己确知某事是不善、错误、邪恶的时候,你才可以革除他们……而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

                            佛所教的尚不止此。他告诉他的比丘们:弟子甚至须审查如来(佛)本身。这样他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随的师尊的真正价值。

                            根据佛的教诲,疑是五盖(注2)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不得如实见到真理,并能障碍一切进步。疑却不是一种罪恶,因为在佛教里没有盲信这一条。事实上,佛教里根本就没有其他宗教中所谓罪的观念。一切恶法的根本是无明与邪见。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定,就不可能有进步。但同样不可否认的,在没有确实明了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可是想求进步,就绝对必须祛除疑惑;而祛除疑惑,又必须确实明了。

                            叫人不怀疑,叫人必须要信,是没有道理的。仅仅说一声“我相信”,并不能表示你已有了知与见。一个学生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到了某一阶段,他不知道该怎样演算下去。这时他就生起疑惑与惶惑。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进步。想进一步演算下去,他就必须解除疑惑。而解除疑惑的门径很多。仅靠说一声“我相信”或是“我不怀疑”,并不能解决问题。强迫自己去相信与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也不是睿智。

                            佛为人祛疑解惑,素极热切。就在他圆寂前几分钟,他还数度要求他的弟子们,如果他们对他的教诫仍有所疑的话,应向他提出问题,而不要到后来再后悔没有把这些疑问搞清楚。可是他的弟子们都没有则声。那时他所说的话极为感人。他说:“假使你们因为尊敬你们的师尊而不肯提出问题的话,甚至有一个肯告诉他的朋友也好。”(这意思就是说:他可以将所疑的告诉他的朋友,而由后者代表他向佛发问。)

                            佛不但准许弟子自由思考,他的宽大为怀,尤令研究佛教史的人吃惊。有一次,在那烂陀城有一位有名而富有的居士,名叫优婆离。他是耆那教主尼乾若提子(摩诃毗罗(注3)的在家弟子。摩诃毗罗亲自选派他去迎佛,和佛辨论有关业报理论方面的某些问题,想将佛击败,因为在这些问题上,佛的观点与尼乾若提子有所不同。可是出乎意料之外,讨论的结果,优婆离却相信佛的观点是对的,他老师的看法反而错了。所以他就求佛收他做佛的在家弟子(优婆塞)。但是佛叫他不要急于作决定,要慎重考虑一番。因为“象你这样有名望的人,审慎考虑是要紧的。”当优婆离再度表示他的愿望的时候,佛就要求他继续恭敬供养他以前的宗教导师们,一如往昔。

                            在公元前三世纪顷,印度的佛教大帝阿输迦(阿育王),遵照佛陀宽容谅解的模范,恭敬供养他广袤幅员内所有的宗教。在他雕刻在岩石上的许多诰文中,有一则至今原文尚存,其中大帝宣称:“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凡是尊重自教而非难他教的人,当然是为了忠于自教,以为‘我将光大自宗。’但是,相反的,他更严重地伤害了自己的宗教。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

                            在此,我们要加一句话,就是:这种富于同情了解的精神,在今天不但应当适用于宗教方面,也适用于其他方面。

                            这种宽容与了解的精神,自始就是佛教文化与佛教文明最珍视的理想之一。因此,在两千五百年漫长的佛教史中,决找不到一个佛教迫害他教的例子。佛教也从来不曾因为弘法或劝人信佛而流过一滴血。它和平地传遍了整个亚洲大陆。到今天已有了五亿以上的信众。任何形式的暴力,不论以什么为藉口,都是绝对与佛的教诫相违背的。
                            


                            26楼2006-04-07 19:32
                            回复

                              有一个时常问起的问题:佛教到底是宗教呢还是哲学?不管你叫它什么,都无关宏旨。佛教仍然是佛教,不论你给他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标签是不相干的。我们将佛的教诫称为“佛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人们为它所取的名字,是不关紧要的。

                              名字有什么相干?我们叫做玫瑰的,叫任何别的名字,仍然一样的芬芳。

                              同样的,真理不需要标签。它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基督教的、印度教的、或是回教的。它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品。宗派的标签,只是独立了解真理的障碍。它们能在人心中产生有害的偏见。

                              这不仅在与理性和心灵方面有关的事情为然。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间,亦复如是。举例来说,我们遇到一个人,并不把他看成人类,而先在他身上加上一个标签,好比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或是犹太人,然后将我们心中与这些名称有关的一切成见,都加在此人身上。而实际上,这人可能不含有丝毫我们所加于他身上的种种属性。

                              人类最喜欢有分别性的标签,甚至于将各种人类共同具有的品性与情感也都加上了标签。因此,常常谈到,比方说,各“标”的慈善事业,或着基度教慈善事业,而蔑视其他“商标”的慈善事业。可是慈善事业实在不能分宗派;它既非基督教的、佛教的、印度教的、也非回教的。一位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既非佛教的,也非基督教的;它只是母亲。人类的品性与情感如爱、慈、悲、怒、忍、义、欲、憎、恶、愚、慢等,都用不着宗派的标签;它们并不专属于任一宗教。

                              对于寻求真理的人来说,某一思想的来源是无足轻重的。研究某种思想的源流及演变是学术界的事。事实上,单为了明了真理,甚至不需要知道这教义是否为佛说,或是余人所说。要紧的是了知与澈见真理。在巴利藏中部经一四经中,有一则很重要的记载,可资佐证。

                              有一次,佛在一个陶工的棚屋里度过一夜。在这棚屋里先到了一位年青的出家人。(注4)他和佛陀彼此并不相识。佛陀将这出家人端详一过,就这样想:这年青人的仪态举止都很可喜。我不妨盘问他一番。于是佛就问他:“比丘啊!(注5)你是在谁的名下出家的?谁是你的导师?你服膺谁的教诫?”

                              “同修啊!”年青人回答说,“有一位名叫乔答摩的释迦种的后裔,离开了释迦族做了出家人。他声名远扬,据说已得了阿罗汉果,是一位觉行圆满的尊者。我是在那位世尊名下出家的。他是我的师傅,我服膺他的教诫。”

                              “那位世尊、阿罗汉、觉行圆满的尊者,现在住在那里呢?”

                              “在北方的国土中,同修呀,有一个城市叫做舍卫。那位世尊、阿罗汉、觉行圆满的尊者,现在就住在那里。”

                              “你见过他吗,那位世尊?如果你见到他,会认识他吗?”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位世尊。假使我见到他,也不会认识他。”

                              佛知道这不相识的青年是在他名下出家的。他不透露自己的身份,说道:“比丘啊!我来将法传授你吧。你留神听着!我要讲啦!”

                              “好的,同修!”年青人答应道。

                              于是佛陀为这年青人讲了一部极其出色的解释真理的经。(这经的要领,以后再行交代)。

                              一直到这部经讲完之后,这名叫弗加沙的年青出家人才恍然大悟,原来那讲话的人正是佛陀。于是他站起来,走到佛陀跟前,匐伏在世尊足下,向世尊谢罪,因为他不明就里,竟把世尊叫做同修。(注6)他然后请求世尊为他授戒,准他参加僧伽。

                              佛问他有没有准备衣和钵(比丘应备三衣一钵,钵是用来乞食的)。弗加沙回说没有。佛说如来不能为没有衣钵的人授戒。弗加沙闻言就出去张罗衣钵,但不幸被一母牛角触致死。(注7)

                              后来这恶耗传到佛处。佛即宣称弗加沙是一位圣者,已经澈见真理,得不还果,在他再生之地,即可得阿罗汉果,(注8)死后永不再回到这世界来。 这故事很清楚的说明弗加沙听佛说法,就了解佛所说义,他并不知道说法的是谁,所说的是谁的法,却见到了真理。只要药好,就可治病。用不着知道方子是谁配的,药是那里来的。
                              


                              27楼2006-04-07 19: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