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是印度神话中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之一。当人世间不能忍受暴君和妖魔的肆虐时,毗湿奴答应下凡为民除害。他化身为黑天,托生在暴君庚斯的妹妹家里。庚斯曾得到天启,得知他的第八个外甥将会置他於死地,他就把妹妹和妹夫关进牢房,他们每生下一个孩子,庚斯就杀死一个孩子。当他们生下第八个孩子即黑天後,父亲连夜把孩子送到牛庄的牧民家,偷偷换走了当夜牧民的妻子生下的一个女孩。庚斯正要杀死女孩,女孩化作女神说,将置他於死地的黑天已经出生了。庚斯一再派妖魔去杀害黑天,都未成功。黑天在牧民家长大,多次为民除害。以後庚斯召他进京,他和大力罗摩到了京城,击败了对他俩的暗算,最後终於杀死了暴君。以後黑天继续除暴安良。黑天和婆罗多的後代俱卢族、般度族都有亲戚关系,当两族发生大战时,黑天把他的军队交给俱卢族,本人却帮助般度族运筹帷幄,并作为阿周那的御者上阵;他对阿周那所作的教导就是现在被印度教奉为经典的《薄伽梵歌》。
有关黑天的神话故事很多,而且随著时代的不同,黑天的形像也有很大的变化。在《摩诃婆罗多》中,黑天是天才的军事战略家,在般度族战胜俱卢族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薄伽梵往世书》中,他作为牧童的形像很突出,铲除暴君和消灭妖魔是他显赫的业绩;可是後来他让自己的家族互相残杀而归於毁灭,《诃利世系》中系统叙述了他和他的家族的故事。在以後的作品里,牧女罗陀的形像被塑造出来,黑天和罗陀的恋爱故事成了群众所喜爱的一段佳话。黑天的神话故事为後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从第6篇到第11篇是这部巨著的中心,描写了大战的全部过程。其中插进了黑天以大神身份对主要战士阿周那的说教。这是精心安排的,不仅作为大战的序曲,而且作为思想的核心,仿佛是暴风雨降临前的一道闪电和一阵雷声。这18章的《薄伽梵歌》(神之歌)不论到後代有怎样的解说,在现代又发生多大作用,它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说明『业』(行为)、『智』(认识、理解)、『信』(虔诚,忠於神,信仰) 3种思想和理论,并企图把它们统一起来。作者和编者们显然是以此作为大史诗的核心,企图由此给全书一个统一的精神。第6篇写大战开始後的头十天,写俱卢族第一任统帅老族长毗湿摩。第7篇写大战的中间5天,写第二任统帅,双方的老师德罗纳。第8篇写大战的後两天,写第三任统师,没有暴露身份的般度五子的大哥迦尔纳。这三位统师之死都是黑天的诡计所致。第 9篇写大战最後一天和最後一任统帅,写大战中失败的一方的全军覆没。第10篇写胜利的一方也全军覆没。第11篇写妇女出来痛哭亲人,仿佛是尾声。这一部分诗中,抽象的『法』为具体的神所代替;由於『法』中出现了分歧,於是以神意来统一。神是矛盾的统一体。
第12篇和第13篇分量很大,正面解说『法』的各个方面,说教的中心人物由大神黑天换成老族长毗湿摩。以前表现的『法』是大乱中的,而这里讲述的『法』是大治中的。以前说的是政权的争夺,这里说的是政权的巩固。形式上也从叙事变为说理,史诗改成法典。这两篇仿佛是前面11篇的理论总结。这种理论还一直延伸到『法』的精神方面,即『解脱』,因此法典又发展成为宗教哲学论文。『法』的含义本来也包括这两个方面。
从第14篇到第18篇是结束。这里谈了大战的後果,与第11篇相衔接。战後开始时也同大战开始时一样以黑天对阿周那的第二次说教作为序曲。末尾回到全书开头而结束,而主题仍是王国及社会斗争中的乱和治的『法』,从物质一直延伸到精神。这样,全诗杂乱而仍有条理。在思想内容上,在情调上,都是变化多端而不离其宗。这是由於全部著作是一个长期的有变动而无根本改变的古代印度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执笔者又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歌人与仙人。
手法 在艺术手法方面,这部大史诗也有突出的成就。首先是它概括一个时代社会面貌的能力;其次是结构方面的组织方法;还有许多人物形像的艺术创造。它所描写的一些带典型性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对後来一直发生影响,他们的事迹为印度人民长期传诵。此外,它企图通过艺术形像宣传某种思想,尽管不很成功,还没有达到能完全以形像传达思想的水平,往往只能利用人物的嘴代替作者讲道理,发议论;但这种以宣传思想为主的开创作品和後来以艺术形式为主的古典文学相比较,正足以表现古代印度文学的两种传统。
这部内容复杂的巨著,在印度历来不是把它作为俗书,而是作为圣典。对於它,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解说,现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大体说来,近代研究者有两种倾向:一是分析性的研究,不少人努力去分别历史层次,想找出原始的史诗『核心』,或者加以各种解剖;一是综合性的研究,认为这部书是一个整体,企图以种种理论说明全书的统一性质。对於全书的意义,国际上至今仍没有一致的说法,还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
影响 这部作品很早就以各种形式传到了东南亚,同《罗摩衍那》一样,对当地文学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现在还只从原本翻译了它的若干插话;另有从英文转译的一个诗体的和一个散文的故事提要;这两本书都简略地叙述了两族大战的梗概,远没有表现出作品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