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问“不孝有三”是哪三样的问题。我们古代重男轻女,但是中国上古男女还是平等的,男女不平等是宋朝以后的事,所以在古书上女孩子也可以称兄弟,叫女兄、女弟。所谓“不孝有三”,不一定是指男性而言,“无后为大”,无后是第一不孝。第二不孝是“家贫亲老不仕”,父母年纪大了,家庭生活贫寒,自己还装清高,懒惰,这样不做,那样不做,不肯养父母,这是第二条不孝。第三不孝就是自己“曲意阿从,陷亲不义”,父母教育你立身,自己站不起来,永远靠父母生活。这是三样不孝。“无后为大”是第一条,其他两条不讲。那么依据在哪里呢?要看朱熹的“四书”注解。其中《孟子》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朱熹集注里,也不是朱熹的见解,是朱熹引用古人的见解。这个问题很麻烦,你几乎把我考倒了。不过,有些问题我不大同意,怎么说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是不错,因为民族主义,事关人类的衍生,这个暂时不管。有一条我非常反感,就是“家贫亲老不仕”也算不孝之一,我很反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好像只有一条生路,只有做官。其实知识分子不一定要做官,做官、做皇帝是职业的不同,人生要有自己的事业,对社会国家有贡献叫做事业,能够创出事业来才是大孝子。这个观念在哪里呢?在《孝经》这一本书里。《孝经》是中国文化十三经之一,是孔子传道的学生曾子所著的。所以真正的大孝是大孝于天下,换句话说,对社会人类有贡献就是大孝子,这是《孝经》里头的道理。另外,一定要做官才叫孝子吗?那是解释错误,所以孟子也不引用。我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教育犯一个错误,重男轻女,因为重男,每人都想生个儿子望子成龙,成龙的方法只有教育他读书。读书有什么好呢?读书可以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呢?升官可以发财。现在一直到选举也是这个观念。不过《朱子治家格言》里说,“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这是我们小时候的一个基本教育。读书人志在圣贤,不是诗作得好,文章写得好;为官呢?心存君国。但是尽管从小那么教,结果出来还不是想升官,升官以后想发财?所以,升官发财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我在讲《孟子》的时候也提到过,“不孝有三”之中这一条我是不大同意的。《列子臆说》【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孟子说:“仕非为贫也”,这句话非常好,推翻了宋儒以来,历代注解“不孝有三”之中的“家贫不仕”,家中贫穷不出来做官。孟子在这里就说了,绝对不会为了没饭吃而出来做官,这不是中国文化中士大夫的精神。一个知识分子,穷得没饭吃,可以出卖劳力赚饭吃,但不能随便出山。他说:不过,有时候可以将就一下。所谓有时候,是非常灵活的,上面所说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三个要点,就是属于“有时候”;也就是说,在时间、空间,对人、对事、对社会、人类能有贡献的话,就属于“有时候”的条件,但仍然绝对不变更自己的人格节操。《孟子与万章》【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这里要讨论另一个问题,就是要推翻几千年前古人的论点。在我讲解《四书》时,我常常指出古人的不对;究竟是古人不对,或者是我不对,读者可以用自己的睿智去思考、评断与选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在中国非常流行。一般解释它的意思是说,为人子者,有三件事情是不孝,没有生儿子是最不孝的。但以现代的医学来看,一个人天生不能生育,也许因为上代遗传的关系。当然,当时医学还没有如此发达,古人也不知此理,且不去管他。问题在于,除了无后以外,还有两件不孝的事,在《孟子》这段原文中找不到,但朱熹却有他的说法。这位自认是宋代大儒的朱熹怎么说呢?大概他注解到这个地方,自己也头大了,找不出来,于是引用古人的说法来注解另外两件不孝:一件是“贫不仕”,家里贫穷,不出去做官发财来养父母,另一件是“陷父母于不义”。再加上孟子说的“无后”,凑成“不孝有三”的三件事。我大不同意朱熹这种说法,这是宋儒解释的不当之处,这种观念是非常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注意“家贫不仕”这四个字的意思——父母还在,家里贫穷,不出来做官,这就叫做“不孝”。这种观念,害得一千多年来的中国人,都以为做官是最好的谋生与发财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