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大殿尺寸数据
特别是其东大殿,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佛光寺大殿的主要尺寸数据:
一、整体尺寸
面阔:七间,总宽度为34米。具体来说,当心间及次间的面宽为504厘米,梢间的面宽为440厘米。
进深:四间,总深度为17.66米。各间进深分别为440厘米、443厘米、443厘米、440厘米。
二、斗拱尺寸
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尺寸巨大,是晚清建筑斗拱断面的十倍。其断面尺寸为高300厘米、宽210厘米,这一尺寸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浑与大气。
三、营造尺与材份制
营造尺:佛光寺大殿的营造尺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其营造尺为31.45厘米,每大尺12小寸,每小寸26.25毫米,符合唐代大小尺制度。也有说法认为其营造尺为29.6厘米。
材份制:佛光寺大殿的构件尺寸也采用了材份制进行度量。以材高为基准,分为若干份,然后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其他构件的尺寸。例如,若以材高30厘米为15份,则1份为2厘米。
四、其他尺寸
屋檐探出:达3.96米,这一尺寸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是难以见到的,体现了唐代建筑在屋檐设计上的独特之处。
佛光寺大殿作为唐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尺寸数据不仅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伟与大气,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佛光寺大殿相关研究文献。
佛光寺大殿的柱子高度,特别是其东大殿的檐柱和内柱高度,是构成大殿雄伟气势的重要元素。具体来说,佛光寺东大殿的平柱,即檐柱和内柱,高度取值为4991.2毫米,大约五米,理想值则为4987.5毫米。这一高度数据是通过精密测量得出的,体现了唐代建筑在柱子尺寸设计上的精确与考究。
大殿的柱子不仅支撑起了整个殿顶的重量,还通过其高度和排列方式,形成了大殿独特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同时,这些柱子也是大殿斗拱等构件的重要支撑点,共同构成了大殿的建筑骨架。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助到您。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佛光寺大殿的详细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古建筑专家。
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新村。原为五台山名刹,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年至499年)创建,唐武宗“会昌灭佛”时毁坏。
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重建,佛光寺坐东朝西,东大殿是其正殿,在全寺的最后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
佛光寺东大殿建在高约0.9米的台基上,面宽七间、30.48米,进深四间、18.12米,由檐柱和内柱各一周合成,面积552.3平米。大殿为八架椽,单檐五脊顶,殿身四周柱头上和补间处皆设斗拱承托屋檐,斗拱巨大,断面面积约为晚清斗拱的十倍,殿檐探出达3.96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建筑大师梁思成认为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
佛光寺东大殿本身即为唐代木结构建筑,殿内尚有唐代彩塑三十余尊,一根顶梁上有唐人题名墨迹,栱眼壁及佛座背面还有少量唐代壁画,其中之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梁思成先生的感叹,说明佛光寺东大殿的价值所在。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别是其东大殿,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佛光寺大殿的主要尺寸数据:
一、整体尺寸
面阔:七间,总宽度为34米。具体来说,当心间及次间的面宽为504厘米,梢间的面宽为440厘米。
进深:四间,总深度为17.66米。各间进深分别为440厘米、443厘米、443厘米、440厘米。
二、斗拱尺寸
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尺寸巨大,是晚清建筑斗拱断面的十倍。其断面尺寸为高300厘米、宽210厘米,这一尺寸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浑与大气。
三、营造尺与材份制
营造尺:佛光寺大殿的营造尺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其营造尺为31.45厘米,每大尺12小寸,每小寸26.25毫米,符合唐代大小尺制度。也有说法认为其营造尺为29.6厘米。
材份制:佛光寺大殿的构件尺寸也采用了材份制进行度量。以材高为基准,分为若干份,然后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其他构件的尺寸。例如,若以材高30厘米为15份,则1份为2厘米。
四、其他尺寸
屋檐探出:达3.96米,这一尺寸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是难以见到的,体现了唐代建筑在屋檐设计上的独特之处。
佛光寺大殿作为唐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尺寸数据不仅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伟与大气,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佛光寺大殿相关研究文献。
佛光寺大殿的柱子高度,特别是其东大殿的檐柱和内柱高度,是构成大殿雄伟气势的重要元素。具体来说,佛光寺东大殿的平柱,即檐柱和内柱,高度取值为4991.2毫米,大约五米,理想值则为4987.5毫米。这一高度数据是通过精密测量得出的,体现了唐代建筑在柱子尺寸设计上的精确与考究。
大殿的柱子不仅支撑起了整个殿顶的重量,还通过其高度和排列方式,形成了大殿独特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同时,这些柱子也是大殿斗拱等构件的重要支撑点,共同构成了大殿的建筑骨架。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助到您。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佛光寺大殿的详细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古建筑专家。
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新村。原为五台山名刹,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年至499年)创建,唐武宗“会昌灭佛”时毁坏。
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重建,佛光寺坐东朝西,东大殿是其正殿,在全寺的最后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
佛光寺东大殿建在高约0.9米的台基上,面宽七间、30.48米,进深四间、18.12米,由檐柱和内柱各一周合成,面积552.3平米。大殿为八架椽,单檐五脊顶,殿身四周柱头上和补间处皆设斗拱承托屋檐,斗拱巨大,断面面积约为晚清斗拱的十倍,殿檐探出达3.96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建筑大师梁思成认为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
佛光寺东大殿本身即为唐代木结构建筑,殿内尚有唐代彩塑三十余尊,一根顶梁上有唐人题名墨迹,栱眼壁及佛座背面还有少量唐代壁画,其中之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梁思成先生的感叹,说明佛光寺东大殿的价值所在。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