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4月,孙中山考取了广州博济医院附设之南华学校,后转到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毕业后,辗转广州、澳门等地行医。
孙中山学医、行医期间,时值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西医之同壁垒森严,凡是受过西式教育的人,均视中医为伪科学,避之唯恐不及。
而孙中山却是个例外,他从小旅居国外,又受过西医系统教育,却“以非常公正的目光对待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提倡中西医药结合,这也是他先知先觉的灵性所在。”[lbk]1[rbk]
提倡并践行中西医学的结合
孙中山于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后,主动到澳门镜湖医院工作。镜湖医院创办于1871年,是一家中医医院。孙中山学的是西医,为什么会选择到中医院工作呢?据1935年广州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院筹备委员会编印的《总理开始学医与革命运动五十年纪念史料》记载:“镜湖医院者,为澳门华人所设立,向用中医中药施赠贫病。中国医药数干年,当有可采取之处,惟缺近世科学之研究,先生屡以此献议于该院值理,率得其接受,一旦破除旧制,兼用西医西药,先生慨然担任义务,不受薪金。”可见镜湖医院实为中西药局,兼用中西医药之成果服务于社会。
1892年12月18日,孙中山在澳门开设了中西药店,成为在澳门西医开业的首位华人。药店除诊病外,还出售冷丸、癣皮肤水、止牙痛水、拔毒生肌膏等中西药物。药店开设之初,“求治者颇众”,后却被迫迁到广州。孙中山在其《伦敦被难记》自序中对此事做了交待,“然亚东闭塞,甫见开通,而欧西之妒焰,已起而相迫。盖萄人定律凡行医于萄境内者,必须持有萄国文凭”[lbk]2[rbk]。
以科学态度对待祖国医学
中医一向认为“药食同源”,注重食疗养生。由于中国饮食从原料到烹饪方法包罗万千,其中的科学性未经总结,屡为诟病。如1916年许多报纸刊登了酱油有毒素的报道,纽约市政厅议决禁止华人餐馆使用酱油。
孙中山不是以当时西医的视域一概否定,而是用现代医学知识科学分析,发扬光大祖国食疗养生学。有一次,他在广州见有外国人鄙视中国人吃猪(鸡)血,以为粗恶野蛮。孙中山对此进行了阐释,猪(鸡)血富含有机铁质,较之无机体之炼化铁剂,更宜于人体吸收,适用于病后、产后及一切贫血患者,并且经济实惠。此后,孙中山还撰写了《饮食养生乃医道之革命》一文,开宗明义地提出,“病由饮食不节”“嗜好邪僻”而得,若要规避病的侵袭,则要“顺其自然之性,即纯听先天之节制”。
为践行食疗养生观,孙中山融会贯通中西医理,发明了新的“四物汤”。中医有一补血、养血的经典药方“四物汤”,是用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四味药组成。孙中山借鉴这一形式,将中医食疗理论与西医营养学理论结合起来,发明了新“四物汤”,即由黄花菜、木耳、豆腐、豆芽四种素食组成。
尊重中医,信任中医
孙中山尽管是西医出身,但他却十分尊重中国的传统医学,尊重名中医。
1916年他同胡汉民到浙江,胡汉民患痢疾,浙江的名中医裘吉生为之治愈后,孙中山题写了“救民疾苦”四字以示敬[lbk]3[rbk]。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大元帅府时,邀请出生于名医世家,儿时从父习中医,之后又学了西医,当时被誉为“中西合璧,一代名医”的金诵盘担任保健医生。
1923年孙中山曾一度病重,金诵盘不分昼夜,医治守护孙中山使其转危为安。孙中山病愈后,派邓彦华和陈耀祖送其匾牌,上书“是医国手”四个烫金大字,落款“书赠金诵盘,孙文,中华民国十三年”[lbk]4[rbk]。
1925年孙中山病危,在西医束手无策之际,有人建议孙中山采用中医疗法,这引起了政界医界激烈地争论,孙中山力排众议,“请陆仲安、萧龙友、孔伯华三名中医共同诊治,服二剂后病情一度缓解,洽疗一周后在争论中停用中药后逝世”[lbk]5[rbk]。
孙中山学医、行医期间,时值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西医之同壁垒森严,凡是受过西式教育的人,均视中医为伪科学,避之唯恐不及。
而孙中山却是个例外,他从小旅居国外,又受过西医系统教育,却“以非常公正的目光对待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提倡中西医药结合,这也是他先知先觉的灵性所在。”[lbk]1[rbk]
提倡并践行中西医学的结合
孙中山于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后,主动到澳门镜湖医院工作。镜湖医院创办于1871年,是一家中医医院。孙中山学的是西医,为什么会选择到中医院工作呢?据1935年广州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院筹备委员会编印的《总理开始学医与革命运动五十年纪念史料》记载:“镜湖医院者,为澳门华人所设立,向用中医中药施赠贫病。中国医药数干年,当有可采取之处,惟缺近世科学之研究,先生屡以此献议于该院值理,率得其接受,一旦破除旧制,兼用西医西药,先生慨然担任义务,不受薪金。”可见镜湖医院实为中西药局,兼用中西医药之成果服务于社会。
1892年12月18日,孙中山在澳门开设了中西药店,成为在澳门西医开业的首位华人。药店除诊病外,还出售冷丸、癣皮肤水、止牙痛水、拔毒生肌膏等中西药物。药店开设之初,“求治者颇众”,后却被迫迁到广州。孙中山在其《伦敦被难记》自序中对此事做了交待,“然亚东闭塞,甫见开通,而欧西之妒焰,已起而相迫。盖萄人定律凡行医于萄境内者,必须持有萄国文凭”[lbk]2[rbk]。
以科学态度对待祖国医学
中医一向认为“药食同源”,注重食疗养生。由于中国饮食从原料到烹饪方法包罗万千,其中的科学性未经总结,屡为诟病。如1916年许多报纸刊登了酱油有毒素的报道,纽约市政厅议决禁止华人餐馆使用酱油。
孙中山不是以当时西医的视域一概否定,而是用现代医学知识科学分析,发扬光大祖国食疗养生学。有一次,他在广州见有外国人鄙视中国人吃猪(鸡)血,以为粗恶野蛮。孙中山对此进行了阐释,猪(鸡)血富含有机铁质,较之无机体之炼化铁剂,更宜于人体吸收,适用于病后、产后及一切贫血患者,并且经济实惠。此后,孙中山还撰写了《饮食养生乃医道之革命》一文,开宗明义地提出,“病由饮食不节”“嗜好邪僻”而得,若要规避病的侵袭,则要“顺其自然之性,即纯听先天之节制”。
为践行食疗养生观,孙中山融会贯通中西医理,发明了新的“四物汤”。中医有一补血、养血的经典药方“四物汤”,是用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四味药组成。孙中山借鉴这一形式,将中医食疗理论与西医营养学理论结合起来,发明了新“四物汤”,即由黄花菜、木耳、豆腐、豆芽四种素食组成。
尊重中医,信任中医
孙中山尽管是西医出身,但他却十分尊重中国的传统医学,尊重名中医。
1916年他同胡汉民到浙江,胡汉民患痢疾,浙江的名中医裘吉生为之治愈后,孙中山题写了“救民疾苦”四字以示敬[lbk]3[rbk]。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大元帅府时,邀请出生于名医世家,儿时从父习中医,之后又学了西医,当时被誉为“中西合璧,一代名医”的金诵盘担任保健医生。
1923年孙中山曾一度病重,金诵盘不分昼夜,医治守护孙中山使其转危为安。孙中山病愈后,派邓彦华和陈耀祖送其匾牌,上书“是医国手”四个烫金大字,落款“书赠金诵盘,孙文,中华民国十三年”[lbk]4[rbk]。
1925年孙中山病危,在西医束手无策之际,有人建议孙中山采用中医疗法,这引起了政界医界激烈地争论,孙中山力排众议,“请陆仲安、萧龙友、孔伯华三名中医共同诊治,服二剂后病情一度缓解,洽疗一周后在争论中停用中药后逝世”[lbk]5[r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