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印社吧 关注:11贴子:98
  • 9回复贴,共1

田坑石石性稳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田坑石石性稳定,温润可爱,无须过多抹油,只要时常摩挲把玩。水坑石冰心浩质,精细磨光后,把玩在手晶莹通灵,也不必油养。山坑石中的高山石,质绌而通灵,石色丰富、鲜艳多彩,但质地较松,表面容易变得枯燥,甚至出现裂纹,色泽也变得幽暗无光,如果经常为其上油保养,则流光溢彩,容光焕发。高山石抹油后宜陈列于玻璃柜中,以免灰尘沾染。白色的太极石上油久了会变成肉色质地,显得更加成熟,行家谓之“没火气”。都成坑石与旗降石因质坚实稳定,不必油养,多以上蜡保护。寿山石中普通的石料,如柳坪石、老岭石、焓红石、峨嵋石等,石质不透明,产品磨光后进行加热打蜡处理,不用上油,如沾灰尘,不宜水洗,用软布擦抹,越擦越亮。但是,寿山石中珍贵的石种不可随意加热打蜡,因为有碍于石种保持原来的面目。进行油养之前,应先用细软的绒布或软刷,轻轻去除石雕表面的灰尘,千万不可用硬物刮除,否则易伤及石材表面,接着再用干净毛笔或脱脂棉蘸白茶油,均匀涂在石雕的各部位,即可使雕件益增光润。如何成为成功的收藏投资者当今,福州的寿山石收藏队伍日渐壮大,在这为数众多的玩石族中,虽然也有一些只是觉得石头奇妙好玩,跟着凑凑热闹的“好事家”,但也不乏有眼力的收藏投资者和鉴赏行家。初学者往往轻信人言,花费千金换来赝品,或贪图便宜买回一大堆石渣垃圾。想减少购藏的盲目性,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收藏投资者和鉴赏家,其实也不难。简单说起来就是要“多学、多看、多比较”。“学”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多读古今寿山石著作和学术文章,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特别要加深对寿山石的品种分类、外观特征和流派风格的认识;其次,要向经验丰富的专家讨教,若有机会跟他们逛石市,必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三,应该登门拜访雕刻名师,通过与他们的交往了解他们的技艺师承和个人艺术风格。此外,假如条件许可,收藏投资者和鉴赏者还应该学习基本的雕刻技术,学会操刀刻石对鉴别石性、理解刀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印章篆刻[lbk]话题[rbk]# #传统文化[lbk]话题[rbk]# #艺术魅力[lbk]话题[rbk]# #手工艺术[lbk]话题[rbk]# #印石章料[lbk]话题[rbk]##印石收藏[lbk]话题[rbk]# #印石[lbk]话题[rbk]# #印章篆刻[lbk]话题[rbk]# #篆刻[lbk]话题[rbk]# #篆刻章料[lbk]话题[rbk]#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11-04 10:19回复
    鄧石如印論的補充:疏密之間的藝術平衡
    清代篆刻大家鄧石如曾提出“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的論斷,這不僅是對漢印古法的一種挑戰,更是藝術創作理念上的一大進步。鄧氏此言,意在強調篆刻作品中疏密對比的鮮明與和諧,使作品既有開闊之氣,又不失細膩之美。
    然而,在實際的篆刻創作中,我們或許可以換一個角度來審視這一問題,提出“疏處不可使其空散,密處不可使其滯塞”作為對鄧石如此論的有益補充。疏處若過於空散,則作品易失之輕浮,缺乏內在的凝聚力;而密處若過於滯塞,則會顯得呆板僵硬,缺乏流暢與生氣。
    因此,在篆刻的創作過程中,我們既要追求疏密的對比與變化,又要注重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平衡。隻有在疏密相間、張弛有度中尋找最佳的表現形式,才能使作品既富有節奏感,又充滿生命力。
    鄧石如的論述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創作思路,而我們的補充則是對這一思路的進一步深化與拓展。在篆刻這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藝術領域中,我們需要不斷探索與創新,以更加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來展現這一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11-04 22:57
    回复
      篆刻艺术:书法与工艺的美妙交融
      篆刻,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工艺美术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蕴含其中的深厚书法意味。然而,篆刻并不仅仅是书法的简单再现,它更多地是通过工艺手段来展现书法之美,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篆刻成为了一种难以用言语完全描述的艺术形式。
      在篆刻的世界里,每一刀一划都凝聚着篆刻家的心血与智慧。他们不仅要精通书法,更要熟练掌握各种篆刻技法,才能将心中的书法之美完美地呈现在印章之上。这种书法与工艺的巧妙结合,使得篆刻作品既具有书法的灵动与韵味,又兼具工艺的精致与细腻。
      对于印道中人而言,篆刻艺术就像是一条深邃而神秘的河流,他们如同在水之鱼,对于其中的冷暖、深浅有着最为直接的感受和体验。他们深知,篆刻之美不仅仅在于外在的形式与技巧,更在于内在的精神与情感。因此,在篆刻的创作过程中,他们总是力求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其中,使得每一方印章都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生命。
      总之,篆刻艺术是书法与工艺的美妙交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去欣赏、去传承。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让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篆刻艺术所带来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11-04 23:00
      回复
        戰國印章邊框界格的演變與智慧
        戰國時期,六國文字各異,字形活潑多變,宛如萬花筒中的斑斕圖案。這些文字在統一性、穩定性上遠不及秦小篆的嚴謹,更無法與漢摹印篆的規範相媲美。面對如此散亂的印面,聰明的先民們展現出了無盡的智慧。他們在印文之外巧妙地加上了邊框界格,這些邊框如同神奇的魔法,使原本散落的印文瞬間團聚,動勢的印文也因此變得安靜有序。
        邊框界格的加入,不僅解決了印面散乱的問題,更為印章增添了一份庄重與美感。在戰國時期,這樣的邊框界格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秦文字的統一以及入印篆書的方整隸化,邊框界格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變得多餘起來。因此,在西漢以後的印章中,我們很少再看到邊框界格的存在。
        這一變化,正是入印文字對印面形式影響的結果,也是古人在不同時期對印面形式進行的最佳選擇。當印文篆法變得整齊穩定時,再添加邊框界格,無疑成了畫蛇添足之舉。這不僅說明了古人對美的追求,更體現了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11-04 23:05
        回复
          **戰國、秦、漢時期的書法篆刻藝術:古樸渾厚的風貌**
          戰國、秦、漢時期,書法篆刻藝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的書法作品,無不透露出古樸、渾厚、寬博的氣息,這是該時代書法篆刻藝術的共性特點。
          戰國時期的古璽印,印文多依邊框排列,中間自然留空,形成了一種疏朗而富有變化的美感。這種布局方式不僅展現了當時篆刻家們高超的技藝,更體現了他們對美的獨特追求。
          到了秦漢時期,篆刻藝術進一步發展。漢印印面雍容舒和,線條流暢自然,無不彰顯著大氣磅礴的風範。漢隸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性書體,其結構間中宮寬展,左右結構的字中間都留有餘地,決不相犯,這種布局方式使得漢隸作品在視覺上更加和諧統一。
          與漢隸相比,唐楷則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風貌。唐楷多左右團聚、參差交合,線條剛勁有力,結構緊密。這種變化不僅反映了書法藝術的時代特徵,更體現了“古質而今妍”的審美轉變。
          總之,戰國、秦、漢時期的書法篆刻藝術以其獨特的風貌和精湛的技藝,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作品不僅是書法篆刻史上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11-04 23:08
          回复
            秦印之美,美在其融汇战国与汉印风格的独特嬗变。在这个历史交汇的节点上,六国纷繁复杂的古文被秦小篆一统江山,昔日古玺的多样与灵动逐渐收敛,向着更为严谨的方向迈进,而汉印那种高度规范化的形态尚未完全确立。秦印,便是在这新旧交替的夹缝中绽放异彩,其美学价值难以言表。
            尽管秦朝的国祚不长,但秦印却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篆刻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既是文字规范化的产物,又蕴含着从自由向规范过渡的张力,这种矛盾而又和谐的美,构成了秦印独有的魅力。每一方秦印,都是对那个时代审美追求与技术水平的微观呈现,其艺术信息的丰富性,为后世篆刻家提供了宝贵的灵感源泉。
            在当代篆刻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中,秦印不仅作为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与现代的审美观念,更以其独特的风格语言,激发着创作者对传统与创新融合的无限遐想。篆刻家们可以直接从秦印中汲取营养,无论是其结构布局的匠心独运,还是刀法运用的遒劲有力,都为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让这一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11-04 23:11
            回复
              篆刻艺术:方寸之间的游刃有余与微妙变化
              篆刻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要求艺术家在方寸之石上,以刀代笔,游刃有余地展现自己的技艺与情感。平直方正的线条中,蕴含着无穷的变化与微妙,每一笔一划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在篆刻的世界里,舒展自如与揖讓有禮是并存的。艺术家们通过巧妙的布局与刀法的运用,使得印章上的文字既显得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温婉。即使是在文字相互交错、看似相犯的情况下,他们也能通过精心的设计,使整体视觉效果和谐统一,仅在细微之处展现出巧妙的变化与匠心。
              然而,篆刻艺术并非无懈可击。有时,一些细微的瑕疵或不当的处理,如出现在印章的势态上,便会使整个作品显得生硬或不舒服。这些瑕疵,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却足以影响整件作品的艺术价值与观赏性。
              因此,对于篆刻艺术家而言,除了具备精湛的技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需要具备一颗细腻敏感的心。他们需要在方寸之间,寻找那份游刃有余的自如与微妙变化中的和谐,以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篆刻佳作。
              总之,篆刻艺术是一门集技艺、情感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要求艺术家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创意与可能,让方寸之石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11-04 23:14
              回复
                **古印製作:以实用为本,篆刻美自然生发**
                古印製作,其核心目的在于实用。无论是官方文书的钤印,还是文人墨客的书画落款,印章都承载着确认身份、传递信誉的重要功能。然而,在这实用之物中,篆刻美却被动地生发出独特的魅力。
                古人对印章美的理解,朴素而深刻,他们追求的往往是“但求平正”。这种平正,并非简单的整齐划一,而是指印章在实用之余,能展现出一种精致而内敛的美感。古人制印,力求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张扬,也不失其法度。
                然而,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或时间的紧迫,一些古印在制作过程中难免产生缺憾。这些缺憾,或许是因为刻凿时未能精到,或许是因为材质本身的瑕疵,但在后人眼中,却成了难以复制的自然天趣。这些错落生姿的古印,虽然并非古人本意,但却因其独特的韵味而被后世篆刻家所珍视。
                如今,当我们站在篆刻艺术的立场上去审视这些古印时,不禁为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所折服。他们虽未刻意追求艺术效果,却在实用之中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珍品。这些古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篆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11-04 23:15
                回复
                  漢印特點與漢摹印篆的密切關聯
                  漢印的特點與漢摹印篆的特點,無疑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漢摹印篆,作為漢代篆刻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其產生與發展皆源自對小篆的巧妙變化,使之更加適應印面的特殊環境。
                  為了在方寸之間展現出篆刻的精髓,漢摹印篆將原本圓潤的小篆線條化方、化正,既保留了篆書的古朴韻味,又增添了印章的獨特風貌。在疏密安排上,漢摹印篆更是匠心獨運,疏處填滿以增其實,密處改簡以求其輕,從而達到一種視覺上的平衡與和諧。
                  在漢印形式的作品中,線條的運用尤為關鍵。較長的斜線、弧線若使用不當,極易破壞漢印的特點,使之顯得凌亂不堪。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大膽運用這些線條,卻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為印章增添一抹意想不到的風采。這便需要篆刻家在創作過程中,根據印面的整體布局和個人的藝術感悟,靈活運用線條,使之既符合漢印的特點,又能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總之,漢印的特點與漢摹印篆的特點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漢代篆刻藝術的璀璨篇章。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11-04 23:19
                  回复
                    训诂学家何玉珠论印章美学:印面排满与均衡的艺术追求
                    在浩瀚的中华文脉中,印章作为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蕴含着独特的美学理念。训诂学家何玉珠在深入研究古代印章文化时,曾深刻指出:“力求以印面排满、排均为能事,这是古代印工对印章美的认识。”
                    何玉珠认为,古代印工在制作印章时,极为注重印面的布局与排列。他们力求在有限的印面上,通过巧妙的构思与精湛的技艺,将文字、图案等元素完美融合,使得整个印面既充实饱满,又不失和谐均衡。这种排满与均衡的艺术追求,不仅体现了古代印工对美的独特感悟,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在艺术创作中的智慧与匠心。
                    在何玉珠看来,印章之美,不仅在于其外在形式的精致与典雅,更在于其内在精神的传达与表达。通过印章,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发展,印章的制作技艺与传播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古代印工对印章美的认识与追求,却如同穿越时空的纽带,将我们与那段辉煌的历史紧密相连。在欣赏与传承印章艺术的过程中,我们更应铭记何玉珠等训诂学家的教诲,深入挖掘印章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11-04 23: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