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高唐”的称谓,源于明末清初。多了一个“金”字,高唐便闻名遐迩。这“金”字是由植棉获利所得来的。
高唐的种植棉业,不是由黄道婆在元朝贞观年间自崖州经闽广带入上海,然后北延而到高唐的。而是由印度经新疆塔丝绸之路从西而来。且早于黄道婆棉业一个朝代。国史谈棉业只言黄道婆,这是不公正的。
高唐的植棉业始于宋,延于元,兴于明,盛于清。宋朝时,高唐已有植棉业,且能纺纱织布。可从已发掘的及《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中找到根据。元朝时,棉业已经过了引入、试种、适应、改进、获益、推广的历史漫长阶段,是多年生木质棉花,在高唐县成了一年生早熟品种,而且已有大面积种植。到了明朝,高唐的棉农在耕种、管理、收藏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展。植棉面积迅速扩大,棉花产量、质量亦快速提高。《高唐州志》对其有“棉为高唐之恒产”、“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的记载。高唐上交农业税,棉花比重也逐年加大。棉农富了,生活提高了,引起夏津、恩县、平原……等邻县人们的羡慕,便纷纷来高唐学种棉花。其中夏津植棉业发展较快,因此,便产生了“金高唐、银夏津”的誉称。
植棉带起了纺织工业的兴起,棉布经营带起了商业的繁荣。一位来时年华貌美、走时精枯力尽,一生独身,名为“花姑”的女性。在她住过的地方建庙设坛,与八蜡庙的诸神共享香火。这便是为什么唯独高唐县的八蜡庙建在城郊之外和为什么唯独高唐县的八蜡庙中多了一位花姑神的答案。
不忘本的高唐人,将帮其致富的恩人,塑造成心中的偶像、庙中的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