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跟朋友闲聊家乡电白捞粉有感,总结了以下吃粉的心得体会。
1.醇正的花生油和一品鮮醬油。镇上外婆家附近小厂鲜榨花生油的,跟着妈妈走进加工厂里,特有的油香扑鼻,厂规模不大,自种的花生,你出花生他出工,收点加工费,都是熟人生意整个流程既方便又卫生且原生态。至于酱油话说为什么是一品鲜?平平无奇的包装,亲民的价格,对比其他酱油又或者传统老抽,对比起来首先是鲜,然后是咸,有鲜有咸有性价比。花生油香醇,浓厚的口感,能跟一品鲜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粘度,跟粉皮完美结合。又鲜,又咸,又香,又醇。
2.粉皮之源-水。正所谓水是人的生命之源,对于粉皮来说,水也至关重要。要霞洞、沙朗那边的,靠近浮山岭、用山泉水产的粉皮。清甜可口,有着家乡的味道,一方水土一方人,山里的水有着故事,有着乡土的载养,有着小时候回忆,童年的暑假里,三五少年顶着火辣辣的阳光在玩乐间歇,一口畅饮一辈子难忘的清甜,这种味道是传递的童年,乡土的回忆。是粉皮制作的地基,粉皮之源之魂。
3.要经验老道,家族传下来的师傅制作,师傅自己就从小吃到大,知道怎么做好吃,整个流程对自己的粉皮有要求和有着一份感情,不仅是谋生,更是一份对粉皮平淡和无忧生活的热爱。
4.用鹅毛在蒸屉里刷涂摇晃,进出蒸炉,让粉皮薄厚适当。一家子各司其职。丈夫主厨,妻子搭手,小孩子帮忙招呼客人,老妈子收拾桌子。当制作好打开屉炉,炊烟袅袅,温柔的阳光洒落,穿过迷雾,洁白无瑕粉皮引入眼帘。熟练的手法,不急不慢,按1.58厘米的宽度切分粉皮,不急是因为安稳的生活,精细的宽度要求,不慢是因为熟练的技术,客人翘首以盼的等待粉皮心愿。为什么是1.58厘米?
5. 1.58厘米,不宽不细,太宽不适合入口的嘴型,不利于吞咽的喉型,太细像机器切的粉皮那样,一来口感不爽口,二来不利于粉皮吸收一品鲜和花生油,没有完美的吸收条件。
6. 必须有深度的圆碗,很多店粉皮喜欢用平的盘子装,容易导致酱油浸没过粉皮,粉皮要么过咸,要么过淡,要么泡软,一筷子夹起来,可能那段粉皮是酱油浸泡过的,味道太咸,让自己大脑印象分就大打折扣,直接影响整盘粉皮的对味蕾到脑部的刺激。所以,必须用有一定深度的圆碗,碗底圆滑,碗口微大,这样在轻轻搅拌的时候容易操作,也利于油和粉皮的完美接触,淋油时候因为粉皮的重叠厚度够,从上到下就吸收完,不会在底部堆积太多油。
7.蒜头。别小看小小的蒜头,画龙点睛之笔。提辣,提鲜,提麻,提爽口,解油,解腻,解烦恼。蒜头要怎么放呢,不能切得太小,太小均匀散布的话,让人不免有过于机械的口感,太大,则过于辣口,过于刺激,常言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平衡,自然,才是真谛。可以轻拍蒜头,半碎不碎,三七黄金比例,自自然然,大大方方随机散落 ,吃的时候遇到一口偏大的蒜,似窜顶之爽香,逢一口偏小的蒜头,如绕梁之回味无穷。既让人兴奋,又让人期待。如古时未曾谋面,洞房之夜,丈夫期爱妻之美。婚后小别,美妻盼爱夫之归!君有此蒜,如何不期待渴望下一口粉皮之何如? 妙哉妙哉……
8.油的比例混合,回顾之前的为何深度之圆碗,涉及到油自然落体运动和分布,倒油也别有一番天地,圆圆一大碗,顶上一瓣蒜,花生油从90度角度做蚊香状顺时针从缓转疾转圈,内圈窄,外圈越来越宽,不可贪多,多了油腻,不可偏少,少了不香。一品鲜则先用一小碗装着,用汤匙一下一下淋拌,可以最大限量的控制酱油的多少和咸度,也更利于酱油跟粉皮各个角度切入,淋油并不是各个位置都淋好就是好的,一定要道随自然,根据各个人自我的口味和吃粉经验,黄金比例的淋,有些地方多点,一些地方少点,甚至没有酱油,但是粉皮一条一条的,一段有,一段没有,嗦起来口味反而更好,4.28:5.72的无油:有油比例是本人觉得最好的。这样之后基本就不用怎么再第二度搅拌,吃之前轻佻几下粉皮就完美了。
9.后期个人口味,比如蒜蓉辣椒、香菜、芝麻、葱花,花生米,韭菜油+炒油版,等等,因人而异,只要把握住上面几个要点,就离吃捞粉的真正意义的吃货不远了。
10.当然得有好的心情和状态了。春之百花秋之月,夏之凉风冬之雪。炎炎夏日,外面知了知了的叫不停,在少年的耳里,这反而不是烦躁,反而是悦耳,因为这是暑假的声音,是大自然的声音,是自由的声音,绿树,大院孩子,知了知了。树荫下小伙伴做游戏的伴奏,夏夜啃着西瓜的鼓点。某一天暑假,中午一少年回家,心想吃粉皮,刚刚好家人默契买了粉皮,装碗,放蒜,下油,开吃!!!爽
1.醇正的花生油和一品鮮醬油。镇上外婆家附近小厂鲜榨花生油的,跟着妈妈走进加工厂里,特有的油香扑鼻,厂规模不大,自种的花生,你出花生他出工,收点加工费,都是熟人生意整个流程既方便又卫生且原生态。至于酱油话说为什么是一品鲜?平平无奇的包装,亲民的价格,对比其他酱油又或者传统老抽,对比起来首先是鲜,然后是咸,有鲜有咸有性价比。花生油香醇,浓厚的口感,能跟一品鲜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粘度,跟粉皮完美结合。又鲜,又咸,又香,又醇。
2.粉皮之源-水。正所谓水是人的生命之源,对于粉皮来说,水也至关重要。要霞洞、沙朗那边的,靠近浮山岭、用山泉水产的粉皮。清甜可口,有着家乡的味道,一方水土一方人,山里的水有着故事,有着乡土的载养,有着小时候回忆,童年的暑假里,三五少年顶着火辣辣的阳光在玩乐间歇,一口畅饮一辈子难忘的清甜,这种味道是传递的童年,乡土的回忆。是粉皮制作的地基,粉皮之源之魂。
3.要经验老道,家族传下来的师傅制作,师傅自己就从小吃到大,知道怎么做好吃,整个流程对自己的粉皮有要求和有着一份感情,不仅是谋生,更是一份对粉皮平淡和无忧生活的热爱。
4.用鹅毛在蒸屉里刷涂摇晃,进出蒸炉,让粉皮薄厚适当。一家子各司其职。丈夫主厨,妻子搭手,小孩子帮忙招呼客人,老妈子收拾桌子。当制作好打开屉炉,炊烟袅袅,温柔的阳光洒落,穿过迷雾,洁白无瑕粉皮引入眼帘。熟练的手法,不急不慢,按1.58厘米的宽度切分粉皮,不急是因为安稳的生活,精细的宽度要求,不慢是因为熟练的技术,客人翘首以盼的等待粉皮心愿。为什么是1.58厘米?
5. 1.58厘米,不宽不细,太宽不适合入口的嘴型,不利于吞咽的喉型,太细像机器切的粉皮那样,一来口感不爽口,二来不利于粉皮吸收一品鲜和花生油,没有完美的吸收条件。
6. 必须有深度的圆碗,很多店粉皮喜欢用平的盘子装,容易导致酱油浸没过粉皮,粉皮要么过咸,要么过淡,要么泡软,一筷子夹起来,可能那段粉皮是酱油浸泡过的,味道太咸,让自己大脑印象分就大打折扣,直接影响整盘粉皮的对味蕾到脑部的刺激。所以,必须用有一定深度的圆碗,碗底圆滑,碗口微大,这样在轻轻搅拌的时候容易操作,也利于油和粉皮的完美接触,淋油时候因为粉皮的重叠厚度够,从上到下就吸收完,不会在底部堆积太多油。
7.蒜头。别小看小小的蒜头,画龙点睛之笔。提辣,提鲜,提麻,提爽口,解油,解腻,解烦恼。蒜头要怎么放呢,不能切得太小,太小均匀散布的话,让人不免有过于机械的口感,太大,则过于辣口,过于刺激,常言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平衡,自然,才是真谛。可以轻拍蒜头,半碎不碎,三七黄金比例,自自然然,大大方方随机散落 ,吃的时候遇到一口偏大的蒜,似窜顶之爽香,逢一口偏小的蒜头,如绕梁之回味无穷。既让人兴奋,又让人期待。如古时未曾谋面,洞房之夜,丈夫期爱妻之美。婚后小别,美妻盼爱夫之归!君有此蒜,如何不期待渴望下一口粉皮之何如? 妙哉妙哉……
8.油的比例混合,回顾之前的为何深度之圆碗,涉及到油自然落体运动和分布,倒油也别有一番天地,圆圆一大碗,顶上一瓣蒜,花生油从90度角度做蚊香状顺时针从缓转疾转圈,内圈窄,外圈越来越宽,不可贪多,多了油腻,不可偏少,少了不香。一品鲜则先用一小碗装着,用汤匙一下一下淋拌,可以最大限量的控制酱油的多少和咸度,也更利于酱油跟粉皮各个角度切入,淋油并不是各个位置都淋好就是好的,一定要道随自然,根据各个人自我的口味和吃粉经验,黄金比例的淋,有些地方多点,一些地方少点,甚至没有酱油,但是粉皮一条一条的,一段有,一段没有,嗦起来口味反而更好,4.28:5.72的无油:有油比例是本人觉得最好的。这样之后基本就不用怎么再第二度搅拌,吃之前轻佻几下粉皮就完美了。
9.后期个人口味,比如蒜蓉辣椒、香菜、芝麻、葱花,花生米,韭菜油+炒油版,等等,因人而异,只要把握住上面几个要点,就离吃捞粉的真正意义的吃货不远了。
10.当然得有好的心情和状态了。春之百花秋之月,夏之凉风冬之雪。炎炎夏日,外面知了知了的叫不停,在少年的耳里,这反而不是烦躁,反而是悦耳,因为这是暑假的声音,是大自然的声音,是自由的声音,绿树,大院孩子,知了知了。树荫下小伙伴做游戏的伴奏,夏夜啃着西瓜的鼓点。某一天暑假,中午一少年回家,心想吃粉皮,刚刚好家人默契买了粉皮,装碗,放蒜,下油,开吃!!!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