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南省考古学会、河南省博物馆:《夏文化论文选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中国先秦史学会编:《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年。郑杰祥编:《夏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2] 许宏:《商文明——中国“原史”与“历史”时代的分界点》,《东方考古》第4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3]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4] 夏鼐:《我国近五年来的考古新收获》,《考古》1964年第10期。
[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4期。殷玮璋:《二里头文化探讨》,《考古》1978年第1期。
[6] 郑光:《试论二里头商代早期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7] 许宏:《高度与情结——夏鼐关于夏商文化问题的思想轨迹》,《南方文物》2010年第2期。
[8] 邹衡:《关于探索夏文化的途径》,《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1期。
[9] 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10] 诚如罗泰教授所言,“像与之同代的大多数中国考古学家一样,邹衡先生将自己同时视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关于考古遗址与中国早期王朝之间关系的观点,尤其他将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当作古史传说中夏王朝首都的观点,尽管并非没有争议,却一直到现在在学术界还颇有影响。”Lothar von Falkenhausen , “Zou Heng (1927-2005).”
Artibus Asiae 66 (2006): 181-194.
[11] 孙华:《关于二里头文化》,《文物》1980年第8期。
[12] 高炜、杨锡璋、王巍、杜金鹏:《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考古》1998年第10期。
[13] 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文物》1978年第2期。
[14] 张立东、任飞编著:《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第335-338页,高炜笔谈,大象出版社,2001年。
[15] 许宏:《最早的中国》第50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16]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第38、72-74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17]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第86-88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18] 许宏:《方法论视角下的夏商分界研究》,《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
[1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4期。
[20] 赵芝荃、徐殿魁:《河南偃师商城西亳说》,《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年。
[21] 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1977年第4期。
[22] 仇士华、蔡莲珍、冼自强、薄官成:《有关所谓“夏文化”的碳十四年代测定的初步报告》,《考古》1983年第10期。
[23]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第76-77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24]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第76-77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李伯谦:《关于早期夏文化——从夏商周王朝更迭与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关系谈起》,《中原文物》2000年第1期。
[25] 张雪莲、仇士华:《关于夏商周碳十四年代框架》,《华夏考古》2001年第3期。
[26] 张雪莲、仇士华、蔡莲珍:《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碳十四年代分析》,《中原文物》2005第1期。
[27] 张雪莲、仇士华、蔡莲珍:《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碳十四年代分析》,《中原文物》2005第1期。
[28] 赵芝荃:《关于二里头文化类型与分期的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二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
[29] 赵春青:《关于新砦期与二里头一期的若干问题》,《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30] 仇士华、蔡莲珍、张雪莲:《关于二里头文化的年代问题》,《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31] 仇士华、蔡莲珍、张雪莲:《关于二里头文化的年代问题》,《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32] 张雪莲、仇士华、蔡莲珍、薄官成、王金霞、钟建:《新砦-二里头-二里冈文化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与完善》,《考古》2007年第8期。
[33] 郑光:《试论二里头商代早期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34] 高炜、张岱海、高天麟:《陶寺遗址的发掘与夏文化的探索》,《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35] 冯时:《“文邑”考》,《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修订版)》第二章第四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6] 冯时:《“文邑”考》,《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
[37] 冯时:《“亳中邑”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2013年。
[38] 许宏:《大都无城——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早期形态》,《文物》2013年第10期。
[39]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1年。
[40] 冯时:《<</span>保训>故事与地中之变迁》,《考古学报》2015年第2期。
[41] (美)艾兰:《论甲骨文中“中”及中国古代的“中央”观念》,《夏商都邑与文化》(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4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第40-7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43] 许宏:《“连续”中的“断裂”——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文物》2001年第2期。
[44] 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文物》2008年第1期。
[4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9-2006)》结语,文物出版社,2014年。赵海涛、许宏、陈国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考古新收获》,《2011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12年。
[46] 德留大輔:《二里頭文化二里頭型の地域間交流——初期王朝形成過程の諸問題から——》,《中国考古学》第四號,日本中国考古学会,2004年。
[47] 许宏:《“连续”中的“断裂”——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文物》2001年第2期。许宏:《嵩山南北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演进过程管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48] 许宏:《二里头文化聚落动态扫描》,《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
[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9-2006)》结语,文物出版社,2014年。
[50] 岡村秀典:《夏王朝——王權誕生の考古學》,講談社(東京),2003年。
[5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9-2006)》结语,文物出版社,2014年。
[52] 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
[5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年~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结语,文物出版社,2001年。
[54] 许宏:《都邑变迁与商代考古学的阶段划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
[55] 张忠培:《关于中国考古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
[56] 夏鼐:《谈谈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在〈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1期。
[57] 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5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绪论(高炜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9] 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第213-214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
[60] 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第183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
[61] 常怀颖:《“早期夏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赵新平、徐海峰、常怀颖:《首届“先商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3年。
[62] 许宏:《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63] 许宏:《最早的中国》第50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