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诗”是网络暴力产物 对于一位经常上网的人来说,如果他不知道诗人“赵丽华”,以及与她相关的“梨花体”和“梨花教”, 赵丽华
那么他肯定是落伍了。当“木子美”、“芙蓉姐姐”、“后舍男生”等等网络名人“俱往矣”的时候,诗人赵丽华被“无意”发现,并迅即成为探讨中国诗歌价值的“导火索”,引发了一场关于诗歌意义及创作前途的大论争,这种论争也从网络空间影响到现实世界。 “新诗的发展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困境,我认为它有必要回归到师法传统的路子上来。”10月16日,首届两岸三地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在南京大学落下帷幕,一位与会代表有所感触地告诉本报记者。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统及变革”,本报记者结合近日沸沸扬扬的“赵丽华现象”对有关与会代表进行了访谈,试图从这一角度拨开中国诗歌发展的迷雾,厘清相关讨论误区,探讨诗歌的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