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园乐海吧 关注:105贴子:4,387
  • 10回复贴,共1
“梨花体”谐音“丽华体”,因女诗人赵丽华名字谐音而来,因其有些作品形式相对另类,引发争议,又被有些网友戏称为“口水诗”。赵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现在,赵丽华的诗歌风格和仿制她诗歌风格的诗歌,被人们称为“梨花体”。



IP属地:江西1楼2010-11-04 16:01回复

         自2006年8月以后,网络上出现了“恶搞”赵丽华的“赵丽华诗歌事件”,网友以嘲笑的心态仿写了   梨花体诗歌引发争论
    大量的口语诗歌,更有好事者取“赵丽华”名字谐音成立“梨花教”,封其为“教主”;文坛也出现了“反赵派”和“挺赵派”,引起诗坛纷争。


    IP属地:江西2楼2010-11-04 16:0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IP属地:江西3楼2010-11-04 16:02
      回复
        网络产物


        IP属地:江西4楼2010-11-04 16:02
        回复
          “梨花诗”是网络暴力产物      对于一位经常上网的人来说,如果他不知道诗人“赵丽华”,以及与她相关的“梨花体”和“梨花教”,   赵丽华
          那么他肯定是落伍了。当“木子美”、“芙蓉姐姐”、“后舍男生”等等网络名人“俱往矣”的时候,诗人赵丽华被“无意”发现,并迅即成为探讨中国诗歌价值的“导火索”,引发了一场关于诗歌意义及创作前途的大论争,这种论争也从网络空间影响到现实世界。 “新诗的发展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困境,我认为它有必要回归到师法传统的路子上来。”10月16日,首届两岸三地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在南京大学落下帷幕,一位与会代表有所感触地告诉本报记者。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统及变革”,本报记者结合近日沸沸扬扬的“赵丽华现象”对有关与会代表进行了访谈,试图从这一角度拨开中国诗歌发展的迷雾,厘清相关讨论误区,探讨诗歌的何去何从。


          IP属地:江西5楼2010-11-04 16:03
          回复
            困境:新诗已经走火入魔?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徐有富教授表示:“尽管目前网络上对赵丽华诗歌褒贬不一,但是这至少说明了一点,就是大家还是非常关心中国新诗的命运与前途。”      他认为赵丽华的诗歌之所以在网上引起如此强烈反应的一个原因,就是“明显的口语化写作”,“而这一问题历来争论不断”。他举例说诗人艾青在193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诗的散文美》,其中提到有位工人在墙上写了一个通知:“安明!你记着那车子!”艾青认为“这是美的,而写这个通知的也该是天才的诗人。”可是艾青到了1980年出版《诗论》的时候,“把这句话改为‘这是美的,而写这通知的应是有着诗人的秉赋’。” 


            IP属地:江西6楼2010-11-04 16:03
            回复
              徐教授分析说:“前后形容词的变化,也说明了艾青先生对口语化写作的态度的转化。大诗人况且如此,何况一般网民呢?如果正常评价的话,还是对诗歌的前进有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像有个叫陈修元的说什么‘她是不甘寂寞故意哗众取宠,这和在大街上撒尿以引起别人的关注是一个道理’,就不太合适了!” 


              IP属地:江西7楼2010-11-04 16:04
              回复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唐代诗歌中也有‘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类的大白话诗句,但是这真的就是大白话吗?孤立地看这几句诗是大白话,将它们放在整首诗歌来看,就不是大白话。哪有一个大白话非得七个字一句或五个字一句,押韵、平仄都搭配呢?许多诗句表面看来是大白话,实际上都是经过加工的,而经过加工的具有鲜明节奏的非自然语言,才是诗歌语言区别于其他如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由此角度看,即使晋代傅玄的三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听,非车音。’也不能说是大白话。” 


                IP属地:江西8楼2010-11-04 16:0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另外,徐有富教授也反映说,“部分网站上的调查问卷设计的有问题,那些选项本身就存在误导的嫌疑,网民只能在前提错误的逻辑条件下进行回答,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必定不能正确表现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卓华对徐教授的观点表示充分肯定:“口语写作的初衷是为了让诗句入俗,但是入俗也并非全部口语化,并且口语化也还是不能脱离一定的格律。”王卓华表示,“很少关注新诗,因为感觉新诗已经走火入魔了。”


                  IP属地:江西9楼2010-11-04 16:06
                  回复
                    突围:以音乐性拯救诗歌?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卓华在分析自己不关注当下诗歌的原因时说:“伴随着白话文运动,新诗从一产生就已经割裂了中国文学的传统,不仅脱离了民族性,还脱离了诗歌的传统,因此新诗从一产生就先天发育不足,而这种不足也有违诗歌自身的特征。”      王卓华所理解的诗歌的特征至少有两个,“一个是音乐性,也就是诗歌在形式上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二是真性情,也就是思想上的真实性和个体性,脱离了这两个特征的诗歌,只能沦为断行式的无病呻吟。”      因此,王卓华指出:“当下的诗人们不能仅仅学习西方,更应该回到传承古典传统,汲取传统精神上来。”


                    IP属地:江西10楼2010-11-04 16:06
                    回复
                      太难受了,不复制了


                      IP属地:江西11楼2010-11-04 16: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