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581贴子:607,776
  • 0回复贴,共1

金刚经读后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金刚经以前读过,看了一些解读,不甚寥寥。最近把这部经在车里反复播放,上班路上听一半,下班路上听一半,其实后半部重复,稍稍不同(当然有人说这种重复有大深意在,不是简单地重复,此处不展开议论)。我这里只说我的感受,略有所得,与诸位讨论,不对处各位千万批评指点。
第一品描写佛陀在舍卫国开讲座,与大众一起持钵乞食,回去吃饭、洗脚,然后端坐开讲。此处令人感动,佛陀并无特殊照顾自己,以一位导师朴素的形象出现,而不是以神的形象示人,破除了多少偏见和迷信,所以应该向佛陀学习,了解懂得他传递给我们的知见,而不是一味磕头上香,这才是对佛真正的尊重。
那么在金刚经中,佛陀到底在说什么呢?我个人看法,他说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逻辑和知识。在与须菩提对话中,佛陀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述这种感觉。“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什么感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感觉?“非法,非非法”又是什么感觉?所以我就在想,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能够有“无我”和“无所住”的感觉呢?回想在我学生时代,有时背书背单词,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当我抬头时,发现两三个小时已经过去,然而自己好像觉得只过了一会儿,进入这种状态后,学习效率奇高,而且自己也很愉悦。外科医生在手术时,也经常会进入这种状态(本人也从医),那几个小时站着,完全不知道累,也无我,也无时间的概念,直到事情完成,我又回来了,一下子累的感觉就来了。在这种状态下,心念是如此纯一、专注、愉悦,以至于从这种状态下出来都有些懊恼,想要再去进入这个状态,然而如果你刻意去追寻这种状态,确无又从入手。我不知道进入禅定的感觉,是否也和这种状态类似,我并无时间来修禅定,所以有确实入禅定的人,能否回答我这个疑问。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很难一直保持这个状态,即便禅定修为很好的人,你也要有出定的时候,你也总要解决一些生活方面的问题。我相信生命最美妙的状态,就是这个纯一专注的状态,这种状态下,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假如整个的生命过程,吃饭,睡觉,做事,与人交流等等,全部都住留在这个状态,大家说妙不妙?生命圆满不圆满?我想佛陀在金刚经中,就在向我们传达这个状态,行走坐卧都在定中,这已经是“慧”的层面,想来佛陀确实做到,真真神人啊!然而“法”要你自己去探索,因为人人不同,“无有定法”。就如发财无定法,教育孩子无定法,这是要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探索的。
关于修行,什么是“修”呢?我个人理解,修就是行为跟从理智,而不能跟从情绪。佛陀说情绪就像流水,不能任其肆意流淌泛滥,要在心里筑起堤坝,挖好沟渠,合理引导,如此灌溉心田,将会得到大利益,这点我想还是比较好理解的。难的是“行”,作为一个普通人,日常的境遇纷繁凌乱,不断有问题要去解决,如何用佛法去进行日常实践,这对我是一个大问题,我的办法,第一就是先从身边的家人做起,不强求家里人,有事自己先做,尤其注意言谈。第二就是我只牢牢记住一句话,“烦恼即菩提”,只要引起心中烦恼的事,就去面对,就去认真思考,警觉内心的情绪,情绪不对就节制,外部环境也尽量改善或者达成,当然实际情况是常常受挫,常常做不成,然而即便如此,不断调整自己,就这样“行”下去。
《道德经》中说“吾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及 吾 无 身 , 吾 有 何 患?” 似乎老子想要传达的核心观念,与佛法“无我”“无为”是一样的。《大学》中说的格物致知,正心意诚,修身齐家,也和佛法的正知正觉不谋而合。佛陀也并没有将佛法分为出世法、入世法,我现在人至中年,回头看看自己,凡是发念纯粹的事,结果都是好的,发念不纯,结果都不好,所以依佛理去“行”是肯定对的。所以佛法做入世法,我看也很好。 本人出身平凡,根器愚钝,成道于我不知几世累积也不可得,只能向道而行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17 19: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