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89,971贴子:16,781,854
  • 7回复贴,共1

我们都被西方的唯物唯心逻辑规则洗脑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什么在这里讲唯物和唯心逻辑思维,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从小就受到西方哲学唯物逻辑规则的教育,在思想受这些逻辑规则的影响形,形成了一种固化的唯物主义处理信息的的思维方式。只要思维形成固化后我们的思维就很难跳出这个逻辑方式,在处理信息时往往会受到这些逻辑规则的影响而失去对信息处理的准确性。
(1)唯物和唯心
我们目前争议的哲学知识唯物,唯心理论,这些理论知识都是从西方的哲学体系下,以活人的意识和事物的存在,它们两者的形式关系来推导出来的两个哲学知识理论。这两种处理信息的逻辑方法都是人为意识设定的两种规则,用这两种规则作为处理信息的逻辑方法是不能用对与错来衡量的。
唯物唯心逻辑的规则是认识“活人意识”和“物质的存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两种不同的认识角度下把活人的“意识”和“物质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分谁先谁后,以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的规律的规则来解释处理活人的“意识”和“物质存在”之间的关系的。所以唯物唯心理论它们对应的信息是活人的“意识”和“物质存在”之间的关系,在不同认识的角度下设定的不同规则的两种逻辑理论。
唯物逻辑理论的设定是把为物质第一性为主体性,意识为第二性是物质的依附体,物质是不需要意识的认识也是存在的,唯物设定物质决定意识的逻辑为规则的观点来解释活人意识和物体存在的关系,以这种规则形式设定成唯物逻辑思维思想的。
唯心逻辑理论的设定是以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唯心规则设定意时在先,物质是意识派生的规则,物体需要活人的认识后才能体现物体的存在,以这个观点为规律来解释活人意识和物质存在的关系,以这种规则形式设定成唯心逻辑思维思想的。
唯心和唯物都是在不同角度的认识下提取“意识”和“物质存在”之间关系的规律。提取的这两种规律形成的规则相互矛盾,唯物的理论在唯心的逻辑下行不通,唯心的理论在唯物逻辑下行不通,所以唯物的理论是不能用唯心的逻辑规则来批判唯物观点是错误的,同理不能用唯物的逻辑规则来批判唯心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唯物和唯心它们的逻辑理论知识在它们各自不同的认识角度下设定的逻辑,这两种处理意识和存在的物质之间关系的逻辑是不能相互用正确和不正确来衡量的。
这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或意识第一物质第二的争执只是人为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下分辨判断活人的“意识”和“物质存在”之间的关系信息后在产生的争执。(唯物唯心逻辑只是人为认识划定的规则,不分对与错。只是在处理信息应用时从不同的角度来应用唯物和唯心时,这个唯物和唯心理论是适用还是不适用。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他来到这个世间都是需要他的意识获取信息后才能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事物存在与不存在。当你没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的事物存在与不存在与你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你根本就还存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你就没有意识。比你先来到这个世界的活人,它们来到了这个世界后也就有了属于他自己的意识,他们也是用他的意识来认识这个世界事物的存在与不存在。你来到这个世界后也是需要用意识才能认识这个世界的事物是存在的。至于你死后这个世界的事物存在与不存在也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了,因为你死了你的意识就消失了,但活着的人还是需要他的意识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存在与不存在的。所以如果在这个角度下使用唯物的逻辑规则做为理论解释这一现象是行不通的。
唯物和唯心的理论知识也是人用意识来认识这个世界后,通过认识这个世界形成的事物变化后,通过分析判断才得出唯物和唯心的理论知识的,也就是唯物和唯心理论也是人为意识上认识后才能形成的,唯物和唯心理论知识形成后,也是通过意识学习后才能获取的逻辑。)
西方哲学家为了弥补唯物逻辑在唯心逻辑行不通,唯心在唯物逻辑下行不通的漏洞,于是就又设定了一个一元论的规则来弥补这个漏洞,认为世界要么是唯物的要么是唯心的,在这种规则下唯物和唯心者都想争第一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的理论是错误的,所以这唯物和唯心主义者就产生了极端的争执与对立,双方都互不相让。但是唯物者和唯心者他们都不明白这些唯物逻辑,唯心逻辑和一元论的规则都是我们自己人为设定的规则而已,这些都是逻辑规则是不分对与错。
如果活人通过学习唯物,唯心的哲学知识后就会产生两种对立的逻辑思维模式。如果这个人思维认可这个唯物或唯心理论,那它就会在在你的大脑里形成一种主导你思想意识的逻辑思维,在你的意识里就形成一个唯物或唯心主义信仰,这个信仰就会把唯物或唯心逻辑方式形成一个固化在他的大脑记忆里。当你的逻辑思维被唯物或者唯心规则固化后,你处“意识”和“物质存在”的关系时你只能按照你思维里里固化的唯物或者唯心的理论方式来处理这个关系,这时你的大脑思维里要么是唯物理论的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要么是唯心理论的意识第一物质第二,但现实是这唯物和唯心理论是人认识信息时设定的规则而已。
由于唯心和唯物的理论形成对立后,所以当你的意识认同唯心在自己的意识里建立了唯心主义,那当他看到唯物主义者用唯物理论来解释“意识”和“物质存在”之间的关系时,这解释的理论就会和你建立的唯心主义的“信仰”相互排斥,这个排斥就会刺激你的神经就会让你出现反对和排斥唯物理论。同理如果在思想意识里建立唯物逻辑思维形成唯物主义“信仰”的人也一样会排斥唯心。但是唯心和唯物都是建立在对意识和存在的物质之间的关系信息处理上在不同角度下而形成不同观点的理论知识而已。
每个活人的意识都是相互独立的,当一个活人他没有学习过唯物知识信息,也没学过唯心知识信息,在它的思想意识里就没有唯物和唯心的逻辑思维模式,所以当它看到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提出它们的逻辑思想时,不知道什么是唯物和唯心逻辑,所以他们就不会有唯物和唯心的信仰,也不会产生认同和排斥的心理。也就是唯物和唯心理论的争执只是人为意识形态上认识不同而已。
唯物和唯心的逻辑思维的争执与对立就像是一台电脑安装了两种不同设定操作系统程序安装后它只能按这个操作程序来运行文件,如果又安装了另一个操作系统程序如果是和这个程序是相互抵制的那么这个程序就会抵制这个新的程序不让它运行,这新的操作程序也可以抵制原来的操作程序运行不让原来的程序运行。这台电脑安装了两种不同的操作程序使用时操作程序时只能一个程序一个程序的来使用,不能同时两种操作程序同时使用,同时使用就会出现混乱。
(这两种不同的操作程序就像是唯物和唯心逻辑思维的思想主义。唯物设定的是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逻辑,唯心设定的是意识第一物质第二的逻辑,如果你的意识执行的是唯物思想的逻辑那么你的思维只能按唯物的逻辑思想来处理信息,如果你执行的是唯心思想的逻辑那么你的思维只
只能按唯心逻辑来处理信息。


IP属地:广西1楼2024-11-19 15:10回复
    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行


    IP属地:安徽2楼2024-11-19 15:59
    回复
      唯心唯物如果是两套操作系统 知识就是国际互联网 两套操作系统本质还是一套操作系统 就像白桦林里的苹果树同样吸取地里的营养 白桦树可以高大身躯 苹果树可以结满果实 但是劳动的异化是作为人的权利不被尊重 可以是劳工但绝不是资本家的牛马


      IP属地:陕西3楼2024-11-19 16:04
      回复
        形而上学的唯物唯心二分法在后黑格尔时代就已经被揍碎了。马克思已经用实践批判了这种蠢蛋二极管,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批判了这种神经症思维,维特根斯坦用语言哲学杀死了唯心唯物这个话题本身。后现代是结构主义和大抽象一切严肃的形而上概念豆浆杯互联网短视平和丁真的电子音炸的面目全非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1-19 16:07
        收起回复
          这里为什么用活人二字,因为人活着的意识以大脑的思维和五感感识来体现和认识这个世界的,至于死人有没有意识,死人的意识是什么状态,死人的世界又是怎样的不知道,因人死后的状态是怎样的我们目前都无法得到完整准确的信息来证明灵魂的存在与不存在,因为活人意识不能用感知亲自体会和感觉“死了的世界” 是怎样的存在,死人又不能把死了的世界是怎样的信息传给这个世界的活人。死人的意识存在还是不存在是以一种什么状态存在,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如果说它不存在,但以后如果人类出现了可以观测死人的世界的技术手段后,那么它就是存在的,只是现在还没有技术手段去感受它的存在而已


          IP属地:广西5楼2024-11-19 20:34
          收起回复
            就比如一个活在当下的你,活着的时候可以感知感受到你活着的世界发展发生的信息,你活着时可以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信息知道你出生前或者1千年前的世界发展的一些信息。但你能知道1千年后这个世界的发展是怎样的吗,在这1千年后的社会发展中你能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历史大事件吗,因为人类的历史发展是动态的,在这1千年的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性不可控,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可控,所以在这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是没有恒定的规律可寻,假如你的寿命只能活100多年,你的亲身感知感受只能感知这100多年中这个世界出现的大事件和这100多年发展出现的事件信息,你死后你的感知感受信息的功能也就没有了,你的意识也不存在这个世界了,你也就没有了接收这个世界事物信息的能力。虽然你的后人还活着但那是另一个独立的活人感知体,它感知到的世界的发展信息只能作为他自己的感受存在。他感受到的信息无法告诉已经死去的你,死去的你是没有接收这个世界信息的功能。所以你能亲身感知感受的历史信息只能是在当下,那些以经过去的历史你只能通过大脑的记忆思维进行景象回忆。那些还未发生的未来历史你也只能通过自己的大脑推断思维进行推导猜测。


            IP属地:广西6楼2024-11-19 2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