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吧 关注:131贴子:876
  • 2回复贴,共1

修行入身心感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修行要入身心感知,而不只是在思维上用功。
修行就修身心感知状态。
于凡夫,感知身心即身心感知。都是在心意意识层面。
小乘法未破识心,小乘法的观法,更象是“感知身心”,实则,还是在身心感知状态下。
大乘佛法从“明心”开步,但太多人却连这个“明心”也解决不了。
明心:明晰身心感知。
明晰身心感知,可以使学人迅捷契法,打下大乘法基础:明心。
大小乘佛法,并不是一套法路。甚至在法义和行路相去甚远,成相互否定状态。
很多人误以为小乘是大乘基础,大乘是小乘的升华。这种认知是以世间法来判法。纯粹是扯淡。
凡夫身心常处昏沉、散乱、放逸,被动接受身心感知。
修行,先把身心感知明晰起来,克服昏沉相。
明晰身心感知,就是大乘法的初步基础:明心。然后,才是大乘佛法入门:明心见性。
一切问题皆是心的问题。
一切问题皆是身心感知状态问题。
明晰身心感知,及身心感知带来的问题;再,解决身心感知带来的问题。
入身心感知,是离思维妄想习惯的必由之路。即离比量境和非量境,处现量境。这是未开悟者入修,虽未悟,但可以正修的路,可以受法益的功夫。
修行,或说初期行人,常处现量境,少入比量境,不入非量境。一门深入。
摄受身心状态,是修行人要训练的初步功夫。
身心状态,即自心现量,为宿世因缘和当下因缘和合而呈现。
摄受身心状态,常观自心现量,为佛法特质。
不论是小乘观,还是大乘了义正观,都是在这转化身心状态的不二法门上用功。
小乘观修,虽在心意意识层面,但因受小乘佛所说法引导,渐渐淡化意识心入空观,极度弱化五阴缠垢,亦可解脱痛苦烦恼和生死轮回。
大乘正观,离心意意识,转化五阴缠垢更为彻底究竟。
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渐离五阴染垢至达五蕴皆空),得如来身。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11-22 21:35回复
    整理了下:
    发贴说过关于大乘法的学法过程中,一定要清楚佛所说法的三套语境:世间法问题语境,方便说法语境,了义说法语境。
    针对不同的事相因缘,佛所说法采用不同的语境而说法。只有明白这点,在学法过程中才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逻辑混乱,从而排除在学法过程中带来的困扰。
    明白语境不同这个问题才不会给自己造成严重的知见障碍。
    佛法乃心法,尤其是大乘佛法绝对唯心,摒弃了心物二元问题。大乘佛法先入唯心(明心),再解决能所相对(明心见性),究竟彻底解决五阴带来的痛苦烦恼和生死轮溺问题。
    在宣说法义时,又不得不扯入一些事相问题,有事相则必然要以世间法法则加以叙说,这就是世间法问题的语境,与“佛法(心法)”本身“解决心及心的问题”就有了在说法上的联系与切割。
    单纯引导契入佛法,则在厘清心及心的问题上叙说。
    说心及心的问题,就是佛所说法: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这里的内容是说心及心相问题。不要把这儿说的“世界”理解为世间法的“客观世界”,不要把这儿说的“众生”理解为现实中的人和生物。这“世界”、“众生”是说“于心取相”的这个“世界相”、“众生相”。
    游于世间法说法与了义说法的衔接,叫方便说法,是关于“解决心及心的问题”的说法部分。大乘佛法称之为“资粮道”,即入佛知见。
    大乘佛法的最终旨归:实相。
    实相,并非指造成一切(痛苦烦恼乃至生死轮溺)问题的心相,而且离一切心相的心相(一合相)。
    关于实相的这部分说法,为了义说法。也称第一义。
    问题的关键:第一义不在言说。言说不代表第一义。言说、妄想展转相依,不代表第一义。
    既然言说不代表第一义,怎么还要说“第一义”。这就是“标月指”的说法来了,言说虽不代表第一义,却可引导、标指“第一义”。言说可以引导学人体悟体证“第一义”:唯证乃明。
    当学人通过大乘佛法义理(佛知见)的学习,并依据自己学习的义理契入身心感知体会体验(入佛知见),待得机缘成熟,刹那顿悟“如来真实义”(悟佛知见)。即真正踏入大乘门坎。
    悟后起真修:渐除五阴余习,渐离五阴染垢(初地至七地过程),至达五蕴皆空(登八地)。
    义要顿悟,事则渐修,习性要渐除。
    虽“一悟至佛地”,体味如来真实义,却“坐”不稳“如来地(清净心,或曰清净觉)”,五阴习力时时泛起困扰。登八地前,行人的行持水平是有起伏波动的,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圣证不退”,登地后不再凡夫。
    遇刺起波澜,悟者为修,非凡夫。
    凭藉“顿悟”威力(如来智慧德相),悟后,打开了“自觉”法门,不再需要“心意意识”的趣向造作;故,地后菩萨行特称“无为法”。
    “无为法”不是无为,乃“自觉圣智”:离一切有为法(心意意识趣向造作)缠垢。
    契无为法,离诸法趣向染垢,此,始可称“无修无证”:阿𧂭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实无一法可得。
    实无一法可得阿𧂭多罗三藐三菩提!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11-26 17:13
    回复
      实相,并非指造成一切(痛苦烦恼乃至生死轮溺)问题的心相,而是义指离一切心相的心相(一合相)。此“心相(一合相)”不属于凡夫身心感知范畴,超起身心感知,喻正遍知(知、见、照、如、观…):含摄一切法(包括身心)。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11-26 17: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