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明霞吧 关注:7贴子:1,304

【书法】王羲之作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羲之(WANG XI ZHI)是晋朝著名的中国书法家,其书法风靡于世, 受后人尊称为“书圣”。他不但以革新书法闻名于世,而且也因为他毕生献身于中国书法,建立了划时代的功绩而流芳百世。 

  王羲之在公元303年生于东晋,在七岁时就开始学书法。 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伯父和著名的女书法家卫铄夫人。 

  王羲之先学正楷,所谓正楷,就是用正体的笔划把文字写出来。 

  在他年纪比较大的时候,他开始创立自己的风格,他的字自成一体,独创一格。 他的行书生动活泼,充分表现出他的感情。他最著名的书法作品是<<兰亭序>>。 这是他在公元353年完成的作品,那时候,王羲之邀请了四十一位亲朋戚友(其中包括当代的书法家和诗人), 在乡间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他们列在溪水两旁,把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顺序取觞(SHANG)饮酒作诗。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当天有26人作诗,一共写了35首。大家也都喝了不少酒。 

  王羲之带着醉意,即席挥毫,为这些诗集作序,写成<<兰亭序>>。 据说,他在几天后再重写近百次,但是总比不上他当天即兴完成的作品。 

  <<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它的原本后来被唐太宗取去。 他很喜爱这幅作品,就命令朝廷最好的几位书法家摹临许多副本,原本则留下来作为自己的陪葬物。 

   <<兰亭序>>的原迹虽然在公元650年失传, 但王羲之的字体后来对中国书法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太宗对兰亭序的偏爱,促使更多书法家学习和摹临王羲之的字体。 

  王羲之父子一生勤学书法,他们的专心与毅力,以及他们在书法上的成就, 得到了世人的推崇和景仰。每当人们提到他们的名子时,都会联想到他们的耐心和勤劳。 

  一个好的书法家不但能通过书法表达他的思想, 而且他所写出来的字也必须充满生气,活力并具备完美的形体。书法是一门艺术,它需清醒的头脑以及对毛笔有全面的掌握,才能够把字写好。 这需要很多年的精心磨练才会有成就。 

  在童年时代,王羲之就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他在练字的时候,往往废寝忘食。 据说有一次,他想书法入了迷,居然把手中拿着的面包当毛笔,用来沾墨想写字! 他经常到屋外的小池塘洗毛笔,结果池里的水都变黑了。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的第七儿子)也是很勤于练字。 他在十二岁那年,把一个经过父亲改写过的字拿去给母亲看。他的母亲也精于书法。 她一看就认出丈夫所写的那一画。 

  王献之因此体会到自己的书法还差,不能与父亲的相比。 他决心勤练,要把字练好。他找到十八口缸,盛满了水,下定决心,要拿缸里的水磨墨练字,不把它用完,绝不罢手。 

  王羲之当过官。他是一个心肠很好的人,他曾劝过同僚,对人要公正仁慈。 王羲之后来因为生病而辞官,在公元361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王羲之父子因为努力用功,成为有名的书法家,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是把他们奉为勤劳这种美德的象征。 


1楼2006-04-11 21:31回复
    《神龙本兰亭序


    2楼2006-04-11 21:3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王羲之平安帖


      3楼2006-04-11 21:33
      回复
        王羲之 行书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楼2006-04-11 21:33
        回复
          楼上


          5楼2006-04-11 21:33
          回复
            王羲之何如帖


            6楼2006-04-11 21:34
            回复
              王羲之 行书 纸本 《丧乱·二谢·得示帖》 现藏日本皇室 

                帖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遭遇)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三帖连为一纸。行书尺牍,为唐摹勾填本,摹填精良。 尺寸:纵28.7cm;横63cm ,八行,五十九字。 
                《丧乱帖》是王羲之给友人的书信, 从《丧乱帖》中,我可以了解他当时书写的心情是“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书信反映了王羲之对北方故乡的祖坟被破坏的愤怒和悲伤。在“羲之顿首”之后,有丧乱之极四个字。意思是说,世间的动乱已经到了极点。在先墓之后,有涂毒两个字。 
                该帖为抒发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挥洒淋漓,流贯不羁,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写《兰亭集序》时的心情以轻松欢快为主,《丧乱帖》中字迹潦草,时有滞顿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书写这副作品时的悲愤与郁闷之情。这让我们感悟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这一艺术法则。 
                既然是书信,就有信笔而书的特点,随手拟就,故书逾见率意、自然。不过仍可见出笔法的精深造诣。《丧乱·二谢·得示帖》神采外耀,笔法精妙,动感强烈。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侧之风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书法学习者所重。 
               《丧乱·二谢·得示帖》现藏日本帝室。帖上盖着“延历敕定”的印章,各三枚。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奈良时代的日本和唐朝往来颇为频繁。此时的日本,引进中国的各种文化典章制度。中国许多宝贵的书法作品由此东渡扶桑。如今,日本珍藏的王羲之法书,仅有皇室的《丧乱帖》及原属皇室后又流入民间、现由前田育德会收藏的《孔侍中帖》两帖。


              7楼2006-04-11 21:34
              回复
                王羲之 行书 纸本 《姨母帖》 藏辽宁省博物馆 

                  帖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姨母帖》纵26.3厘米,横53.8厘米。原裁于唐人摹的硬黄纸本《万岁通天帖》卷中。《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藏墨迹,内收王氏家族十一代二十八人共十卷法书。此帖因唐武后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接受阁臣王方庆进献其先祖王羲之及诸孙辈书翰真迹一事而名。当时,武则天将此帖在武成殿遍示群臣,又命弘文馆用双钩填墨法相摹,可谓隆重之至。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 此帖摹拓精妙,能传达出原墨迹的神貌,可谓天下真迹。其中尤以羲之《姨母帖》、《初月帖》、徽之《二日帖》、献之《廿九日帖》、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为最精。此卷在宋代已残缺不全,并历经二次火灾:明代无锡华中甫真赏斋火灾;乾隆内府乾清宫大火。今卷上尚有火焚痕迹。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原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从《姨母帖》的帖文知道王羲之是在突然得到姨母去世的消息时,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这封信的。此帖中的姨母猜测可能就是其少年时的书法老师卫夫人卫铄。 
                  此帖书法风格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为历代鉴定家所肯定,但此帖与现存王羲之的妍丽流美的书风不尽相同,其结字和用笔都存在较为深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


                8楼2006-04-11 21:3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王羲之 章草《寒切帖》纸本  现藏天津巿艺术博物馆 
                    帖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唐人勾填本,有乌丝栏。纵25.6厘米,横21.5厘米,草书五行,五十字。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等递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艺术珍品。 
                    其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书应是王羲之晚年书写。 
                    此帖书体遒劲妍润 ,沉著流动,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9楼2006-04-11 21:35
                  回复
                    晋  王羲之 《七月都下二帖》  行书 
                     
                      《七月都下二帖》王羲之书。纸本。二帖合装裱为一卷,为唐代临本。《七月帖》上有“绍兴”朱文联玺及“明昌宝玩”,可知此帖经南宋高宗内府收藏后,曾归金章宗(1189--1208)。行笔流畅散逸。由帖文可知,羲之与来信问候者皆身体、心绪欠佳。《都下帖》末行有几字仅存其半,参考《淳化阁帖》所刻,显然是裁割“仁”字以下二十七字。帖中所提桓公是指桓温,蔡公为蔡谟,此帖作成于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年)此时王羲之已辞官年余,但仍不能忘怀朝廷戎机。


                    11楼2006-04-11 21:37
                    回复
                      ddddddd


                      13楼2006-05-29 21:51
                      回复
                        ddddddddddddd


                        14楼2006-07-04 13:18
                        回复
                          • 122.159.120.*
                          taibangle


                          15楼2009-04-22 17:54
                          回复
                            • 122.159.120.*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16楼2009-04-22 17: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