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48,129贴子:73,213,222

给一些历史盲和军盲在科普一些历史常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清战争的真相(4)骑射无敌的时代

今天是超重头的超长篇:骑射无敌的时代。
一 骑兵
近年网络兴起所谓“八旗打仗靠重步兵”的奇怪说法。前面已经说过很多,八旗集团以骑兵为主力。努尔哈赤每牛录100个“行营披甲”,内有70个骑兵和130个匹马。明朝记录也说清军一人双马[1]。天聪五年七月,皇太极规定每牛录有60个披甲骑兵[2]:“二十日,议定马兵数:每牛录甲兵六十名,分为三分,两分出征,一份驻守”。同时规定,后方要另备战马给“无马人乘骑”。
《满文老档》“下马之步兵[3]”和“有马跟役[4]”的文字,可证有些步兵和跟役也骑马。朝鲜人李民寏在后金内部待了一年多。他说[5]:“(后金)六畜惟马最盛。将胡之家,千百成群,卒胡家亦不下十数匹”。就算有些夸张,也证明后金战马众多。
明朝官方报告全在强调清军骑兵。崇祯元年户部报告:“但虏之长技在马[6]”;崇祯十三年的辽东火攻都司报告:“奴之所恃者以弓马为长[7]”;崇祯十四年六月,兵部官员报告[8]:“盖虏长于骑,飘忽冲突”、“只以胡骑疾如风雨”。等等等等……
明朝和朝鲜经常把清军等同于骑兵:“三面虏骑飞绕锦城,率然之势何止万五千骑[9]”;“(后金)八部大约九万六千骑也[10]”。后金军官投奔毛文龙,得到的问题也是[11]:“(后金)骑兵有几何?”
明军战报档案记录了不少珍贵细节。崇祯十年,祖大寿以二百十七匹骑袭击清军后方,所获战果[12]:取回清军首级二十三颗、夺取战马五十一匹(还有大量缴获战马被箭而死,未能带回)。《清实录》记载这一仗至少有二十五名清军被杀,被夺走战马一百一十匹。两相比较,祖大寿没有吹牛,也可知清军的战马极多。
崇祯十六年正月,明军在青州击败清军,上报战果“共斩获首级一百零五颗、夺获达马一百二十三匹,盔甲俱全、大旗四杆[13]”。马数略多于首级。
(满清几乎抹除了青州之败的一切记录,仅《清史稿》提及正白旗将佐色尔格克攻打青州负伤[14]。明军战报称攻打青州的清军为“白旗标子”[15])
有四份战报详细记载了缴获清军的武器、盔甲和战马数。分别是崇祯十三年九月松山战、崇祯十四年四月石门战、十二月双树铺战和崇祯十六年费县战。将四份战报合计[16],共得七十六颗首级、一名俘虏、缴获一百四十五匹战马和大批盔甲。
数据一目了然:马多人少。但也要考虑一些战术因素:如崇祯十三年五月十八日松杏战,清军败退之际,“将贼尸拉驮,踉跄奔至五道岭”。结果,明军没有拿到一颗首级,却缴获了六十二匹战马(存活三十八匹,其余负伤而死)[17]。说明至少有62个清兵落马,或徒步逃走,或尸体被清军拖走。
以上都是明朝档案。满清的档案呢?八旗兵的损失报告原本就罕见,记录战马损失的报告更少。也有例外:1652年,李定国在靖州大败清军绿营,还歼灭了督战的满洲兵。满清兵部报告[18]:“阵折满兵一百零三名,马一百六十九匹”。也是人少马多。
二 骑马还是下马?
前文说的很清楚:八旗集团以骑兵为主。可是网上又有奇怪说法,似乎满洲骑兵并不骑马战斗,而总是下马打仗。或云清军靠“先进火器”云云。
真正可信的主流记载却不是如此。
万历四十八年正月,主管辽东战事的熊廷弼报告[19]:“奴贼战法,死兵在前,锐兵在后。死兵披重甲骑双马冲前”。所谓“骑双马”莫名其妙,也无其他资料证实(或为“有双马”之意)。但他确实说后金是骑马冲击,不是下马。
《武备要略》作者程子颐是明军游击。他的《奴酋兵制图说》[20],虽然有些道听途说的内容,也算当时军人对后金的基本认识。全文都是介绍骑兵,还特别强调后金的骑射厉害,却完全没说步兵和火器。
再看战争亲历者的说法。吴三桂曾告诫部下[21]:“我与他(清军)同用兵多年,其骑射是最不可当的。”吴三桂自1644年以来和满清鬼混了几十年,此前又和满清打了十几年。身为最权威的亲历者,他的结论很明确:满清打仗靠骑射。
朝鲜官员李民寏参加了萨尔浒战役,他描述道[22]:“烟尘中望见贼骑大至,为两翼,远远围抱”、“贼骑齐突,势如风雨。炮铳一放之后,未及再藏,贼骑已入阵中。生时在中营,言于元帅,请合兵力战,而瞬息间,两营皆覆……夕阳下但见射矢如雨,铁马进退,而恍惚难状矣……贼骑奔驰,围迫中营者,漫山遍野”。
李民寏说得很清楚,后金兵骑马快冲,以弓射形成箭雨。李民寏还强调后金的主要武器就是弓箭[23]:“臣观奴贼远技不过弓矢。”
李民寏也看到明军的失败[24]:“见浙兵数千屯据山上,盖昨日溃卒也,胡数百骑驰突而上,浙兵崩溃,须臾间厮杀无余,目睹之惨,不可胜言。”面对明军据守的山头,后金骑兵也没下马,反而骑马上冲。
李民寏沦为俘虏,得以长时间观察后金内情。他的结论是[25]:“臣观奴贼之横行冲突,莫可与之敌者,不过负戍马之足也……然以不甲步卒欲挡于铁骑,其不格明矣”、“(后金)惟以铁骑奔驰,冲突蹂躏,无不溃败”。
总之,在李民寏眼里,后金取胜就是靠骑马放箭。下马?重步兵?他可没看见。
《满文老档》描述萨尔浒之战[26]:“我军仰攻,勇猛直前,冲杀入敌阵,刀避箭射,少时尽歼之”。没有说明“冲杀”是步是骑,却点明武器是弓刀。
《满文老档》另一段描述更清晰[27]:“大贝勒见明军来战,谓汗曰:父,事急矣!明军已来战,我宜进击之!遂策马迎敌冲入。於是两军交战,几经射杀,明军尽倒毙。另六旗兵见明军来战,不待整队并进,骑快者疾驰而往,骑慢者缓行,犹如拦截野兽,抵达即刻冲入,置明军所发枪炮於不顾,迎敌射杀,明军不敌而败遁。”写得明明白白:清军以骑马射箭的战术击败明军。
萨尔浒后的沈辽之战,清军还是以骑兵为主。《张忠烈公存集》卷十《奏报辽危情形请督抚移镇疏》:“兵既渡营,阵未就而虏以铁骑四面扑攻”。《明熹宗实录》载生还士兵的描述:“奴以羸卒诈败诱我,世贤乘锐轻进,奴精骑四合,世贤且战且却,至沈阳西门身已中四矢。”
还有种说法:皇太极用火器赢得长山—大凌河之战,可是满清战报档的描述却是:
“汗(皇太极)虑等候战车盾则迟,即令两翼军列阵,骑兵呐喊射马箭冲进。明兵不动,比接战,炮枪齐发,声震天地,铅子如雹,矢如雨下。我军破敌营,截杀大半,其余少半复收溃众立营,汗见状不能收兵,故亲以箭射刀砍”。明方的对应记载是[28]:“移营进抵长山,(吴)襄欲近水,(宋)伟欲远草丛,方拟议间,虏辄来冲”。
“射马箭”就是骑射。清军正是用“射马箭”和刀砍打败明军主力。对明军残余部队,清军骑兵再度箭射刀砍。珊珊来迟的清军火器队只起到了辅助扫尾作用。
明清骑兵对抗也是马上交战为主。崇祯十三年五月十八日大战,明军的战报记载[29]:“奴贼乱窜,纷纷落马,被我刀箭伤死者不计其数”。九月九日松山战斗,吴三桂的战报[30]:“我官兵合力冲锋一齐奋战,被我刀砍箭射纷纷落马,死伤无数”、“内有狰狞一贼,率领黄旗,其盔铠鞍辔装饰独异,每阵跃马争先,内丁守备吴用仁等围射坠马。本职因见此贼状貌必系领兵头目,令吴用仁下马割级。贼众抵死扑救,我兵环拥攒砍。”七月十二日,兵部对几次骑兵侦察战的描述[31]:“虏骑(清军)适至,有功等(7名家丁骑兵)约众奋勇上前,先射后砍,彼见势凶战力,余骑逃逸,当阵止获虏级四颗、马匹、夷器俱全,解验到职”。
满清入关后,仍以骑兵为野战主力。弘光元年(1645年)5月9日,清军渡过长江,击溃郑洪逵(郑成功的叔叔)指挥的浙闽联军,随即占领南京。这一战直接导致南明弘光朝灭亡,官方报告却没有记载多少战斗细节。战后,文人笔记多传说清军趁大雾渡江,再以弓箭骑兵打败郑洪逵。“会是日大雾,北兵(清军)乘雾自七里港渡,雾(缺)见兵驻江上,未知何兵。及飞矢如蝗,群惊曰:北兵至矣。步兵仓皇列阵甘露寺前,北兵以骑突之,悉溃走[32]”、“北兵则自上游七十里七里港渡,早以五骑来,浙兵及郑兵追之。不数里,遇大雾,矢蔽天如蝗虫,众乃不战而溃[33]。”各种私史的细节多有出入,却都证实:惯用火器的南方明军,面对骑兵冲击和密集弓射,一触即溃。
三 下马打仗的真相
确实,有一些满清骑兵下马打仗的记录。不同环境下的战术变化,原本也不足为奇。问题是,什么情况下才会下马?
《满文老档》有一段被“重步兵”、“下马战”论者引述最多的模糊文字[34]:“自此回师往袭斐芬山另一营明兵。命半数兵下马,擐重甲者执长矛及大刀在前,轻甲者自后射箭。另半数兵骑马殿后,向山上行,以围攻其大山。明军于山上树牌,发枪炮以战。我军全然不顾,一拥而上”。
原来是攻山头啊。山势陡峭,下马很正常啊。可是清军的队形很奇怪。只有一半下马,靠前的拿大刀长矛,靠后的射箭;另一半却在骑马爬山。问题来了:如果是下马者“一拥而上”,骑马爬山作用何在?全体下马冲锋不好吗?合理解释是:下马清军是防御队形,既牵制明军,又防止明军下山。主攻冲锋者,是绕道上山的骑兵。朝鲜人当时所见就是“胡数百骑驰突而上”。
1659年银山之战,满洲兵也是骑马攻山。郑成功军记录如下[35]:“虏遂大喊三声,跑马奔上,分五路而来。”但这次运气不好,满洲骑兵被打得“齐奔下山坡,连人带马,跌陷无数”。逃回去的八旗将佐,不是被处死就是贬为奴隶,可见输得很惨。《清史稿》把银山之败归咎于天气不好[36]:“大雨,骑陷淖”。
所以呢?攻打山头都要骑马冲的清军,会偏爱下马打仗吗?不过是限于地形,有时不得不下马。朝鲜人的描述就很典型[37]:“贼骑(清军)数百齐声呐喊,一时驰进,我军才接山阪,贼骑已逼。山阪路狭,我军不能转旋,未放一丸,贼下马乱斫。”清军先骑马把朝鲜火器兵逼到狭窄山阪,然后下马砍杀。毕竟“路狭”,不下马不行。
攻城也得下马。崇祯十五底年,清军围攻山东高密。亲历者的《壬午全城记》描述:“飞尘四起,猛骑不计其数。俱明盔明甲,绕城周视,旋下马上东关房屋,用箭射城上人”、“(清军)自柴沟拒城河,拥至下马,箭发如雨”。清军先骑马冲到城下,然后或爬屋顶,或聚于护城河前,向城头放箭。毕竟,骑马爬山还有可能……骑马爬城墙却绝对办不到。
下马作战,毕竟是放弃骑兵的战术优势。罗源之战,郑军留下一份记录[38]:“阿格商(满洲正黄旗梅勒章京阿克善)促兵逐战,矢如雨下,我兵并力死战,杀伤相当。继而左右伏兵齐出,虏遂少却。我兵奋进,阿格商等各下马打死仗。中提督与周全斌计曰:虏倚马为长技,今下马是来送死……我兵乘胜赶杀。一时把不上马者尽被杀死,积尸遍野,拾获弓箭、马匹不计。”
显然,满洲骑兵最初是骑马射箭,中了埋伏才被迫“下马打死战”,却落个送死下场。这不是郑成功杜撰的胜利。《清史稿》透露罗源之战的后果:“阿克善督兵赴援,力战死之[39]”。据《八旗通志》,在罗源还打死了满洲正黄旗二等轻车都尉永贵、汉军正黄旗二等轻车都尉郭汝龙[40]。罗源一战杀掉三个正黄旗高级将佐,八旗真是吃了大亏。
附带说一句,郑军描述“虏骑尽行下马死战,弓箭齐发。”有个郑军将佐挨了二箭一刀。清军下马后,还是拿着弓箭一个劲发。
四 武器和伤亡
研究明末战争,所见无论官方档案,还是私人笔记,只要提及与清军交战的伤亡,几乎全是箭伤。1636年清军入寇朝鲜,朝鲜官员俞棨的《南汉日记》记载[41]:“(朝鲜)生还者皆中箭被创”。第二年,清军围攻山东武定州。《武定州志》记载明朝军民的伤亡,也是“我兵止为箭伤三十三人”、“箭伤兵夫百余名”等等。
还有更详实的记录。崇祯十五年底到十六年初,清军多次攻打山东潍县,每次都大量放箭:“城上收箭一千五百余枝”、“得获奴箭五百余枝”、“贼遂弃甲而走,获其云梯六架,箭一千余枝”、“获其云梯五架、箭三百余枝”。更重要的是,地方志记载了92个军民的死因[42]:箭射死70人(1人还负了刀伤)、烧死8人、刀砍死5人(其中3人被俘)、未说明死因6人、己方火炮后座力撞***、红衣大炮打死1人。明确死因的86人中,箭死占81%。再去掉事故死、烧死和俘杀的13人,箭死占96%。
潍县记录表明,无论近战还是攻城,清军几乎全靠弓箭。潍县军民第一次出城,5个死者全是箭伤。一个民兵拿长矛刺死了几个登城清军,自己却中6-7箭而死。清军打白刃战的本事并不突出,步战之际甚至有躲避白刃战的倾向。
骑马作战,清军或用弓箭,或箭刀并用(“先射后砍”的顺序)。很多明军高官都死于弓刀。萨尔浒之战,刘挺“脸中刀胸中矢”[43]。卢象升据说也“身中四矢三刃”[44]。
明军缴获的清军武器也多为弓刀。战报档案的典型记载[45]:“续据前锋左营游击刘成功解到夷级二颗、马二匹、弓箭二副呈解到职”、“选锋张文登等斩获首级一颗、盔一顶、甲一领、杂箭十二枝、刀一口、弓一张[46]。”
零星报告外,松山、石门、双树铺、费县四次战斗[47],合计缴获弓四十八张、刀三十三口、长枪八杆、鸟铳一杆、手铳一杆。如前所述,四战消灭的几乎全是骑兵。其主要武器无疑是弓刀。仅有一杆鸟枪和一杆手铳,或为清军步兵丢弃。
朝鲜《仁祖实录》记南汉山城一次战斗所获清军武器[48]:“而战场所得胡箭一百四个、胡弓四张、剑一柄、弓帒一部、甲胄一部、羊裘一领矣”。也是弓箭为主。
奇怪的是,努尔哈赤曾规定普遍装备长枪[49]。皇太极也规定“两甲士合用长枪一杆[50]”。可是伤亡报告却罕见枪伤。缴获的清军武器,长矛也不多。当然也有例外。崇祯十三年五月,吴三桂报告三个军官的战死情况[51]:“周祜眉胸中两枪、身负三箭;杨伦胁中一箭,胸中两箭;戌将李得威面胸俱中枪箭”。3人都中了箭,其中2人还中了枪。但这类记载较少。总体来说,清军骑兵的首要武器是弓箭,次为刀,长枪居于第三位。为何如此?我们在后面讨论。
接下来,我们先了解所谓清弓,以深入探讨骑射战术的优势所在。
五 清弓的真相
近年来,所谓“清军打仗靠重步兵”的喧嚣声中,清弓也被说得神乎奇怪。满清也最看重弓箭。《旧满洲档》有努尔哈赤的命令[52]:“(汉人)兵丁不备办弓与撒袋,皆用枪炮”。八旗集团内部,弓箭往往被满蒙兵所垄断。
可是在亲历者眼里,清弓不是那么神奇。
熟悉后金内情的李民寏说:“臣观奴贼远技不过弓矢,而皮弦木箭所及,不过五六十步[53]。”清弓在他眼里,不怎么起眼。
有实战经验的茅元仪,特别看不起清军的步射[54]:“今奴(后金)之射不如西虏(蒙古),大率西虏射两矢才得一耳,盖簇太重,不近不发,发亦迟钝。余尝以西虏步射东夷,东夷无不披靡。史云女真弓力不过七斗,箭簇至六七寸入不可出,非五十步不射,盖其习俗,千年不变也。”
李民寏和茅元仪是随口瞎说?当然不是。清军的弓射教材《射略》记“近靶”不过三十步,“远靶”也只有五十步。但这是步射距离。骑射要近的多。
萨尔浒战后,徐光启上疏[55]:“贼(清军)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谁能抵敌。”徐光启没上过前线,所言颇多道听途说。唯独“五步射面”不是空穴来风。康熙曾转给皇太子胤礽一份准部将领口供,明文记载[56]:“来到十步后,(清军)射箭似雨雪而至”。亲历者说得很清楚,清军逼近到十步以内才放箭。
徐光启和准部口供,没有明确说“五步”或“十步”是步射还是骑射。清军的《射略》却写得很清楚:“骑射规矩……不迟不早,酌六大步远,恰恰合式”。可见“5-10步射面”一般就是骑射距离。这不是清军独有战术。明朝的骑射高手刘焘(戚继光的老上司),也说骑射距离是“数步”或“十步”[57]。
(日本的“流镝马”骑射更夸张,射距5米,算“三步射面”)
当然,就弓箭本身而言,无论步骑,远近距离都可以调整。但清军的训练和实战基准,确是骑射“5-10步”、步射30-50步。清军不怎么喜欢远射。
实战清弓的磅数和威力如何呢?按茅元仪的描述,入关前清军的弓力也就是七斗左右,并不特强。《钦定八旗通志》夸耀两个满洲将佐费英东和额亦都“引强弓十馀石”、“ 挽弓十石”[58]。可是康熙三十年三月,将军萨布素却报告说以前发的战弓不够强,要求给三个牛录全部发“七至十力强弓”[59]。说明此前的战弓低于七至十力。《射略》记清军最强实战弓十二力,“不必更求太强”;最弱战弓四力(48磅),“再下不能透甲伤人”。看来,费英东和额亦都所谓“十石弓”,更可能是说“十力弓”。
还有更具体的证据。《古州厅志》卷之七《武备志》记清军实际装备的战箭(步骑兵通用)重一两七钱(63克)。比对《射略》,可知清军的六、七力弓(72-84磅)配箭重一两六钱(对三十步近靶。对五十步靶则要减重五钱)。八旗子弟流传的《少侍卫叹》,也把“能开六力弓”拿来炫耀[60]。
综合推定,入关前清军战弓常见基准是六力至七力。这也是最适合骑兵的量级。毕竟马上开弓有一定难度。宋代就认为步弓以7-9斗为宜,骑弓略小为6-8斗[61]。
现代测试表明,60-70磅清弓配63克箭,初速45-50米/秒,初动能65-80焦。《射略》记清军的最重实战箭为二两二钱(82克。配10-12力弓),50米/秒初速的初动能也只有104焦。据《骑士与风炉》,箭矢击穿1毫米软钢需55焦动能。
考虑到箭矢飞行的动能衰减,80-100焦初动能的清弓,10米以内可击穿1毫米铁叶(18-24斤布面铁甲基准);30米距离要破甲就比较勉强;100米距离几乎无法击穿铁叶。清弓也很难击穿1.5毫米扎甲(明甲)。
简单说,清弓是一种近距离才有威力的武器。对清弓威力估计太低?才不是。崇祯十三年一份战报记载[62],清军出动“披红甲奴贼约四五百骑”和“九道箍天字号大将军大炮六位”,猛攻明军防守的蔡家楼台。炮击持续一整天,炸得楼台“垛口尽坏,台身亦裂,无有遮挡,难以站力(立)。二更下,起喷烟,众贼随烟而上”。蜂拥而上的清军密集放箭,15个明军战死(多有盔甲)。战后,明军检查尸体,发现少则中四、五箭,多则十多箭。有个士兵身中七箭,居然生还了。
清军围攻下,潍县的负伤兵丁衙役“各中二三矢不等耳”。1-2枝箭射中明军高官甲衣,也“不至重伤云[63]”。俞棨记清弓给朝鲜兵造成的杀伤[64]:“中箭者七十人,死者六人。”郑军记录,满洲骑兵“站住射箭”和下马射箭,即使“箭如雨下”,也射不死郑军铁甲兵,只造成重伤[65]。难怪茅元仪说清军的步射不怎么样。
换言之,除非骑马冲到5-10步距离、射无防护部位(脸或手。祖大寿曾被清军射中左手[66]),否则,清弓不能轻易射死披甲明军。明朝的盔甲没有风传的那么差劲。所谓“清军靠下马步射取胜”,既不符合历史记录,也不符合清弓的物理性质。完全是现代人的杜撰想象和以偏概全。
(《壬午全城记》记“将领张成斌奋勇射敌,箭中其面,不顾”。即使被清箭射中脸,也不是必死无疑。清军从城下射张成斌,距离也不近)
下面,我们来分析骑射的具体战术和优势所在。
六 骑射与火器
徐光启把“五步射面”说得很神秘。其实这是骑射的标准战法,不足为奇。戚继光的老上司刘焘做过详细描述[67]:“虏人以骑射为长技,驰马于数步之外,即弯弓而射之,飞矢鸣镝,其来如雨,枪刀剑戟之法,虽妙以入神,岂能伤人于十步之外?”
刘焘点明了骑射的基本特征:策马奔驰而射(不以下马射或静态射为主流),射距只有数步或十步,却正好是躲开步兵冷兵器攻击的距离。
避免与步兵近战,正是骑射战术盛行的大背景。骑兵虽然姿态高、冲击力强,近战却未必总能打败步兵。尤其是步兵的刀矛往往更长。万历朝鲜之战,李如松的明军骑兵曾遭到日本步兵伏击。明方报告指出[68]:“我兵在马上,倭兵在步下。我兵之刀短,倭兵之刀长。其势稍不相接,不得器械。”同一时期,欧洲骑兵面对手持超长矛的密集步兵方阵,也往往占不到便宜。
步兵的长刀和长矛却难以伤害弓骑。为什么?因为弓骑速度不是一般快而是特别快!日本流镝马要求的速度是250米/20-25秒[69];国际骑射基础马速180米/20秒(常见马速12米/秒)。弓骑以每秒9-13米的高速奔冲,与目标缩近到5-10米的瞬间发箭,同时卷尘远去。在这致命瞬间,步兵刀矛根本够不着骑兵。就算步兵没有被射中,也追不上飞驰而过的弓骑。
另一个简单道理:射击距离越近,命中率越高。一般来说,在奔驰起伏的马背上,射击稳定性会比较差。可是逼近到区区10米,却有命中脸部的可能。同样简单的道理是:距离越近,箭的动能衰减越小,破甲力就更强。如前所述,所谓“清弓威力大”的真相,不是弓本身特强,而是因为距离近。
如果用步弓对抗骑射呢?笔者以前有过专门介绍,弓骑的训练方式是猎杀飞禽走兽,动态捕捉能力远超过射固靶训练出来的步弓手。这绝不是步弓对弓射的唯一劣势。事实上,与10米近射的骑兵不同,步弓总是追求远射。《通典》记载唐代的弓射战术:“其弩手去贼一百五十步即发箭,弓手去贼六十步即发箭。若贼至二十步内,即射手、弩手俱舍弓弩,令驻队人收。其弓拏手先络膊,将刀棒自随,即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就是说,弓弩手在60-150步外开始发箭,到20步就要放弃弓弩,拿刀棍迎战。
为什么?简单啊。弓骑快速奔冲,只有一瞬间抵达射击距离,随即抛开目标,很轻松就可以避开近战。可是步兵的行动速度很慢,一旦被逼近到20步距离,就难以摆脱近战。这就是刘焘所谓“太近有不及之患”。
步射手面对骑兵就更困难了。以李民寏的实际经验,如果不能在一百步外遏制住骑兵,就会“若至薄近,势不可遏[70]。”如前所述,明清骑兵不仅弓射,还弓刀结合,“箭射刀砍”、“先射后砍”,或“先射后刺(用长矛)”。骑兵可以保持距离射杀步兵,也随时可以换用刀矛冲杀步兵。战马飞腾,冲过20步不过2秒,然后就“贼骑已入阵中”了。
更可怕的是,纵然用弓箭射伤战马,也未必能阻止伤马继续猛冲。重达几百公斤的高速战马,本身就是可怕的冲击武器。于谦说:“又贼(蒙古人)之所恃者,弓马冲突而巳[71]。”骑兵不仅用弓刀枪,也策马冲撞。所谓“铁骑奔驰,冲突蹂躏”,不是开玩笑的。这也是“重甲步兵”面对骑兵很难生存的原因:人甲再重,被马撞了也得飞。
(笔者看蒙古和土耳其骑兵视频,射箭后不收弓直拔刀冲击,换武器的速度很快。相对来说,弓射后换长矛耗时很长。无法与弓箭紧密配合,或是东亚骑兵逐渐不爱用长矛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以,步弓手只能以远射对抗骑兵。不容易啊。当代的奥运弓箭比赛,距离也只有70米。命中百米外的固定目标都很难。战马可不是固定靶,而是以超过每秒10米的高速移动。与之相比,箭速不过30-40米/秒。当箭飞到100米外,骑兵已经偏离原方位30米。所以在机枪出现前,骑兵一直用快速奔跑来躲避火力打击。
距离远,用弓箭破甲也更难。李民寏建议用“百二十步洞穿铁扎”的弓箭对抗后金骑兵[72]。他太想当然了。即使是百磅强弓也难有这么强的穿透力。
火绳枪(鸟枪)可能在100米外打穿铁甲(参见附录)。在明末,火器的穿透力普遍超过弓箭。清弓只能重伤的郑军铁甲兵,却被火器打死了几个[73]。但刘焘说火器也有“固可以伤人,太远有虚发之忧”的缺点,距离远就命中率低。虽然弹丸初速每秒300-400米,打快速移动的目标也很难。再强调一次:打固定靶,和实战打运动目标,彼此的命中率天差地别。
朝鲜人在萨尔浒还亲眼看到鸟枪的最大弱点:发射速度太慢,在开阔地形根本无法对抗骑兵[74]:“至于鸟铳,极是远技,而藏放甚迟。若非凭城据险,则难以措手。平原易地,决非与铁骑角胜之器”。
实际上,弓骑不仅跑得快,箭速也快。受过训练的弓骑手,每2-5秒就可发射一箭(最快不到2秒)。与之相比,鸟枪一分钟只能打1-2发。也就是说,鸟枪一发,弓骑已经放了十多箭(清军随身携带15支箭)。无怪形容骑射总是“矢如雨下”。在远距离,密集箭雨足够压制火器。到“数步射面”,命中率更惊人。真正是“满万不可敌”。
鸟枪不行。三眼铳会更强吗?明代典籍的相关描述非常有趣。
《开原图说》赞美三眼铳使用方便:“简便无过三眼枪,第临阵张皇之际,岂暇细认照准星,只要演的苗头不低不高,临事点放的齐,后面装替得快,装不误打,打不误装,更番熟习如雨不绝,斯为得法[75]”。
可是普遍来说,三眼铳射程不如鸟枪,瞄准精度也较差,命中率更低。所谓[76]:“三眼枪平发则力仅及五十步,且中鹄者少。若高发可及远,不可命中也。”
三眼枪却有个最大优点,一次打三下[77]:“惟三眼铳一杆三铳,每铳可著铅子二、三个,伺敌三、四十步内,对真方放;一炮三放。”
简单说,三眼枪的发射密度超过鸟枪,威力也够破甲。遏制骑兵的能力要强一些。可是三眼枪的装填不像吹嘘那么快,火力密度还是远远不如弓箭。而轮替射击,也不能增加总发射量。
弓骑不用10秒就能冲100米,各种火器往往只有一次发射机会。于谦描述[78]:“贼(蒙古骑兵)知我火器一发之后,未免再装迟慢,以此我军放罢火器,就便驰突前来。”李民寏也看到[79]:“贼(后金)骑齐突,势如风雨。炮铳一放之后,未及再藏,贼骑已入阵中。”
要是火枪手仓皇失措,甚至一枪都放不出。如《筹辽硕画》所言[80]:“虏马去如飘风,来若骤雨,倐左倐右,岂株守以待者?我枪炮手遇虏惶怖,未及点药,矢刃交加,往往以火器予敌。”《满文老档》也触及过射速问题[81]:“四贝勒率右翼兵自山巅向下冲击时,亲率身边精兵三十人,超出众军,先入阵射杀,致使明军未及多放枪炮焉。”
明军或朝鲜火枪兵挡不住满清骑兵。朝鲜人眼里最善用鸟枪(铁炮)的日本人,也挡不住明朝骑兵[82]:“虽以倭贼之善炮,稷山之战,解总兵(明军)以铁骑蹂之,此其验也。”骑兵对于17世纪低速火器的优势,不分国界。
总结来说,鸟枪也好、三眼铳也好,共同特点是威力大、射速慢,压不住高速骑兵。用刘焘的话说[83]:“利莫利于火器,钝莫钝于火器”、“(火器)必须有火线、火绳、火药、火袋、锤屑、炮子诸器,俱备而后所长得逞”、“使敌人百步之内,则点火不及,当人马纵横之时,则开放不便”。
刘焘还指出火器另一大毛病:刮风下雨就没法用。“或者天时之阴雨,风气之拂逆,徒有负载之劳,俱置之于无用之地”。萨尔浒之战,明军就被烟火挡住视线,败给了清军的弓箭。《满文老档》描述如下[84]:“风突转向明兵,所发枪炮之硝烟以及兵士腾起之灰尘,反扑明兵其晦冥莫辨。我军乘烟尘弥漫攻入,射杀之”。
类似战例并不罕见。崇祯十六年四月,明军被下风烟火遮住视野,又败给了弓射。这次是明军自己的战报[85]:“适当下风,烟火遮遴,被奴蹗开……残兵因各鸟兽散,夫当奴射矢如雨下中,把千总皆负伤里创”。同期的欧洲三十年战争,火器的滚滚浓烟也常迷眼。弓射却不会有烟雾干扰。
欧洲的早期火器,也难以遏制骑兵。1546年一次战斗,德意志新教军动用上百门火炮,只打死2个骑兵和1个弓箭手,还不如敌方火炮炸膛炸死的人多(欧洲古火器也同样容易炸膛)。明朝灭亡后过了169年,1813年,一个法国步兵营(编制约500-600人)在30步距离齐射逼近的普鲁士骑兵中队(编制约100-200人),只打死7个骑兵。拿破仑的燧发枪远比明末的火绳枪三眼铳更先进,射速更快。燧发枪也没有乱飞的火绳、炸膛率更低,所以射击队形也更密集,却还是很难打死骑兵。这算不错了。一年后,三个俄国步兵营在60步外射击法国骑兵,一个都没打死。
七 战术队形
最后,谈谈弓骑兵的战术队形。先说一般要点。北宋《武经总要》有云[86]:“夷狄用兵,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朝鲜和满清的记录,常描述骑兵的“两翼”冲击。为了不留漏洞,古代的步兵队形往往是四面展开,很长也很稀疏;火器队形往往更稀疏(防止炸膛和火绳乱飞);骑兵通常集中在狭窄地段,攻击步兵队形的薄弱侧翼。如前所述,弓骑兵的射击强度原本就压倒火器,加上队形更密集,突破能力无疑更强。
一般而言,骑兵常用“弓箭盘旋制之[87]”的绕射战法,自以纵队居多。明朝军官绘制的清军“直阵图”(“冲锋破敌之阵”)[88],以五个骑兵为一组,一个骑兵居中,四个骑兵围绕这个骑兵在前后左右呈环形展开;每个骑兵方阵有50个小组计250骑,正面五组×侧面十组;骑兵方阵后跟一个九十人方阵:正面9人×侧面10人;再后面又跟着一个九人横队。这个队形与骑射战法的具体关系,还需要深入研究。
附录:鸟枪和三眼枪的穿透威力
海外测试,弹丸重10.84克的火铳,在100米存速为238米/秒,动能307焦。21.19克弹丸的火铳,存速232米/秒,动能为570焦耳,击穿了1.5毫米甲片[89]。考虑到明清军主流甲片厚度在1毫米左右,可认为鸟枪足以在100米距离击穿之。弹丸14.45克的火铳,在30米存速为323米/秒,动能754焦,这是类似于三眼铳的威力,足够击穿1.5毫米甲片。
[1] 《武备要略》卷十一
[2] 《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七月》17页
[3] 《满文老档》465页
[4] 《满文老档》184页
[5] 《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建州闻见录》43页
[6] 《度支奏议·堂稿卷三》
[7] 《明清史料·癸编第三本》209页
[8] 《明清史料·癸编第三本》258页
[9] 《崇祯十三年辽东战守明档选》续一 9页
[10] 《光海君日记》卷一百六十九
[11] 《满文老档》892页
[12] 《明清史料·甲编第九本》882页
[13]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43册 392页
[14] 《清史稿·列传十六》
[15]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43册 375页
[16]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37册 435页、《明清史料·乙编第四本》311页、《癸编第三本》264页、《甲编第一本》36页
[17] 《崇祯十三年辽东战守明档选》下 12页
[18] 《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828页
[19]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九十
[20] 《武备要略》卷十一
[21] 《清代档案史料选编》第一册329页
[22] 《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栅中日录》7、8页
[23] 《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建州闻见录》49页
[24] 《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栅中日录》10页
[25] 《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建州闻见录》47、49页
[26] 《满文老档》75页
[27] 《满文老档》76-77页
[28] 《边事小纪·卷三·长凌溃没纪事》
[29] 《崇祯十三年辽东战守明档选》下 12页
[30]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37册 432页
[31] 《崇祯十三年辽东战守明档选》续一 11页
[32] 《偏安排日事迹》卷十三
[33] 《三垣笔记附识》下
[34] 《满文老档》77页
[35] 《从征实录》
[36]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
[37] 《市南先生别集》卷之八
[38] 《从征实录》
[39] 《清史稿·列传二十九》
[40] 《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十二·卷二百二十九》
[41] 《市南先生别集》卷之八
[42] 《潍县文献丛刊》第1辑
[43] 《三朝辽事实录》卷一
[44] 《明史·卢象升传》
[45] 《崇祯十三年辽东战守明档选》续一 11页
[46]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6册 396页
[47]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37册 435页、《明清史料·乙编第四本》311页、《癸编第三本》264页、《甲编第一本》36页
[48] 《仁祖大王实录·丙子十四年》12月14日条
[49] 《旧满洲档》册3 1307页
[50] 《满文老档》1702页
[51] 《崇祯十三年辽东战守明档选》下 12页
[52] 《旧满洲档》册3 1307页
[53] 《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建州闻见录》49页
[54] 《三戌丛谭》卷之六
[55] 《徐光启集·卷三·辽左阽危巳甚疏》
[56] 《康熙帝谕皇太子胤礽关于丹巴哈什哈口供事》
[57]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三百四
[58]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59] 《将军萨布素为发给温都尔罕等三牛录官兵七至十力强弓事给兵部的咨文》
[60] 《子弟书全集》第八卷 3458页
[61] 《翠微先生北征录》卷七
[62] 《崇祯十三年辽东战守明档选》下 4-5页
[63] 《雪汀先生朝天日记》
[64] 《市南先生别集》卷之八
[65] 《从征实录》
[66] 《雪汀先生朝天日记》
[67]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三百四
[68] 《经略复国要编·檄大小将领》
[69] 《旧丰前小仓藩 相传 小栗原流 流镝马》官网
[70] 《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建州闻见录》49页
[71] 《于忠肃公文集》
[72] 《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建州闻见录》50页
[73] 《从征实录》
[74] 《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建州闻见录》49页
[75] 《开原图说》
[76]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四百七十一《敬陈边防要务疏》
[77] 《兵录》
[78] 《于忠肃公文集》
[79] 《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栅中日录》8页
[80] 《筹辽硕画》卷二十
[81] 《满文老档》79页
[82] 《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建州闻见录》49页
[83]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三百四
[84] 《满文老档》80页
[85] 《明清史料·辛编》911页
[86] 《武经总要·前集》卷七
[87] 《江南经略》七卷上
[88] 《武备要略·卷十一·奴酋兵制图说》
[89] 《For show or safety?Master thesis August 2005》42页


IP属地:安徽1楼2024-12-17 11:29回复
    清军在特定情况才会下马作战 被一些博主断章取义了 说成马只是代步工具 到了地点就下马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12-18 01:23
    收起回复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12-18 01:58
      回复
        战场就是单一兵种单挑是吧八旗就是虐菜局玩多了,真以为骑射无敌了,碰上葛二蛋直接打脸,雅克萨的箭如雨下也无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18 09:11
        收起回复
          因为猪明军队太烂 大部分战斗就是被骑兵一波带走了 根本用不着下马攻坚或者等盾车


          IP属地:黑龙江5楼2024-12-18 09:22
          收起回复
            如果天启皇帝发明了加特林,大明能不能再续几十年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2-18 10:43
            收起回复
              论文仙人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2-18 10:52
              回复
                自从马克沁发明以后,游牧民族更加能歌善舞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2-18 11:09
                回复
                  好帖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2-18 11:19
                  回复
                    那是因为明的步兵太拉胯了,总体来讲步兵就是比骑兵强,但是必须足赏足练足械,行军三十里筑一城,骑兵一人五马也打不动步兵。要是把明军士兵素质换成晚唐蔡人,你骑兵就冲去吧,就算队形冲散了人家照样三人一组,站原地跟你玩命,谁退一步谁孙子。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2-18 11:53
                    收起回复
                      好贴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贵州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12-18 12:05
                      收起回复
                        我滴个乖乖,搁贴吧里写论文的还是头一遭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2-18 12:20
                        回复
                          你字多 你有理


                          IP属地:吉林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12-18 12:27
                          回复
                            骑射上不了墙,不能攻城,没用。


                            IP属地:湖北14楼2024-12-18 12:57
                            收起回复
                              你一张口我就知道你要说什么,又是永乐大弟那一套,赶紧洗洗睡。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2-18 13: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