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天麻钩藤饮,这是一张充满灵性的方子,治小儿抽动症,堪称一绝。
药方简单说,就是天麻、钩藤、石决明这“三宝”平肝熄风;栀子、黄芩这两味清肝火;川牛膝、杜仲护肝肾,益母草、桑寄生活血通络;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宁心。十二味药,配合得天衣无缝。
它的精髓在哪里?就在一个“平”字上。小儿抽动症,多是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肝火太盛,风随火动,就像一盆烧开的水,咕噜咕噜地翻腾。天麻钩藤饮这一剂下去,平肝熄风,热也散了,血活络了,心神安静下来,肝肾阴阳也逐渐平衡。
方子虽精妙,但用药讲究灵活,需结合孩子具体情况稍作加减。记住,治病如治水,贵在疏导,调而不偏,补而不滞。
《抽动症,门诊医案》
近年来,来看抽动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跟李老出诊一个小患者的故事,那时候抽动症还很少见,特别是在三线城市,几乎没人听说过。
孩子7岁,刚开始只是用力眨眼,妈妈以为眼睛出了问题,带去看眼科。检查结果是沙眼加轻微近视,别的没问题。可后来,眨眼的毛病没好,肚皮却开始“跳舞”了。孩子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妈妈叫了好多同事来看她的肚子跳,说是看看别人家有没有这种情况。结果越多人看,肚皮跳得越欢。其实这是典型的抽动症,孩子越被关注,情绪越紧张,抽动就越重。家长们一定要记住,千万别盯着孩子的这些症状看,越盯越糟。
症状越来越明显,最后家里人带着孩子去了城里最大的三甲医院。谁知道一去就成了“研究对象”,医生们围着孩子讨论,说是“舞蹈病”,直接住院治疗了。住院一个多月,孩子吃了不少药,妈妈看到孩子像吹气球一样胖起来,心疼得不行,后来干脆偷偷停了激素药。孩子自己也记得那段时间,胖得比姐姐大好几圈,但她不在意,反而因为换牙快得意洋洋,觉得“比姐姐牛”。
停药后,病还是没好,家里人辗转找到了李老。
初诊:这孩子,体型偏胖,面色微红,神情间透着紧张不安。频频眨眼,肚子肌肉不时抽动,想停却停不下来。性格多动少静,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平时胃口不错,但喜欢吃油腻的东西。晚上睡觉不安稳,有时会被惊醒,大便偏干,小便黄少。舌头红、舌苔薄黄,脉象弦数有力。
李老仔细一看,根本不是舞蹈病,而是典型的抽动症,肝风上扰,肝阳偏亢之症,属中医里的“慢惊风”。
治则以平肝熄风,清热活血为主,方用天麻钩藤饮合栀子豉汤加减:
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淡豆豉、蝉蜕、生大黄
(无克数: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方子套不得,套了就难对症,既耽误时间也费了钱力。)
二诊:孩子的妈妈说,这段时间眨眼和肚子抽动的情况少了不少,晚上睡得也踏实了,大便通畅。
这说明风平火降,肝气渐调。于是调整方子,去生大黄,再加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增强平肝熄风之力,让肝风更易平息,筋脉舒缓得当。
三诊:孩子妈妈高兴地说,眨眼明显减少,肚子抽动几乎没了,孩子情绪也比以前稳定了许多。
这时病情已大为好转,肝火基本清除。于是再次调整方子,去栀子、黄芩,转而加太子参,益气健脾,扶助正气,让气血充足,助孩子身体进一步恢复,也防止疾病反复。
随访:三个月后回访,孩子的抽动症状基本消失,精神、饮食、睡眠都恢复了正常,再没复发过。
妙法辨证——经方方解
天麻、钩藤、石决明 —— 平肝熄风,为君药,专治肝阳上亢,平息内风,让紊乱的肝气归于平和。
栀子、黄芩 —— 清热泻火,为臣药,清肝中之火,使肝火得清,不再扰动内风。
川牛膝 —— 引血下行,牵制上亢之气,使气血归于平稳。
杜仲、桑寄生 —— 补肝肾,稳固根本,养阴以柔肝,防止肝阳再亢。
益母草 —— 活血通络,调畅血脉,助肝血舒畅,筋脉和顺。
夜交藤、朱茯神 —— 安神宁心,缓解因风动火盛带来的心神不安,使情绪平稳。
淡豆豉 —— 宣散郁热,助邪从表解,减轻郁火郁热之烦躁。
蝉蜕 —— 祛风止痉,疏散外风,进一步平息抽搐之症。
生大黄 —— 通腑泄热,导热下行,为邪热开出路,避免其滞留体内伤正。
中医治疗抽动症,要循序渐进、抓住根本,既调肝风,又顾脾胃,既清火,又养阴阳平衡。孩子的恢复,离不开合理用药,更离不开家长的细心配合与坚持。
学中医,不仅记方,更要悟它的“道”。天麻钩藤饮的“道”,就在那平稳如水的境界中。掌握住了,就像掌舵的船家,任风浪再大,也能安然渡过。
天麻钩藤饮,这是一张充满灵性的方子,治小儿抽动症,堪称一绝。
药方简单说,就是天麻、钩藤、石决明这“三宝”平肝熄风;栀子、黄芩这两味清肝火;川牛膝、杜仲护肝肾,益母草、桑寄生活血通络;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宁心。十二味药,配合得天衣无缝。
它的精髓在哪里?就在一个“平”字上。小儿抽动症,多是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肝火太盛,风随火动,就像一盆烧开的水,咕噜咕噜地翻腾。天麻钩藤饮这一剂下去,平肝熄风,热也散了,血活络了,心神安静下来,肝肾阴阳也逐渐平衡。
方子虽精妙,但用药讲究灵活,需结合孩子具体情况稍作加减。记住,治病如治水,贵在疏导,调而不偏,补而不滞。
《抽动症,门诊医案》
近年来,来看抽动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跟李老出诊一个小患者的故事,那时候抽动症还很少见,特别是在三线城市,几乎没人听说过。
孩子7岁,刚开始只是用力眨眼,妈妈以为眼睛出了问题,带去看眼科。检查结果是沙眼加轻微近视,别的没问题。可后来,眨眼的毛病没好,肚皮却开始“跳舞”了。孩子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妈妈叫了好多同事来看她的肚子跳,说是看看别人家有没有这种情况。结果越多人看,肚皮跳得越欢。其实这是典型的抽动症,孩子越被关注,情绪越紧张,抽动就越重。家长们一定要记住,千万别盯着孩子的这些症状看,越盯越糟。
症状越来越明显,最后家里人带着孩子去了城里最大的三甲医院。谁知道一去就成了“研究对象”,医生们围着孩子讨论,说是“舞蹈病”,直接住院治疗了。住院一个多月,孩子吃了不少药,妈妈看到孩子像吹气球一样胖起来,心疼得不行,后来干脆偷偷停了激素药。孩子自己也记得那段时间,胖得比姐姐大好几圈,但她不在意,反而因为换牙快得意洋洋,觉得“比姐姐牛”。
停药后,病还是没好,家里人辗转找到了李老。
初诊:这孩子,体型偏胖,面色微红,神情间透着紧张不安。频频眨眼,肚子肌肉不时抽动,想停却停不下来。性格多动少静,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平时胃口不错,但喜欢吃油腻的东西。晚上睡觉不安稳,有时会被惊醒,大便偏干,小便黄少。舌头红、舌苔薄黄,脉象弦数有力。
李老仔细一看,根本不是舞蹈病,而是典型的抽动症,肝风上扰,肝阳偏亢之症,属中医里的“慢惊风”。
治则以平肝熄风,清热活血为主,方用天麻钩藤饮合栀子豉汤加减:
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淡豆豉、蝉蜕、生大黄
(无克数: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方子套不得,套了就难对症,既耽误时间也费了钱力。)
二诊:孩子的妈妈说,这段时间眨眼和肚子抽动的情况少了不少,晚上睡得也踏实了,大便通畅。
这说明风平火降,肝气渐调。于是调整方子,去生大黄,再加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增强平肝熄风之力,让肝风更易平息,筋脉舒缓得当。
三诊:孩子妈妈高兴地说,眨眼明显减少,肚子抽动几乎没了,孩子情绪也比以前稳定了许多。
这时病情已大为好转,肝火基本清除。于是再次调整方子,去栀子、黄芩,转而加太子参,益气健脾,扶助正气,让气血充足,助孩子身体进一步恢复,也防止疾病反复。
随访:三个月后回访,孩子的抽动症状基本消失,精神、饮食、睡眠都恢复了正常,再没复发过。
妙法辨证——经方方解
天麻、钩藤、石决明 —— 平肝熄风,为君药,专治肝阳上亢,平息内风,让紊乱的肝气归于平和。
栀子、黄芩 —— 清热泻火,为臣药,清肝中之火,使肝火得清,不再扰动内风。
川牛膝 —— 引血下行,牵制上亢之气,使气血归于平稳。
杜仲、桑寄生 —— 补肝肾,稳固根本,养阴以柔肝,防止肝阳再亢。
益母草 —— 活血通络,调畅血脉,助肝血舒畅,筋脉和顺。
夜交藤、朱茯神 —— 安神宁心,缓解因风动火盛带来的心神不安,使情绪平稳。
淡豆豉 —— 宣散郁热,助邪从表解,减轻郁火郁热之烦躁。
蝉蜕 —— 祛风止痉,疏散外风,进一步平息抽搐之症。
生大黄 —— 通腑泄热,导热下行,为邪热开出路,避免其滞留体内伤正。
中医治疗抽动症,要循序渐进、抓住根本,既调肝风,又顾脾胃,既清火,又养阴阳平衡。孩子的恢复,离不开合理用药,更离不开家长的细心配合与坚持。
学中医,不仅记方,更要悟它的“道”。天麻钩藤饮的“道”,就在那平稳如水的境界中。掌握住了,就像掌舵的船家,任风浪再大,也能安然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