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突然想去李贽的墓走走。
我知道有些奇怪,李贽,一个大部分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名字,却让我着实牵挂了一阵子。不重不多,但实实在在地嵌在心中的一个角落,怎么也抹去不了。
只因为,他的“离经叛道”,让我看到的,是一种胸怀天下的气魄与追寻真理的勇气。
李贽拥有一颗通透的心灵和一双明亮的眼睛。他透过这漫漫浊世,拨开层层迷雾,看到了一朵朵真理之花的盛开。他先看到了理学家虔诚治学下的虚张声势,当所有人都将程朱理学奉为经典时,李贽却理性的多。他看到的,是理学的压抑人性与后来发展的理学家们伪善谄媚的嘴脸。然后,他又将目光投向孔子。即使在现在,一样被世人称为“圣人”,将他的书籍奉为经典,更不要提是在明朝。可李贽,却在五百年前,勇敢地站出来,脱离人群,振臂高呼:“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尔?”着实是震耳发聩。甚至称盲目学习孔子为“丑妇之贱态。”真要为他捏一把汗。这样的话,与世事相悖是轻,关键是要得罪多少权势啊。其实我想不光是他,很多人都明白这些思想的漏洞,但终究因为明哲保身,畏缩在阴影中,惶恐冷漠地看着这个陷入伪学的世界。但李贽不,我想,他这么做,一定是经过理性的思考的。他不是历史上冲动感性的文人,会因为一腔热血而不顾后果;他更不是江湖上的狭义儿女,天生就不惧怕死亡。他只是一名学者,一名理性但忠于良心的学者。他未必没想过说出这些理论的后果,要不然也不会为自己的著作起名《焚书》,但他偏偏没有顾虑这些,我这样想,就这样说。此时的李贽,脱离的一代文弱书生的印象,反倒多了几分江湖中帮派头子的意味。“老子就这么做了,就是看不惯,你怎么着吧?要杀我就来呀!”将自己的生命置之一旁,真理置于头顶,这样的人,或许真的是离经叛道,但我却要为这种离经叛道叫一声好。因为,他有一种勇气,他有一种责任,超越了时代的任何局限性,超脱了人云亦云,用自己的大脑,去探索,他理性,用冷静但不冷漠的眼去看待世界。他有一颗温暖滴血的心,一颗童心。他用一生实践了他的“童心说”,他用文人瘦弱的身躯支撑起一片真理的天地,傲然屹立于风口浪尖处,照亮着后继者继续探索真理的路程。
于是我再也忍不住要去祭奠他了。既然故居去不成,幸好他葬在北京,就去看看吧,权当踏青也好。已是十月,天地间充斥着北京秋天特有的疏朗与明媚。我依循着路人的指引,一步步走向那片坟冢。李贽的坟冢静静伫立在通州区西海子公园的湖泊旁,尽管公园里游人很多,孩子们嬉笑打闹,情侣们甜蜜依偎,但惟有此处,人烟稀少,寂静得很。似是不愿打扰这位学者的沉思,抑或是对一位不了解的已作古之人晦气的躲闪。不管怎样,却正合我意。我不喜欢人群聚集的古迹,他们很美,但韵味已失。那种古朴的气质,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在人群的推嚷下渐渐消失,惟留下走马观灯的游览,竟不剩一点记忆。苏州的园林如此,故宫亦如此。所以,我宁愿踏寻这些被他人遗忘的角落,给我一丝空间,去细细抚摸石碑上的雕纹,感受千年前也有一双手,曾那么认真地凿刻。一步步环绕过坟冢,没有游人的推动和导游的叫喊,只有我,和他,仿佛彼此行走过千年,终有片刻的交际。且让我,静静地想一想。
也是,李贽的墓,没有人来造访也并不奇怪。不过是一块明代碑文和一个孤零零的坟头罢了。可我还是固执的想去。因为真的很想看看,在那样思想闭塞的年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有勇气迈出时代的阴影,说出那样惊世骇俗的话来。说来也可笑,生前那么激进的人,死后竟与这青山绿水为伴,在柳树的绿荫下,显得那么平静安详。不大的地方,抬眼便是“李卓吾先生墓”六个大字,署名是焦闳书,他的生前好友。旁边有几个近代的碑文,大概记叙了李贽的一生和迁墓的过程。再往后几步之内,就是一座石头砌的坟冢。简单朴素,但好在地界不错,寂寞时,还有美景清风相陪。本是来寻古,但实际上,整个地方估计也就只有这碑是明代的古物了。碑的后面是断断续续的文章,看得不很清楚,磨损的厉害,但有两个字却突兀清晰地闯入我的眼——“自刎”。或许真的是环境给人的点化,之前几次掠过他的死因,几次都是“哦,自刎而死啊。”的漫不经心。直到这时我才顿然醒悟。李贽竟在七十多岁高龄,在狱中自刎而死。
我知道有些奇怪,李贽,一个大部分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名字,却让我着实牵挂了一阵子。不重不多,但实实在在地嵌在心中的一个角落,怎么也抹去不了。
只因为,他的“离经叛道”,让我看到的,是一种胸怀天下的气魄与追寻真理的勇气。
李贽拥有一颗通透的心灵和一双明亮的眼睛。他透过这漫漫浊世,拨开层层迷雾,看到了一朵朵真理之花的盛开。他先看到了理学家虔诚治学下的虚张声势,当所有人都将程朱理学奉为经典时,李贽却理性的多。他看到的,是理学的压抑人性与后来发展的理学家们伪善谄媚的嘴脸。然后,他又将目光投向孔子。即使在现在,一样被世人称为“圣人”,将他的书籍奉为经典,更不要提是在明朝。可李贽,却在五百年前,勇敢地站出来,脱离人群,振臂高呼:“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尔?”着实是震耳发聩。甚至称盲目学习孔子为“丑妇之贱态。”真要为他捏一把汗。这样的话,与世事相悖是轻,关键是要得罪多少权势啊。其实我想不光是他,很多人都明白这些思想的漏洞,但终究因为明哲保身,畏缩在阴影中,惶恐冷漠地看着这个陷入伪学的世界。但李贽不,我想,他这么做,一定是经过理性的思考的。他不是历史上冲动感性的文人,会因为一腔热血而不顾后果;他更不是江湖上的狭义儿女,天生就不惧怕死亡。他只是一名学者,一名理性但忠于良心的学者。他未必没想过说出这些理论的后果,要不然也不会为自己的著作起名《焚书》,但他偏偏没有顾虑这些,我这样想,就这样说。此时的李贽,脱离的一代文弱书生的印象,反倒多了几分江湖中帮派头子的意味。“老子就这么做了,就是看不惯,你怎么着吧?要杀我就来呀!”将自己的生命置之一旁,真理置于头顶,这样的人,或许真的是离经叛道,但我却要为这种离经叛道叫一声好。因为,他有一种勇气,他有一种责任,超越了时代的任何局限性,超脱了人云亦云,用自己的大脑,去探索,他理性,用冷静但不冷漠的眼去看待世界。他有一颗温暖滴血的心,一颗童心。他用一生实践了他的“童心说”,他用文人瘦弱的身躯支撑起一片真理的天地,傲然屹立于风口浪尖处,照亮着后继者继续探索真理的路程。
于是我再也忍不住要去祭奠他了。既然故居去不成,幸好他葬在北京,就去看看吧,权当踏青也好。已是十月,天地间充斥着北京秋天特有的疏朗与明媚。我依循着路人的指引,一步步走向那片坟冢。李贽的坟冢静静伫立在通州区西海子公园的湖泊旁,尽管公园里游人很多,孩子们嬉笑打闹,情侣们甜蜜依偎,但惟有此处,人烟稀少,寂静得很。似是不愿打扰这位学者的沉思,抑或是对一位不了解的已作古之人晦气的躲闪。不管怎样,却正合我意。我不喜欢人群聚集的古迹,他们很美,但韵味已失。那种古朴的气质,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在人群的推嚷下渐渐消失,惟留下走马观灯的游览,竟不剩一点记忆。苏州的园林如此,故宫亦如此。所以,我宁愿踏寻这些被他人遗忘的角落,给我一丝空间,去细细抚摸石碑上的雕纹,感受千年前也有一双手,曾那么认真地凿刻。一步步环绕过坟冢,没有游人的推动和导游的叫喊,只有我,和他,仿佛彼此行走过千年,终有片刻的交际。且让我,静静地想一想。
也是,李贽的墓,没有人来造访也并不奇怪。不过是一块明代碑文和一个孤零零的坟头罢了。可我还是固执的想去。因为真的很想看看,在那样思想闭塞的年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有勇气迈出时代的阴影,说出那样惊世骇俗的话来。说来也可笑,生前那么激进的人,死后竟与这青山绿水为伴,在柳树的绿荫下,显得那么平静安详。不大的地方,抬眼便是“李卓吾先生墓”六个大字,署名是焦闳书,他的生前好友。旁边有几个近代的碑文,大概记叙了李贽的一生和迁墓的过程。再往后几步之内,就是一座石头砌的坟冢。简单朴素,但好在地界不错,寂寞时,还有美景清风相陪。本是来寻古,但实际上,整个地方估计也就只有这碑是明代的古物了。碑的后面是断断续续的文章,看得不很清楚,磨损的厉害,但有两个字却突兀清晰地闯入我的眼——“自刎”。或许真的是环境给人的点化,之前几次掠过他的死因,几次都是“哦,自刎而死啊。”的漫不经心。直到这时我才顿然醒悟。李贽竟在七十多岁高龄,在狱中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