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国”的分合变化源于哲学创新的动力
小说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然而,社会前进到汉末,人们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思想和智慧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往统一天下的方法论都不是很管用了,人心思变。比如曹操试图用秦始皇的法家思想统一全国,却遇到强大的阻力,只统一了北方;刘备试图用汉高祖的儒家思想匡复汉室,也只做了个西蜀帝王便“中道崩殂”。至于儒法同赋的孙权则是偏安一隅、静观待变。他们最终都被安置在了性三品的矛盾体中,无法动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朝代的分合没有简单地重复呢?是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促使哲学思想出现了新的演进。这种新思想就是性善恶混或曰儒法混。具体就是先用“外儒内法”逆取天下,然后转用“外法内儒”顺守天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它与西汉末扬雄的善恶混或性三品中的中性都不同,孙权的手段是忽儒忽法的权变,比如他可以做到比关羽更儒地“义取荆州”,又可以做到比曹操更法地明杀义士关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曹操的法家表面还覆了一层薄薄的儒皮,刘备兄弟的儒家内部还藏了一根细细的法芯,且都经历了一个起落变化的周期。正因为他们具有这一新的特征,所以能在性三品中暂时互容。不过仍然不影响他们法或儒的整体定位。
关于顺守的“外法内儒”新政,诸葛亮曾向法正解释过,他在蜀国也实行了一段时间。如他先是认为秦朝太“暴虐”,汉朝又失于“宽仁”,之后说:“‘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佳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法正拜服。从此军民安堵。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镇抚,并皆平定。”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比法、儒都更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过小说主要演绎的是儒法混的中间阶段,即从“外儒内法”到“外法内儒”渐变的阶段。
小说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然而,社会前进到汉末,人们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思想和智慧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往统一天下的方法论都不是很管用了,人心思变。比如曹操试图用秦始皇的法家思想统一全国,却遇到强大的阻力,只统一了北方;刘备试图用汉高祖的儒家思想匡复汉室,也只做了个西蜀帝王便“中道崩殂”。至于儒法同赋的孙权则是偏安一隅、静观待变。他们最终都被安置在了性三品的矛盾体中,无法动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朝代的分合没有简单地重复呢?是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促使哲学思想出现了新的演进。这种新思想就是性善恶混或曰儒法混。具体就是先用“外儒内法”逆取天下,然后转用“外法内儒”顺守天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它与西汉末扬雄的善恶混或性三品中的中性都不同,孙权的手段是忽儒忽法的权变,比如他可以做到比关羽更儒地“义取荆州”,又可以做到比曹操更法地明杀义士关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曹操的法家表面还覆了一层薄薄的儒皮,刘备兄弟的儒家内部还藏了一根细细的法芯,且都经历了一个起落变化的周期。正因为他们具有这一新的特征,所以能在性三品中暂时互容。不过仍然不影响他们法或儒的整体定位。
关于顺守的“外法内儒”新政,诸葛亮曾向法正解释过,他在蜀国也实行了一段时间。如他先是认为秦朝太“暴虐”,汉朝又失于“宽仁”,之后说:“‘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佳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法正拜服。从此军民安堵。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镇抚,并皆平定。”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比法、儒都更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过小说主要演绎的是儒法混的中间阶段,即从“外儒内法”到“外法内儒”渐变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