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8年前的冬至,杜甫写下“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948年后,身处陌生的城市里,唯有用手机上传饺子汤圆的图片至朋友圈,以想象家庭团聚的温馨氛围。
明明生活在人口密度更高的环境里,城市却并没有让我们收获足够的亲密和温暖。人类学家项飚曾说: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消灭附近”。个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固步自封,做一个纯粹的原子;要么凌驾于一切之上,做宏观的评论。也难怪我们需要中秋这样一个节日,去重新体验人与人的连结。
为何“附近”会消失?我们还有可能找回“附近”吗?如今的社会,大家对自己周边的世界没有那种要浸淫进去,形成一个叙述的愿望或能力。
我们习惯了超越一切去批判整个系统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却忘记在超越之后回看自己身边的世界。我们居住的社区,正在成为我们要抛弃的东西。于是大家都抱怨城市里没有人情味,没有归属感,没有家的感觉,可是真正回到家,我们依然重复着一样的生活模式:宅在家里,通过虚拟的互联网和世界产生联系。
找回“附近”,或许正是找回这种具体的活着的感觉。城市不再是冰冷的,而是有温度的;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隔阂的,而是相互关爱又相互尊重的,可以相互对望,相互问好,相互守护,就像费孝通先生期望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去探索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发现这些街区的魅力。去找找人们的感知和理解。
明明生活在人口密度更高的环境里,城市却并没有让我们收获足够的亲密和温暖。人类学家项飚曾说: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消灭附近”。个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固步自封,做一个纯粹的原子;要么凌驾于一切之上,做宏观的评论。也难怪我们需要中秋这样一个节日,去重新体验人与人的连结。
为何“附近”会消失?我们还有可能找回“附近”吗?如今的社会,大家对自己周边的世界没有那种要浸淫进去,形成一个叙述的愿望或能力。
我们习惯了超越一切去批判整个系统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却忘记在超越之后回看自己身边的世界。我们居住的社区,正在成为我们要抛弃的东西。于是大家都抱怨城市里没有人情味,没有归属感,没有家的感觉,可是真正回到家,我们依然重复着一样的生活模式:宅在家里,通过虚拟的互联网和世界产生联系。
找回“附近”,或许正是找回这种具体的活着的感觉。城市不再是冰冷的,而是有温度的;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隔阂的,而是相互关爱又相互尊重的,可以相互对望,相互问好,相互守护,就像费孝通先生期望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去探索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发现这些街区的魅力。去找找人们的感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