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吧 关注:4,517贴子:288,308
  • 5回复贴,共1

高第街 昔日国际倒爷的天堂(南方人物周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11-16 01:05回复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1-11/174421455624_4.shtml
    2010年11月11日17:44  南方人物周刊


    2楼2010-11-16 01:05
    回复
      高第街 昔日国际倒爷的天堂
        国际倒爷初来乍到,也被高第街繁荣的商业景象吓到了。他们开始采购批发各种百货回国倒卖,没几年就有人赚了大钱,高第街在国际倒爷里的名气越来越大
        本刊记者  邢人俨


      3楼2010-11-16 01:06
      回复
        高第街119号。梅姨的档口不过几个平方,两支日光灯管横在天花板上,整日亮着灯。墙上挂满了各种花花绿绿、噱头十足的男式内裤,已经打包塑封好的内裤把整间店塞得连个回身余地都没有。
          但在梅姨的记忆里,高第街跟十几年前相比却敞亮不少,档口不再是低矮的铺面,人也没有以前多。过去整条街什么都卖,现在大家纷纷转做起了内衣生意。各家档口里挤挤挨挨地挂着各式内衣,像是从墙上长出来的一样热闹。街面上时常还能听见“唔该”或者一阵刺耳的拖轮声,运货工骑着单车飞驰而过,车架上撂着比身子大几倍的蛇皮口袋,侧边写着“英姐”或者“存哥”二字。
          没有人记得,这里究竟出过多少个“英姐”、“存哥”,早年做地摊生意发家的人都成了广州第一批万元户。传说街市生意最旺那几年,货车直接开到街口,一拉就是几百万的订单,堆在档口外的蛇皮袋像墙一样结实,小孩都喜欢远远冲过来往上撞。“喏,那才叫生意好,”梅姨说。


        4楼2010-11-16 01:06
        回复
          广州第一个工业品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价格双轨制。同一件商品出现了两个价格,计划内的部分实行国家统配价,企业超计划的自销产品按市场价格出售,而市场价格往往比国家统配价高出一两倍。价格双轨制和商品短缺催生了“倒爷”这一群体,也为高第街这样的小商品街创造出第一波商机。
            这些在当时被称为“小香港”的小商品街,专门兜售内地罕见的“港货”(其中绝大多数为广州货),款式新潮甚是夺人眼球,各地的倒爷们扛着大包小包的稀罕货往外涌的盛况一度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之一,而聚集在“小香港”设摊开店的个体户也成为了中国城市里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逛腻了国营店的顾客来到这里如坠花花世界,眼睛忙着看,心里欢喜得很,身子却怎么也挤不过。生意最兴盛的时候,高第街从上午10点起便人头攒动,最窄处6米、最宽处约8米、不足600米的街道,从这头走到那头,甚至需要二十几分钟。居民买菜回家,从街头挤到街尾,菜全挤没了。高第街成了广州第一个工业品市场。
            当时街面中央还摆有一条长长的车仔档,每隔几米的巷子深处也有七八个。在最鼎盛的时光里,每个不足3平方米的车仔档都可能催生出一个小老板。
            梅姨正是赶上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段黄金时期。政府为还道于民,开始清理占道经营的状况,高第街的服装个体户纷纷转为店铺经营。其中一部分在1992年陆续迁入位于流花路的好世界服装市场和白马大厦。留下的人,继续守着旺铺赚他们的钱,梅姨就是其中一个。
            彼时,国际倒爷正要到来。


          6楼2010-11-16 01:06
          回复
            转载完毕


            9楼2010-11-16 01: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