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吧 关注:4,512贴子:288,105
  • 8回复贴,共1

恩宁路 粤剧名伶往事(南方人物周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11-16 01:08回复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1-11/174421455624_4.shtml 
    2010年11月11日17:44  南方人物周刊


    2楼2010-11-16 01:08
    回复
      梁思源师父在銮舆堂演示木人桩(大食)


      3楼2010-11-16 01:08
      回复
        恩宁路 粤剧名伶往事
          不同的人物代表粤剧逝去的不同年代。有人说,薛觉先的一生就是一部粤剧史诗
          本刊记者  王大骐


        4楼2010-11-16 01:09
        回复
          恩宁路,广州西关一条普通的老街,却屹立着粤剧的“祖屋”——八和会馆。这里是百年来粤剧艺人的根,每年都有从世界各地赶来这里寻根的粤剧艺人,他们都称自己为“八和弟子”。
            走进大门,先是一间十来平米的前堂,右边墙上的“岁寒三友”图,由梅兰芳、薛觉先和邓芬共同创作。穿过前堂,进入内间,一个长方形的古朴大厅出现在眼前。


          5楼2010-11-16 01:09
          回复
            薛马争雄
              在神台前上完一炷香,转头看左右两边,墙上整齐地挂着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任剑辉、白雪仙等粤剧名伶的剧照。
              不同的人物代表着粤剧一个个逝去的年代,尤其是那个“薛马争雄”的年代,可谓是粤剧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时间。
              民国初年,随着大工业的产生,粤剧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主动将演出活动向中心城市靠拢,而客观上更是因为当时乡村恶霸横行,戏班下乡演出一般需要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保护。
              就这样,广州和香港成了支撑粤剧的两个支柱,乡下随河演出的红船班逐渐没落,省(广州)港(香港)班应运而生。
              省港班培育了相对稳定的城市观众群体,残酷激烈的市场催生了一批出色的演艺人才,出现了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桂(明杨)廖(侠怀)五大表演体系,并在这个基础上,造就了粤剧历史上一个辉煌的“薛马争雄”的年代。
              薛觉先当时以广州为中心,领衔“觉先声剧团”,而马师曾则以香港太平戏院为基地,带领“太平剧团”。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两个团都对粤剧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而为了吸引观众,几乎是一个星期左右就要推出一套新戏。
              薛觉先和马师曾被誉为“诸葛亮和周瑜再世”。从1929年起,薛觉先的觉先声剧团和马师曾的太平剧团在粤剧界形成了“两雄并立”的局面。薛觉先、马师曾均是身手非凡,都喜创新,擅长文武旦丑等多角色表演。薛马之争长达十年。他们既是战友也是盟友,私下有不少沟通和交流。1953年,薛觉先与马师曾合演《清宫恨史》。
              薛马两人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表演方面多从生活化、自然主义着手。他们往往借鉴电影话剧表演艺术,不断丰富舞台效果,并引入西洋乐器,同时独创“薛腔“和“马腔”。


            7楼2010-11-16 01:09
            回复
              (参考书目:蔡孝本《粤剧》;罗铭恩、罗丽《南国红豆——广东粤剧》;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田仲一成(日)《粤剧的形成和传播》。感谢广东省粤剧研究中心副主席蔡孝本、黄振龙粤艺沙龙秘书长崔德仪女士、香港《戏曲之旅》杂志记者黎星、銮舆堂梁思源师傅为本文的帮助)


              9楼2010-11-16 01:10
              回复
                转载完毕


                10楼2010-11-16 01:10
                回复


                  11楼2010-11-16 1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