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马争雄
在神台前上完一炷香,转头看左右两边,墙上整齐地挂着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任剑辉、白雪仙等粤剧名伶的剧照。
不同的人物代表着粤剧一个个逝去的年代,尤其是那个“薛马争雄”的年代,可谓是粤剧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时间。
民国初年,随着大工业的产生,粤剧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主动将演出活动向中心城市靠拢,而客观上更是因为当时乡村恶霸横行,戏班下乡演出一般需要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保护。
就这样,广州和香港成了支撑粤剧的两个支柱,乡下随河演出的红船班逐渐没落,省(广州)港(香港)班应运而生。
省港班培育了相对稳定的城市观众群体,残酷激烈的市场催生了一批出色的演艺人才,出现了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桂(明杨)廖(侠怀)五大表演体系,并在这个基础上,造就了粤剧历史上一个辉煌的“薛马争雄”的年代。
薛觉先当时以广州为中心,领衔“觉先声剧团”,而马师曾则以香港太平戏院为基地,带领“太平剧团”。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两个团都对粤剧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而为了吸引观众,几乎是一个星期左右就要推出一套新戏。
薛觉先和马师曾被誉为“诸葛亮和周瑜再世”。从1929年起,薛觉先的觉先声剧团和马师曾的太平剧团在粤剧界形成了“两雄并立”的局面。薛觉先、马师曾均是身手非凡,都喜创新,擅长文武旦丑等多角色表演。薛马之争长达十年。他们既是战友也是盟友,私下有不少沟通和交流。1953年,薛觉先与马师曾合演《清宫恨史》。
薛马两人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表演方面多从生活化、自然主义着手。他们往往借鉴电影话剧表演艺术,不断丰富舞台效果,并引入西洋乐器,同时独创“薛腔“和“马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