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正面希腊自由女神坐像,这是“坐洋”名字的由来。坐洋的前身是法国政府在1879年,在南部越南政权铸造的10仙、20仙、50仙、1皮的交趾支那银币。至1885年,法属安南政府为了抵抗墨西哥银币及美国贸易银币,开始铸造一元银币。坐洋在成色及重量(27.215克,90%成色,1885年-1895年制规格)上优于鹰洋,很快占据了主导地位。坐洋重量高于墨西哥鹰洋(27克),导致藏匿及熔化,不能流通。因此,1895年将重量减至27克(1895-1928年制规格),称为普重坐洋。坐洋因其高成色、足重量,在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南部的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沿海以及国内大部分商贾聚集地通用。一元坐洋于1928年停止铸造,1931年以谷物女神头像重新开铸1元,其设计图案、重量(1931制减重为20克,成色不变)与原先的坐洋不同,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其为坐洋,需折价使用。法属印度支那贸易银圆,俗称坐洋,为清末在华流通的外国银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