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萼奇兰吧 关注:1,924贴子:4,794
  • 0回复贴,共1

这两套拳都不够圆:近期螳螂拳系列关注度不高,就此我非常高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两套拳都不够“圆”
接上篇:老拳师武术知识库:七星玉环窝肚锤,大嫂子上了街就不认识了?
AI铁萼府知识库,螳螂拳套路白猿出洞拳技法讲解。
回顾系列上篇要点,先是举例说明了民间传承拳法缺乏标准化的现象。同样一个框架结构的内容,动作细节不统一,动作名称不统一,这都会影响传播与发展。
这种不标准,也产生了许多“文化”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又没有多大价值。只是因为它们同属这一文化母体,要研究这个东西,就必须了解这些内容。
当然对于做研究的人员来说,多少也有一点附带价值。好比我来说,掌握的信息多一点,分析研究深一点,在专业话语权上也能多争取到一点地位。
说白了,这些东西对作家学者还有点用,对于爱好者与传承人来说,这都是耗费精力的无所谓信息。
我写这些实属无奈,因为总有一些传承人与崇拜者会质问我,逼迫我回答言论一句。如果没有他们,没有这些声音,我将节省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正经的事业。而我本意也是不希望大家学习这些,没有必要浪费这个时间。如果是为了俗话说的装个逼去收集这些,都不是聪明的行为。
近期的螳螂拳系列关注度不高,就此我非常高兴,因为这些东西就是很无所谓。除去相关信息的无所谓,也有实战技法的无所谓。
之前也围绕《白猿出洞》拳法,与《摘要一段》进行了对比,懂了这两套拳,基本就懂得了螳螂拳。
这两套拳的拳势相互包含,区别是摘要偏向长拳,出洞偏向短打。但是摘要拳包含出洞拳势,而七星螳螂拳又有螳螂摘要,咱们以长拳短打而论,是论一门之内打法之异同,而非论两支派系之高下。
到了摘要二段的时候,就多了许多肘法,也体现出来螳螂拳把肘组合的近战特点。但是即便如此,摘要还是偏向长拳,因为这一种近战打法依然是落步成拳的节奏,肘法的攻击距离是短,但是拳势结构依然很大,过程不太容易变化。也就是没有白猿出洞的手法那么碎。
另外,我在AI铁萼府螳螂拳系统中,专门列入了一个《螳螂八肘》的单势组合系统,而没用传统的《八肘》套路,也没有把摘要二段作为重点,我的经验是,这两套拳都不够“圆(六合圆转)”。
所以在本分教学方面,我是按照原传形态从外观与原始打法讲解。但是在实用教学上,这些是给形意拳做对比补充的。你把这些拳法都涉猎一边就会发现,很多细分的东西确实多余,并不利于长进与应用。
所以在系统编排上,我把《崩补长拳》《白猿出洞》《摘要一段》三套拳,首先是作为表演套路去配置的。只不过我们在教学中,会拆解出来单势。
单势也是需要系统的,不然结果就可能不够圆——单势形态上不够圆,单势衔接穿插的组合不够圆。
所以我不愿意跟“魁德堂某甲”以及“某剑客”这些同门过多探讨,不是我害怕他们的门派地位或者实战能力,而就是大家的见识与境界不在一个层次上,彼此说不清楚,也说不着。
魁德堂某甲的传承观念,明显是在追究名词,那都是表面功夫,果真以这套理念为准则,上篇提到拳谱中那些“别体字”,就足够打发他闭门思过了。

白猿出洞的核心拳势是四个
所以我们教学套路,也是以实战单势为根本,将传统套路串联的招势分解归类,而后与螳螂零手进行匹配。这样,我们练好了螳螂零手,就可以破解若干套路,同时也能迅速掌握演练能力。
选择白猿出洞拳为先,也是摘要系列套路较长,而以闭手挺身等格斗势切割套路,会发现套路原本就是若干的招势组合。既然是组合,也就是无限的,就不如白猿出洞更容易实现标准化。
结合螳螂摘要整体来看,白猿出洞拳的核心拳势主要是四个:玉环步腰斩、七星栽锤、偷展圈锤、蹬扑叠肘。
对应摘要拳是崩点变玉环、顺步插锤,圈锤与蹬扑叠肘在两套拳中是一样的。玉环步腰斩又可以演变为玉环步栽锤,同结构的拳势还有玉环步秘肘。
栽锤与现代直拳不同,发力模式是一方面,主要还是打法意识不同。比如围绕核心拳势有开路手法。主要四个开路手法,左右螳螂手、挑打进门、反手截肘、顺手牵羊。
步法主要六种:玉环步、偏马步、七星势、寒鸡步、跨虎势、闭门脚(退步)。另外也有几个步法,但可以放在腿法当中。
这六步四拳势,也可以视为整个螳螂拳系统的核心。之外的一些拳法与手法,比如崩锤、戳锤、通锤、劈砸、点睛、锁扣等等,虽然出现频率同样很高,但是算不上特色技法,其他拳法里也很平常。还有一些拳势则偏向腿法与摔法的应用。
这种情况下,先学习零手大招,然后对应套路进行延展,就比一套又一套拳的学习方法要高效。如果同学们理解这种理念,我们就可以在学习核心大势的时候,对比讲解其在不同套路、不同流派中的演变。
下篇文章,我们就以白猿出洞第一趟动作为例,体验这种教学方法。

择优录取,择优传授
本系列文章主要是为展示《老拳师》的写实背景,并且通过阅读习惯进行筛选,留住那些真诚而具有阅读习惯与能力的读者。
既然是“择优录取”,那就必须“因材施教”,并且“择优传授”。有一个不应该公开,同时很残酷的道理,也是为什么要独立铁萼堂品牌的原因之一。不是我们多清高,而是只有这样才不浪费生命。
可以算一笔账,先不用回想自己习武的目的,就假设自己已经练到了一定水平,健康与实战需求已经得到了保障。那么我们继续钻研,是为了什么?
如果这部分投入不能让我们的健康与实战能力继续提高,同时也不能转换为财富,直白点说,就是不能用来换钱,那么这部分的精力投入等于是亏本的。
好比说,我们健身或者练习套路,或者研究兵器耍帅等等,如果不能让我们获奖、出名、赚钱,等于我们在用巨大的精力投资,在维护保持一个水平并不高的身体状态,这其实是挺奢侈的。
有人说,我们习武是为了悟道,是为了身心愉悦。同学,这些不需要习武同样可以获得,而习武半辈子,混得跟“魁德堂某甲”“大剑客某甲”一样,在网上藏头缩尾,骂骂咧咧地刷存在感,通过恶心别人愉悦内心,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像是得道的样子。
人生苦短,我们如何保证不亏本呢?就是要有转换价值的能力。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或者便利,那么我们就应该调整投入,也就是学一些更精专更实惠更有助于健康、实战、悟道的东西。而不是把习武作为一个标榜性格的说辞。
现在有很多人打着传播传统武术的名义在招生卖课,有的还或者小心猥琐,或者又狂妄贪婪地编造一些传承,又有的历时数年绞尽脑汁申请非遗项目,他们耗费心血,东奔西走,说是为了弘扬文化确实难以让人信服。然而很多人折腾半生,还是踩着一个点在发力,最终淹没在了爱好者人群中。
我这么说也不是鼓励大家卖课赚钱,而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人生不能瞎忙活。像那些用爷爷的名字申请派系的,把一门拳分裂成为张氏、王氏、李氏、刘氏众多的小派系,让原本统一的系统变得犬牙不齐。一年一年地忙活,最光辉自豪的时刻,也还是这些人凑在一起,留下一张又一张的越来越不稀罕的合影。
当然我也不是反对姓氏分派与文化申遗,许多情况还是有必要也有价值的。我说的是硬分别的那一种,我反对的也不是这种现象,而是反对那一种不断分别疏离的思想。就像“魁德堂某甲”这种,一边分裂,一边占据,把武术弄成了地摊生意。
其实立起名头,项目也不是自己的,都是归属于地方文化部门,归属于上一级的项目,其实继承哪一系并无所谓。
悟道在助人,学问上的助人,就是把复杂的简单化,给人以实惠。
系列课堂,不同于单篇宣传文案,推荐整体阅读。


IP属地:山东1楼2024-12-24 15:1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