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学吧 关注:1,504贴子:21,859
  • 56回复贴,共1

水浒传的精髓真的在此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某吧友在水吧如下发言。
在此斗胆提出几点质疑:
1,文物修复专业是否能和文学鉴赏画等号?
2,水浒打童贯高俅破辽的情节确实属于爽文,而且征方腊的强行战死确实有流水账的成分。
3,连环马、大名府的兵法战策所占比以及深度是否能和孙子兵法、武备志、三国演义相提并论
4,十面埋伏破童贯的军阵布置虽然体现了作者文采的功力,但是属实有卖弄学识的嫌疑。该吧友有阴阳演义的前科,那么三国的军阵布置和水浒的军阵布置到底哪个更详细、值得推究呢?
5,大多数水粉都会拿水浒的赞诗贬低演义。那么,如果以赞诗多少评论一部小说,那么西游记才是四大名著哦不,是古代小说之首。
6,热知识:古代小说之间的赞诗韵语通常存在互相抄袭的嫌疑。
明代文学评论家叶昼评价古代小说的韵语属于“俗”“腐”,似微苛,但是“只要好听”确实没错。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教材更是将西游记中的渲染韵语当作“游离状态”劝读者直接忽略。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29 18:10回复
    他方向是古籍修复,这个没有鉴赏能力,确实不行。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2-29 20:12
    回复
      我深感李贽是最懂水浒传的,水浒传是史诗,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治通鉴: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若有国者按照水浒来做,就不会出现300年周期律了。
      平民百姓读水浒,在于水浒塑造的人物形象。李逵为什么那么多读者厌恶?认为他又蠢又杀人如麻,李卓吾为什么特喜欢李逵?因为他为善为恶,彼俱无意,正体现了李贽思想的核心:童心!
      (李逵杀人是梁山泊好汉最有原则的,没有之一。


      IP属地:广东3楼2024-12-29 20:56
      收起回复
        精髓不在于此,但总不能说这是糟粕吧?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29 21:03
        收起回复
          语文七年级教材绷不住了,你只看到教材劝读者忽略,却不想想语文七年级教材的读者在哪个年龄段。用教材一句说给七年级学生听的话,否定诸多文学大家认可的名著,这个操作我不好评价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2-29 22:06
          收起回复
            关于李逵杀人,难道我不知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乱杀?我在水浒中找到了证据,才敢予以否定。
            我说李逵杀人最有原则,反驳的人举出一个好汉杀人比李逵有原则,我再来对比给大家看看。只为反对而反对,还不是鹦鹉学舌。
            关于叶昼,是专家臆想下的结论。有证据吗?没有!!!他们说得,我为什么不说得?这里有什么问题呢?把持舆论的说错了呢?带坏国人。我说错了呢?也没两个人知道,并且,全部恐怕都是反对的,屁的影响都没有。
            我是给出了证据的


            IP属地:广东6楼2024-12-30 19:32
            回复
              @猫师傅不要拼拳
              水浒作者通音律,如开篇词曰,是自创曲牌。他改的东坡词,都有独到之处,如水调歌头,因为我最早是在水浒传里读的,先入为主吧,觉得比正体更加朗朗上口,并且,相对于苏轼原作,又有一种韵味,我自认为更好,水浒版,上半部分,月,下半部分,人。
              关于解连环,我认为是水浒作者有意为之,可认为是减字解连环,是新的曲调,后段换作长句,相对于原作,又是另一种新意,上阕,雁人,下阕,雁,孤雁更加突出了(就是孤怨。我不得不觉得,水浒版又进了一步。


              IP属地:广东7楼2024-12-30 21:56
              收起回复
                千里共婵娟万里共婵娟是一样的吧?可能苏轼喜欢千里,水浒作者喜欢万里。
                作者创作水浒巨著,或许他是有什么道理的?
                水浒作者汉语文字能力属于顶尖的那些人,对词语的应用,我借用孔子的话来形容,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就是将词语的各种用法都穷尽(反其意而用之。
                如:
                容本:那时,阮小五已把老小搬入湖泊里。
                简本篡改为阮小二。冀勤本据人社本百回本,但此处却从简本,其解释:(4) 阮小二——“二”原作“五”,因小五尚未婚娶,当为阮小二,据本书本回改。
                容本是正确的。
                如:
                一个便把藤簟纱帐将来挂起 (29) ,铺了藤簟,放个凉枕,叫了安置,也回去了。
                (29) 藤簟纱帐——藤簟是藤皮编制的席子,不能做纱帐,故疑“藤簟”二字是多出的文字。
                断句为:
                一个便把藤簟纱帐将来,挂起,铺了,藤簟放个凉枕,叫了安置,也回去了。
                我以前最喜欢的是红楼梦,不知红楼梦有没有这样的例子?红楼梦著名的就是一些谜语无解,梦也出名。但水浒到处都是无解的的东西,如有的专家斩钉截铁说,水浒不明地理。水浒里到处都是时间错乱地理混乱,因此有学者简单化,作者是南方人,不懂北方地理。这只觉得这是笑话。


                IP属地:广东8楼2025-01-02 2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