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确汉服的概念。汉服是什么?
第一,它是一件衣服,衣服的基本功能是,蔽体、护身、保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又增加了“美观”这一作用。
第二,它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正式的中文名称应该是“华夏衣冠”。
特别强调“华夏衣冠”,一是说明它在我国历史上流行时间相当长久,几乎涵盖了全中国的历史文化,二是用以明确解释概念,与对外的“汉服”进行区分。
纵观古今,华夏政权的历史中并无明确记载称呼自己的衣服为“汉服”而是以“衣冠”作为称谓。
相反,一些外族建立的政权在史册里记载汉人的衣冠,或是外邦人士的叙述记载中,则称呼汉地(最早是北方胡人对于汉朝疆域内)之人穿着的服饰为“汉服”。
举个例子,同一个时期,同样是历史,两个不同的政权对于汉人服装的记载就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政权的主动汉化,在历史记载上说“举朝皆着汉服”。而同一个时期的南方,汉人的政权则称之为“衣冠之治”。
换做今天来理解,我们可以看看邻居日本之于“和服”。我们称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叫“和服”(和族的服饰),而日本人自己却有另一个称谓“着物”(穿在身上的东西)。
可见对于汉人服制,在汉文明作为文化绝对强势的那个年代,汉服于汉族的正式称谓为“华夏衣冠”。
中国的历史上,在西方文化还没有大量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对任何东西都有着自己的称谓:
我们称自己的画为丹青,叫油画做西洋画;
称自己的医学为岐黄,叫西方的医学做洋医;
称自己的草药为本草,叫西方的药做西药;
称自己的科学为格物,叫西方的做科学;
……
至于服饰,也有专门的名词,叫“衣冠”。
衣者,依也,可见指的不是上衣,是可以依靠来蔽体遮寒的东西,而冠,是戴在头上的,除了保暖,还有美观等其它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们的国家运用西方的民族划分方式,重新整合了中国的民族问题,又新增了很多少数民族,再加上西式服饰的大量流行,再叫“衣冠”就显得不合时宜,以“汉服”代之,而本质并无变化。因此汉服,就好像外国人称中国服装叫“唐装”,中国人叫“唐人”一样,只是一个代名词,并非是指汉朝的或者汉朝以后的服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