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在夏天吧 关注:17贴子:797
  • 2回复贴,共1

艺术批评标准的原则与基本尺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人类艺术史上,从来也没有绝对的艺术批评的标准,但同时又始终有着相对客观的标准。 对
于纷纭复杂的艺术世界,试图用一个评价尺度来规范所有的艺术活动及其作品是困难的和不现实的
。但同时,人类所从事的艺术,又不可能失去必要的准绳,这一准绳与尺度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获
得共同认知的统一性的体现。艺术活动能够呈现出人类积极的和进取的轨迹。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人们发现,无论是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或地区,其艺术产品的精华总是呈现为健康的和进步的
态势,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重要旨归,在于社会
进步和人类精神提升的需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有相对合理的共同恪守与认同的价值尺度与行为
规范。
     确立艺术批评标准,必须依据和坚守一定的原则。
     艺术批评标准的确立原则,与批评者如何看待艺术活动的本质息息相关。马克思、恩格斯曾经
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这一艺术批评的最高标准。人类所从事的艺术活动,是依照美的规律进行的
,因此作为审美评价的艺术批评必须是美学的。同时,艺术不仅审美地反映生活,而且也是人们自觉
地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艺术批评必须相应地对作品作出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分析评
价,亦即是历史的。两者的统一,喻示了艺术批评标准确立的基本原则,即艺术作为人类把握世界
的方式之一的本质属性——审美性原则,以及艺术在人类生活中不断生成的意义——价值性原则。
     关于审美性原则。 艺术家对世界的把握始终是情感的和形象的。在艺术批评中,对于艺术家把
握世界方式的评价,也应主要以其情感性、形象性特征作为主要方面,同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来体
现。情感性,即指作品蕴涵的情感特色与趋向。审美情感是指处在审美心理系统中交聚位置上的情
感心理要素。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体验、判断态度,是人对现实的一种特殊反
映形式。它具有独特的主体体验形式和外部表现形式,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情感,审美情感是一
种特殊的情感,它超越了功利感、理智感与道德感,是诸种情感的平衡与中和;形象性,即指作品
创造的形象体系是否真实与典型。艺术形象必须具备真实性,但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而是以其是
否符合生活发展的真实的逻辑、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真实的逻辑为旨归。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是在生
活真实性的基础上,艺术家通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对于现实生活所做的艺术概括和
集中,典型则代表了艺术形象创造的高峰;形式因素,即指艺术作品中那些与特定民族或地域的大
众审美习惯与审美理想相适应的形式特点。艺术形式通过声音、色彩、线条、形体、语言的组合方
式和运动方式而构成独特的审美之维,由于人们的社会存在、民族归属、地域特点、文化结构等诸
多方面的差异,不同艺术主体对于外部世界形式特征的接受、认知与化合也会呈现差异,具体表现
为人们对形式美感的把握有所不同,这正是艺术主体独特个性的体现。艺术形式虽然有其独立存在
的价值,但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很难脱离艺术的内容因素而孤立存在,因此,艺术形式美的独立性
只能是相对的。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形式完美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价值的高低优劣。
     关于价值判断的原则。艺术批评离不开价值判断,艺术批评也从未放弃过对艺术作品进行价值
判断。 其价值判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功利性,即指作品是否符合特定社会、民族与大
众的精神需求;其二,人类性,即指作品是否表现了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和共同的意愿。它包含阶
级性、民族性等,但又超越了这些方面,具有更大的涵盖性和包容性;其三,人性,即指作品是否
表现了普遍的人性。主要指人类的本质属性,即人的真善美方面。这一人性概念,着眼于人的尊严
今日蚌埠 www.552go.com



1楼2010-11-19 17:11回复
    、人的价值、人格理想、人的感情,比如人的喜、怒、哀、乐等。作品中的人性美,是人性中生动
    情感的形象显现;其四,社会性,即指作品是否与特定社会的价值判断相吻合。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的表现形式,艺术中包含着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主导价值倾向和思想观念。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的
    反映,艺术中体现出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的行为举止与特点。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艺术中折射
    出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类型。 这些共同要求从根本上说是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面对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种种关系所产生的普遍情绪和愿望。 艺术作品的社会性
    主要表现为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伦理性,人类文化的人伦本体与社会功利主义的态度共同决定
    了艺术作品的道德立场。
         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在构建多维的价值功能系统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标准
    的主导作用。 无论是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政治的”、“艺术的”双重标准,或是在改革开
    放以来人们相应提出的诸如“政治的” 、“艺术的”、 “民族的” 以及“思想性”、 “审美性
    ”、“娱乐性”等不同标准,均是遵循着基本的审美性原则及其价值判断原则。在以往的年代,我
    们曾经有过对于艺术批评标准的形而上学的把握,特别是将所有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置于同一种
    价值尺度、同一个标准之下,对艺术发展产生过不利的影响。但是如果因此而否认艺术批评标准的
    客观性与必要性,否认艺术批评的基本原则与标准,将会产生更为有害的后果。
         艺术批评标准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具有哲学方法论意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
    批评,是属于文艺批评标准中总体的、具有指导性的最高层次的批评标准或原则,是人们共同认可
    的、共同恪守的基本原则和尺度。而各式各样的具体的批评标准,则是适用于不同艺术种类和艺术
    作品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流派的较具体的批评标准。据此,艺术批评标准应当是多样
    性与同一性的统一,可变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各种批评标准存在的多样性。从艺术发展史上看,不同国家、民族、时代、流派,不同的批评
    家,甚至同一个批评家在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批评标准。不同的艺术种类、不同的艺术家与
    作品、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风格流派,也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批评标准,诸如现实主义批评、社会历
    史批评、艺术心理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接受批评等等。 艺术批
    评标准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其一,艺术批评对象的多样性是构成批评标准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其二,艺术批评标准的多样性是批评主体多维选择的结果;其三,多元的审视艺术活动的角度为
    艺术批评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多维的批评语境;其四,艺术活动本身发展的开放性也要求多维视角
    的欣赏、阐释、批评成为可能。以上因素的存在,均要求艺术批评标准是多样的,而不是惟一的。
       但艺术批评标准又具有同一性。不同的国家地区与民族,虽然艺术批评的标准有着一定差别,但
    究其实质,在人类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坐标系上,它又是非常接近的,正是在是否有利于人类进步以
    及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这些基本问题上,世界各民族均有着共同的追求及其利益。也正是由此,艺
    术批评的同一性方能成立。因此,艺术批评既要坚持以最高标准的宏观指导,又要提倡多样化批评
    标准的灵活运用。 当代我国批评界曾经出现的批评标准虽然提出年[page_break]代不同、内涵略有差
    异,但大都从内容与形式两分法切入, 既要求内容求实、健康,合乎历史发展,又要求形式完美、
    独特,合乎美的规律,具有感人力量。显而易见,这些标准已经具有了衡量广泛艺术活动及其作品
    的可能性。
         艺术批评标准又是可变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其可变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体现在艺术
    批评标准内涵的历史性中,批评标准总是与产生这一标准的时代相关联,因此,它必须随着时代艺
    术发展和艺术批评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第二,体现在艺术批评标准内涵之中。应当看到,艺术
    批评作为一种运行过程,并非一个自我封闭的独立系统,而是处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其他文化子系统和各种文化因素对艺术活动均具有深刻的影响,时代、社会的变迁是艺术批评标
    准变化的根本动因,但最直接、最活跃的动因则是源于批评主体自身,基于各种原因,其既有的理
    今日蚌埠 www.552go.com
    


    2楼2010-11-19 17:11
    回复
      论与评判尺度在批评实践中受到挑战, 使之有了变迁与分化,并使得批评本身多姿多彩起来。别林
      斯基把文艺批评称为“运动着的美学”,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
           艺术批评标准的可变性特征,有时体现为开放性姿态,这同时也凸显出艺术批评活动积极进取
      的特质。不同批评标准之间具有类同的质素,只有坚持开放而不封闭,使不同批评标准之间相互交
      融、沟通才能共同发展。 作为艺术批评家,既应有其基本的艺术批评的原则或指导思想,同时也应
      在具体的艺术批评活动中把握具体的评价尺度和标准。 由于批评家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审美判
      断能力、批评视角等批评个性的差异,再加上具体批评对象的内在要求,便造成了批评标准的可变
      性。批评家应当遵循科学的、客观化的标准,但同时又须懂得,任何具体标准均是有其适应范围的
      ,可以与其他标准交融的,否则就无法解释艺术潮流的演变、流派的纷呈、风格的多样、鉴赏的异
      趣。标准的存在正是以其多样性和历史嬗递的方式展示出来的。
           但是,无论艺术批评标准如何变化,也只能是在其整体原则与宏观视域框架下的变化。而从艺
      术批评的整体原则与规范来考察,艺术批评的标准又是相对稳定的。不仅作为艺术批评的人类的普
      泛性原则具有极强的恒久性,同时作为一定时代和时期的批评标准,以及一定地区和民族的批评标
      准也是相对稳定的。其稳定性标示着人们对于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基础的评价尺度和标准的认同的一
      致性与持久性。 否认艺术批评标准的稳定性与客观性,同样不是科学的态度。
           近年来,我国艺术批评界出现了诸多问题,其间,缺乏对于艺术批评应当恪守的价值观及其评
      价标准的认识,正是其问题的核心。
           个人化批评。认为艺术批评本无统一标准,可以率性而为。其实,在人类社会,从来也没有绝
      对个人化的艺术活动,也不存在绝对个人化的艺术批评,艺术批评不应人云亦云,而应肩负推进人
      类社会发展和提升民族精神水准的重要职责。艺术批评提倡充分发挥艺术批评者个人的精神建树和
      审美意趣,但这不同于个人化与私密性意趣的泛滥,更不应以某种对于社会发展的偏见充作自己与
      众不同的卓见。而如果以个人化批评为借口,对待那些以民族救亡、社会变革为主题的作品中颠倒
      是非、美化丑类的倾向津津乐道,视若罔闻,不做或是做出相反的是非判断,则无异于自我道德与
      良知的丧失。
           纯形式化批评。认为艺术批评可以是纯粹形式的,无须顾及内涵。在批评活动中,对于艺术形
      式的批评是必需的,特别是当人们从单一的意识形态的关照与批评的惯势下走出之后,关注形式
      ,甚至是对于艺术形式的独特关注,都是正常的。但对于纯形式化的批评的过度张扬,背后则潜藏
      着对于艺术精神性内涵批评的对抗与消解。事实上,从来也没有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创造,当然
      也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形式批评,任何对于纯粹形式、哪怕是美的形式的张扬,也有其片面性,其
      间外溢着批评者掩饰不住的对于艺术精神与内涵的抵触与拒斥。
           商业化批评。认为既然艺术已经进入市场和产业化之中,其批评也势必具有商业化特色。与商
      业化批评相适应,即是所谓“红包批评”、“友情批评”、“权利批评”的恣行。艺术批评对于商
      业因素的皈依和屈从,意味着对于艺术批评价值尺度的背叛。艺术批评是极具社会使命感与理性精
      神的事业,它的存在,推动着人类精神及其生存质量和水准的不断提升。对于商业化因素的屈从
      ,势必丢弃对于艺术活动高扬人类真善美的本质的追求,长此以往,艺术批评的社会价值就会荡然
      无存。
           上述批评形态的存在与张扬,正是对于科学的艺术批评标准的消解与抗争,其实质是对于艺术
      批评活动审美与价值体系的抛弃与背反。继之,就会混淆艺术活动及其作品品位高下、价值优劣的
      基本界限,出现对于人类共有的生存与生活法则及其价值理念的怀疑与颠覆。显然,这是十分有害
      于当代文化建设的。正是基于此,匡正和确立艺术批评的价值原则与批评标准,显得极为重要和迫
      切。


      3楼2010-11-19 17: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