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傅和尚在三危山下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的总称,它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肃北县的五个庙。现存洞窟812个,其中莫高窟735个,西千佛洞22个,榆林窟42个,东千佛洞7个,五个庙石窟6个。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全长1680米。石窟分南北两区,鳞次栉比地开凿在15~30米高的断崖上。其中存有塑像、壁画的洞窟多集中在南区,为古代僧侣信众礼佛的场所。现存洞窟492个(其中5个洞窟位于北区),塑像2000余尊,壁画45000平方米,以及木构建筑5座。北区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有洞窟遗址243个。
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10个朝代。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初创期的洞窟已不可考,现存最早的洞窟是公元430年左右的北凉时期修建的。
北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统一中国,平定南方割据政权后,将大批南方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煌充边,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南北的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持色。
隋文帝崇信佛教,隋朝仅存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大业初年,隋炀帝曾经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敦煌一带了解丝绸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贸易情况。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交易大会,盛况空前。
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 余窟,保存至今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佛教大师唐玄奘到印度取经,经敦煌回到长安。
“安史之乱”以后,吐蕃统治河西长达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也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聚众起义,经过10多年的斗争,全部收复了河西,并遣使奉表归唐。莫高窟156窟,亦名张议潮窟,是晚唐代表窟之一。此窟为唐咸通六年至八年(865—867)之间,沙州刺史张淮深为其叔父河西十一州节度使张议潮所造的功德窟。窟内有一幅表现张议潮统军出行时赫赫军威的长卷式壁画。画旁题书“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简称“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公元914年,沙州长史曹议金取代节度使地位,统领瓜、沙三州。曹氏家族非常重视佛教并利用它来维护其统治。在曹氏政权120多年统治期间,莫高窟又新开凿了30多个洞窟。曹氏还仿效中原,设立了隶属于政府的画院:都勾当画院。画院中有专职凿窟的石匠、做彩塑的塑匠和绘制壁画的画师等。在莫高窟的营建史上,曹氏家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绘有《曹议金统军出行图》和《回鹘夫人出行图》 第100窟、55窟、61窟、98窟、108窟、454窟等窟被公认为是曹氏统治时期的代表作。
西夏王朝称霸西北地区后,华夏境内形成了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莫高窟和榆林窟至今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的。
1227年,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凿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明朝平定河西后,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肃州城(今酒泉),设置了关西七卫。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
1524年,明王朝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200年敦煌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到敦煌垦荒定居,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
(图片为闫学诗临摹莫高窟隋代第305窟西壁龛外南侧一佛四菩萨说法图)
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的总称,它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肃北县的五个庙。现存洞窟812个,其中莫高窟735个,西千佛洞22个,榆林窟42个,东千佛洞7个,五个庙石窟6个。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全长1680米。石窟分南北两区,鳞次栉比地开凿在15~30米高的断崖上。其中存有塑像、壁画的洞窟多集中在南区,为古代僧侣信众礼佛的场所。现存洞窟492个(其中5个洞窟位于北区),塑像2000余尊,壁画45000平方米,以及木构建筑5座。北区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有洞窟遗址243个。
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10个朝代。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初创期的洞窟已不可考,现存最早的洞窟是公元430年左右的北凉时期修建的。
北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统一中国,平定南方割据政权后,将大批南方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煌充边,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南北的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持色。
隋文帝崇信佛教,隋朝仅存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大业初年,隋炀帝曾经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敦煌一带了解丝绸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贸易情况。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交易大会,盛况空前。
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 余窟,保存至今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佛教大师唐玄奘到印度取经,经敦煌回到长安。
“安史之乱”以后,吐蕃统治河西长达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也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聚众起义,经过10多年的斗争,全部收复了河西,并遣使奉表归唐。莫高窟156窟,亦名张议潮窟,是晚唐代表窟之一。此窟为唐咸通六年至八年(865—867)之间,沙州刺史张淮深为其叔父河西十一州节度使张议潮所造的功德窟。窟内有一幅表现张议潮统军出行时赫赫军威的长卷式壁画。画旁题书“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简称“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公元914年,沙州长史曹议金取代节度使地位,统领瓜、沙三州。曹氏家族非常重视佛教并利用它来维护其统治。在曹氏政权120多年统治期间,莫高窟又新开凿了30多个洞窟。曹氏还仿效中原,设立了隶属于政府的画院:都勾当画院。画院中有专职凿窟的石匠、做彩塑的塑匠和绘制壁画的画师等。在莫高窟的营建史上,曹氏家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绘有《曹议金统军出行图》和《回鹘夫人出行图》 第100窟、55窟、61窟、98窟、108窟、454窟等窟被公认为是曹氏统治时期的代表作。
西夏王朝称霸西北地区后,华夏境内形成了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莫高窟和榆林窟至今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的。
1227年,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凿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明朝平定河西后,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肃州城(今酒泉),设置了关西七卫。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
1524年,明王朝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200年敦煌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到敦煌垦荒定居,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

(图片为闫学诗临摹莫高窟隋代第305窟西壁龛外南侧一佛四菩萨说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