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承橡吧 关注:11贴子:408
  • 0回复贴,共1

【20250108】论自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如黄钟大吕,穿越千年的历史烟尘,振聋发聩地警示着世人追寻自我的重要性。在哲学的浩瀚星空中,“自性论” 宛如一颗隐秘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探索内心世界与个体本质的漫漫长路。从东方古老智慧的土壤中萌蘖而出,佛教的 “自性清净” 理念深入人心。它主张人人皆具佛性,此佛性即自性,本自清净、圆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犹如明珠蒙尘,尘世的烦恼、贪嗔痴念如那层层厚尘,遮蔽了自性的光芒。然而,通过修行,如持戒、禅定、智慧的开启,便能拭去尘埃,让自性之光朗照。古往今来,多少高僧大德于青灯古佛旁,在木鱼声声、经幡猎猎中,内观自省,剥落妄念,回归到那澄澈的自性本体,进而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他们用一生的践行昭示着对自性的坚守,不为外界功名利禄所动,只为证得本心,抵达解脱的彼岸。而在西方哲学脉络里,从苏格拉底对 “认识你自己” 的执着叩问,到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的笃定宣言,无一不是对自性的深度探寻。苏格拉底在雅典的街头,与众人论辩,打破砂锅问到底,引导人们反思自我的认知、道德与灵魂,他将审视的目光从外界纷繁事务拉回个体内在精神世界,让自性的轮廓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渐清晰;笛卡尔在怀疑一切的思想风暴中,抓住 “我在思考” 这一救命稻草,笃定自我意识作为存在基石的不可撼动性,由此为西方近代哲学主体性建构铺就第一块砖石,开启了理性主体追逐自性、主宰认知宇宙万物的征程。然而,在当下这个信息洪流奔涌、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自性仿若迷失在霓虹闪烁与数据漩涡之中。社交媒体上精心包装的 “完美人设” 成为众人追捧模仿的模板,年轻人在美颜滤镜、点赞之交构筑的虚拟幻境里,邯郸学步般追逐着他人定义的 “精彩”,却忘了自身独特的质地与潜能。为迎合流行审美,不惜整容塑形;为追求名牌加身的虚荣,背负巨债;在流量变现的诱惑下,肆意贩卖隐私、扭曲三观,以博眼球…… 灵魂被物欲的枷锁禁锢,自性的呼声被喧嚣的时代杂音淹没。回归自性之路,荆棘载途却又意义非凡。于个体而言,重拾自性是一场重塑自我、治愈心灵创伤的修行。当我们拨开外界舆论的迷雾,静下心来,在独处静思、阅读经典、投身自然等活动中,倾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良知的低语,方能挖掘出天赋所在,找到真正热爱并愿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如梵高,在世人不解的目光中,坚守内心对色彩与生命本真的独特表达,即便穷困潦倒,依然向着内心的艺术圣殿踽踽独行,其画作如今成为人类精神宝库的瑰宝,那奔放热烈的笔触正是他自性绽放的光芒;又如杨绛先生,在乱世纷扰、人生起伏间,始终安守学者的本分与文人的风骨,以书籍为舟楫,于知识海洋畅游,书写着对人性、对生活温情而深刻的洞察,用百年人生演绎出自性的优雅从容。从社会宏观视角审视,一个倡导回归自性的时代,将是创造力喷涌、多元共生的盛世。当每个人都能尊重并展现自性,社会便如百花园,姹紫嫣红、各擅胜场。科学家不再受缚于权威理论,敢于依据内心的创新直觉挑战未知,推动科技边界不断拓展;艺术家摆脱商业媚俗的藩篱,以自性为源泉,创作出触动灵魂、引发时代共鸣的佳作;普通劳动者亦能立足本职,发挥个性优势,在平凡岗位雕琢非凡技艺,为社会大厦添砖加瓦。“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时代的狂风骤雨中,让我们以无畏的勇气、笃定的信念,回归自性的港湾,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那属于自我实现与人类进步的光明彼岸,如此,方能不负此生,为世界添一抹独一无二的亮色。


IP属地:重庆1楼2025-01-08 10: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