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说自画之十五《安岳石窟茗山寺四号》
今天,我们来看我的这幅《安岳石窟茗山寺四号》。这是个双佛窟,准确来说,是一佛一道共处一窟。左边这尊是明代开凿的毗卢遮那佛,她庄严神圣,头戴雕刻精美的宝冠,衣饰线条流畅,双眸微启,嘴角轻扬,尽显慈悲与智慧。而右边这尊是清代开凿的道教东岳大帝造像,他清秀庄重,头戴官帽,身着长袍,神态肃穆,彰显其在道教文化中掌管幽冥地府、赏善罚恶的地位。这种僧道合龛的模式,恰恰反映了宋明时期儒释道合流的文化现象。在思想界,这种融合反映在了当时新儒家的出现上。起初北宋五子中的程颢程颐两兄弟,各自开创了“心学、理学”两流派,哥哥程颢的学说被陆九渊王阳明继承并发扬为“陆王心学”,弟弟程颐则由朱熹继承发展为“程朱理学”。开始了一段中国思想史上的“心、性之争”。后来程朱理学大行其道,而陆王心学埋没无闻,反而东渡日本,为明治维新准备了思想基础。 好,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儒释道合流在佛造像艺术中的反应,我们看到佛家道家的思想在巴蜀石窟田园生活中非常和谐的共生共存了。田间地头,常看到佛道合龛的简陋小庙,庇佑着春种秋收的辛苦农人。其实在老百姓的世俗生活中,僧道共处,同做法事的情况也很常见。我们在一些古典文学名著里,经常读到类似桥段。 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的最高本尊,也称大日如来,代表着宇宙的真理与智慧,而东岳大帝则是道教中重要的神祇,象征着公正与秩序。我通过描绘并置在同一画面中的这两尊不同宗教、不同时代的造像,期望能引发观者对宗教文化、历史变迁以及艺术传承等多方面的思考。这种并置手法,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独特现象,也体现了我对文化多元性、包容性的思考与尊重。 从油画技法上,我运用了沉稳而古朴的色调,以土黄、灰褐、蓝绿等颜色为主,营造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与石刻造像的历史感相得益彰。这些色彩不仅准确地还原了石刻在自然环境中剥蚀的沧桑质感,还通过光影的微妙变化,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同时,为了传达“神即自然”这一哲学理念,我对佛像背景的处理也倾注了较大的精力。石窟周围的岩石、植被等被精确而又和谐地描绘出来,既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浓郁的自然气息和历史氛围,又时刻提醒着观者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这些背景元素与石刻造像相互呼应,仿佛在诉说着万物的流转轮回与时间、文明的沉淀,使观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古代艺术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及人类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延续。 总的来说,我的安岳石窟系列油画在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上有它无可替代的位置。在艺术价值方面,它展示了油画艺术在表现传统文化题材时的无限可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将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的石刻艺术相结合,我摸索、提炼着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既保留了油画的艺术魅力,又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跨文化的艺术探索,既丰富了油画的表现,也为中国当代艺术谋划着另外一种可能。在文化意义上,此系列作品是对石窟艺术的一次致敬和传承。它以油画的形式将安岳石窟系列造像呈现给更多的观众,让那些可能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领略到古代艺术的魅力,从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此外,作品中蕴含的宗教文化中的哲学思考,也为研究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下期进入龙门石窟系列。


今天,我们来看我的这幅《安岳石窟茗山寺四号》。这是个双佛窟,准确来说,是一佛一道共处一窟。左边这尊是明代开凿的毗卢遮那佛,她庄严神圣,头戴雕刻精美的宝冠,衣饰线条流畅,双眸微启,嘴角轻扬,尽显慈悲与智慧。而右边这尊是清代开凿的道教东岳大帝造像,他清秀庄重,头戴官帽,身着长袍,神态肃穆,彰显其在道教文化中掌管幽冥地府、赏善罚恶的地位。这种僧道合龛的模式,恰恰反映了宋明时期儒释道合流的文化现象。在思想界,这种融合反映在了当时新儒家的出现上。起初北宋五子中的程颢程颐两兄弟,各自开创了“心学、理学”两流派,哥哥程颢的学说被陆九渊王阳明继承并发扬为“陆王心学”,弟弟程颐则由朱熹继承发展为“程朱理学”。开始了一段中国思想史上的“心、性之争”。后来程朱理学大行其道,而陆王心学埋没无闻,反而东渡日本,为明治维新准备了思想基础。 好,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儒释道合流在佛造像艺术中的反应,我们看到佛家道家的思想在巴蜀石窟田园生活中非常和谐的共生共存了。田间地头,常看到佛道合龛的简陋小庙,庇佑着春种秋收的辛苦农人。其实在老百姓的世俗生活中,僧道共处,同做法事的情况也很常见。我们在一些古典文学名著里,经常读到类似桥段。 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的最高本尊,也称大日如来,代表着宇宙的真理与智慧,而东岳大帝则是道教中重要的神祇,象征着公正与秩序。我通过描绘并置在同一画面中的这两尊不同宗教、不同时代的造像,期望能引发观者对宗教文化、历史变迁以及艺术传承等多方面的思考。这种并置手法,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独特现象,也体现了我对文化多元性、包容性的思考与尊重。 从油画技法上,我运用了沉稳而古朴的色调,以土黄、灰褐、蓝绿等颜色为主,营造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与石刻造像的历史感相得益彰。这些色彩不仅准确地还原了石刻在自然环境中剥蚀的沧桑质感,还通过光影的微妙变化,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同时,为了传达“神即自然”这一哲学理念,我对佛像背景的处理也倾注了较大的精力。石窟周围的岩石、植被等被精确而又和谐地描绘出来,既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浓郁的自然气息和历史氛围,又时刻提醒着观者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这些背景元素与石刻造像相互呼应,仿佛在诉说着万物的流转轮回与时间、文明的沉淀,使观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古代艺术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及人类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延续。 总的来说,我的安岳石窟系列油画在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上有它无可替代的位置。在艺术价值方面,它展示了油画艺术在表现传统文化题材时的无限可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将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的石刻艺术相结合,我摸索、提炼着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既保留了油画的艺术魅力,又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跨文化的艺术探索,既丰富了油画的表现,也为中国当代艺术谋划着另外一种可能。在文化意义上,此系列作品是对石窟艺术的一次致敬和传承。它以油画的形式将安岳石窟系列造像呈现给更多的观众,让那些可能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领略到古代艺术的魅力,从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此外,作品中蕴含的宗教文化中的哲学思考,也为研究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下期进入龙门石窟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