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与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考点1:海陆分布
(1)概念: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的部分,形成海洋;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成为陆地。
(2)海陆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地球表面海洋占71%,陆地占29%。
(3)分布:海陆分布不均。
①从南北半球观察,北冰洋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②从东西半球观察,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③从水陆半球观察,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约为48%。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约占90%。陆地分布最集中的陆半球,海洋面积仍然大于陆地面积。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半球,地球上任何一个半球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考点2:七大洲
(1)概念:①大洲和大洋: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称为大陆,大陆和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②半岛:深入海洋的陆地,三面临水,一面同大陆相连。
③岛屿:散布在海洋中的小块陆地。
(1)七大洲名称: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由大到小)
(2)①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小部。
②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大洋洲、非洲南部、南极洲和南美洲大部。
③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大部。
④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小部。
⑤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这里终年冰雪覆盖,是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洲。
⑥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
⑦全部位于南美洲的大洲是:南极洲。
⑧赤道穿过的大洲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
⑨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3)大洲分界线:
①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乌乌里大黑土)
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③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④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⑤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⑥欧洲和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考点3:四大洋
(1)概念:①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狭窄水道。
②海湾:海或洋伸进陆地的部分。
③海: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或者岛屿与大洋隔开。
④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
(2)四大洋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3)四大洋面积排序:太大印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海洋特征:
①太平洋:面积最大,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②大西洋:第二大洋,轮廓呈“S”形。
③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
④北冰洋面积最小,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内,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
考点4:海洋对人类的意义
(1)蓝色家园:从太空中看地球像一个蓝色的水球。
(2)资源的宝库:海洋中多种多样的水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
(3)盐类的故乡:海洋中含盐量非常高。其中90%左右是氰化钠,也是食盐。
第二节世界的地形
考点1:陆地地形
(1)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
(2)世界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
地形类型 地形区名称 大致位置
山脉(多呈条带状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 亚洲中南部
阿尔卑斯山脉 欧洲南部
落基山脉 北美洲西部
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的山脉) 南美洲西部
科迪勒拉山系(世界的最长的山系) 美洲西部
高原 青藏高原(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世界屋脊”) 亚洲中南部
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南美洲中部
平原(河流中下游,由河流冲积形成) 亚马孙平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
东欧平原 欧洲东部
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 亚州西北部
盆地 刚果盆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 非洲西部的赤道附近
考点2:世界七大洲的地形分布特点
(1)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在南北两侧,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是七大洲中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2)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分布在大陆边缘,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3)北美洲:地形分为3部分。西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
(4)大洋洲:东部山脉,中部平原、西部高原。
(5)南美洲:西部是高大的山脉,东部平原、高原交错分布。
(6)南极洲:以高原为主,地表覆盖厚厚的冰雪,平均海拔最高。
(7)非洲:地形单一,以高原为主,高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考点3:海底地形
(1)大陆架: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油气资源丰富。
(2)大陆坡:大陆架边缘的巨大陡坡,海水深度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
(3)海沟: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常出现在大陆坡与洋盆的交界处,水深大于500米。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
(4)洋盆:宽广而相对平坦的大洋底部,海水深度3000—6000米。
(5)洋中脊:大洋中部的海底山脉,顶部水深一般在2000—3000米,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第三节海陆的变迁
考点1:沧海桑田
(1)沧海桑田:原意指海陆变迁。
(2)海陆变迁的原因:自然原因为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填海造陆和围海造陆)
原因 例子
地壳运动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海平面上升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森林、河道遗迹
人类活动 荷兰围海造陆
考点2:大陆漂移说
(1)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大陆漂移说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2亿年来,大西洋的面积越带越大。
(4)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①南美洲东岸的轮廓和非洲西岸的轮廓形状基本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的一致性。
③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考点3:板块构造学说
(1)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
(3)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运动方式 运动方向 运动形式 可能形成的地形 举例
相对运动 碰撞挤压 山脉、岛弧 喜马拉雅山脉
相离运动 张裂拉伸 裂谷、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
(4)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地中海“缩小”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不断碰撞挤压
红海扩张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
日本多地震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者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科迪勒拉山系 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碰撞挤压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考点1:天气及其影响
(1)概念: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描述天气。
(2)天气的影响:①天气影响农业,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旱涝灾害频繁。
②天气影响交通。大雾天气影响交通出行,冻雨天气地面湿滑影响出行。
③天气影响生活。天冷添衣(穿衣指数),晴天晒被子。
考点2:天气预报
(1)概念:预告一日或多日内阴晴、气温、降水和风等情况。
(2)天气预报播报:通常用专用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在电视播报城市天气预报时,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
(3)获取途径:互联网,电话12121,收音机等。
(4)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雨。
考点3:常用的天气符号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考点1:气温及其测量
(1)概念:气温指空气的温度。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3)气温的测量工具:百叶箱。单位为毫米(mm)。
考点2: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考点3:等温线及其特点
(1)概念: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依次连接成线。通常用等温线表示气温的分布水平。
(2)等温线的特点:①等温线越密集,温差越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越小。
②等温线闭合,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之就是高温中心。
(口诀: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③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
考点3:气温分布规律
(1)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3)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
(4)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平行,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大部分是海洋。
(5)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考点1:降水及其测量
(1)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
(2)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和降雪。
(3)测量降水的基本仪器:雨量器。降水的单位是毫米。
考点2:降水的变化
(1)降水量描述:某地一日降水量之和就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某地一月降水量之和就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某地一年降水量之和就是该地的年降水量。
(2)降水的季节变化:冬雨型,夏雨型,年雨型,少雨型。
考点3:降水的分布
(1)赤道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4)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
(5)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卡塔马沙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考点1:气候及其概念
(1)气候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2)气候的概念: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考点2:气候特征的描述
气候特征=时间+气温+降水
时间 ①季节变化大:“夏季”或“冬季 ②季节变化小:“全年”或“终年”
月均温 >20℃ 0~20℃ <0℃ <-15℃
气候特征形容词 高温/炎热 温暖、温和、低温 寒冷 严寒
月降水量 >100mm 50~100mm <50mm
形容词 多雨 湿润 干燥/少雨
考点2:世界的气候类型(11种)
地区 气候类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寒带 寒带气候
考点3:世界的气候及其分布
气候类型 气候直方图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特点 自然景观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 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附近大陆中西部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美洲西海岸 全年炎热干燥 热带荒漠
热带草原气候 雨林南北两侧,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 非洲、澳大利亚、巴西高原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稀疏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 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10°N~25°N附近的亚欧大陆东南部 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湿润气候 亚热带的大陆东部 亚洲东部、北美洲东部、南美洲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东部 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地区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内部、北美洲中部和北部 冬冷夏热,降水少,集中于夏季 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欧洲西部、北美洲西部和南美洲西部 全年温和湿润 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带气候 极圈以内 北冰洋沿岸和南极洲 全年严寒少雨 苔原和地衣
高原山地气候 中低纬度的高原、山地 青藏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 冬冷夏凉,降水较少(终年寒冷干燥) 自然景观从山脚到山顶垂直差异显著
考点4:气候类型的判读
(1)以“月”定“球”(以热定球)
6.7.8月气温最高——北半球
12.1.2月气温最高——南半球
(2)以“温”定“带”(最低温)
>20℃ 热带 0℃-20℃ 亚热带(温带海洋) <0℃ 温带 <-15℃ 寒带
(3)以“水”定“型”
① 年雨型(热雨和温海) ②夏雨型(三季风和草原)
③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⑤ 少雨型(热带沙漠、寒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考点5:北半球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示意图
考点6: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因素 对气温的影响 对降水的影响
纬度因素 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陆因素 1.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2.受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状况不一样的影响,南半球的等温线更为平直。 1.南北回归线两侧,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2.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地形因素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少雨
考点7: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有利:植树造林、兴修水库会改善局地气候。
不利:过度砍伐树木、温室气体排放会导致气候恶化。
第五章居民与文化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考点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人口数量: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已达80亿。
(2)18世纪以前:增长比较缓慢。工业革命以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以后人口迅速增长。
(3)人口增长的原因: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技术进步、人均寿命延长、新增婴儿数量增多。
考点2:人口自然增长率
(1)人口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而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年出生人口数/年平均人数;死亡率=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①自然增长率>0,即出生率>死亡率,代表人口增加,且数值越大表示增长越快
②自然增长率=0,即出生率=死亡率,代表人口不变(零增长)
③自然增长率<0,即出生率<死亡率,代表人口减少(负增长)
(3)人口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0.6%);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2.54%);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亚洲(46.41亿);人口数量最少的大洲是大洋洲(0.42亿)。
(4)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5)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除了受人口自然增长影响,还受人口迁移因素的影响。
考点3: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和居住条件差等。
对策:控制生育政策
(2)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对策:鼓励生育政策,接纳海外移民。
★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
考点4: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该地区人口总数(人)/该地区面积(km2)。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
(2)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分布特点 不同地区人口的分布 原因 环境特点
稠密区 “四密” 亚洲的东部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 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及北美东部 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北美东部
稀疏区 “四疏” 沙漠地区 极端干旱 自然环境恶劣
雨林地区 过于湿热
高纬度地区 终年严寒
高原、山地 地势高峻,空气稀薄
考点5: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
人种 肤色特征 眼色特征 面部特征 头发特征
黄色人种 淡黄色 棕 色 扁平 黑直
白色人种 白色 色浅,浅蓝色 鼻子高、嘴唇薄 波浪状
黑色人种 黝黑 黑棕色 嘴唇厚、鼻翼宽 卷曲
★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是黄种人。
考点6:三大人种的分布
人种 地区分布
黄种人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
白种人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
黑种人 非洲中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同一人种分布特点:大范围集中,小范围零星分布
第二节城镇与乡村
考点1:聚落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其中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等。
(2)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区别:生产活动的不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乡村一般从事农业生产。
(3)聚落分布的条件:①地形平坦 ②水源充足 ③交通便利 ④土壤肥沃 ⑤气候适宜 ⑥自然资源丰富
考点2:乡村和城镇景观差异
房屋 交通 设施 原始风貌
乡村 密度小且低矮 线路狭窄,稀少 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少 保留了更多的自然风貌
城镇 密度大且高楼众多 道路纵横交错,有的呈现网络化立体化 餐馆、商店等商业服务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齐全 原有的自然环境大都已被改造
考点3:聚落分布
(1)聚落密集区: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业比较发达。
(2)聚落稀疏区:高原、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形态:团块状——位于平原地区
条带状——位于河流、山麓、谷地等地区。
第三节多样的文化
考点1:世界的语言
(1)世界的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也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
(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
考点2:世界三大宗教
(1)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2)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
(3)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被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4)非洲北部和东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是阿拉伯地区,居民属于白色人种,讲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
考点3:不同的文化
所在区域 典型民居 当地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北极地区 冰屋 纬度高,气候严寒 冰块构筑,低矮无窗,就地取材,利于防风保暖
黄土高原 窑洞 冬冷夏热,降水少,土壤具有直立性 门窗小,土层厚,直立性强,利于保温隔热,冬暖夏凉
东南亚 杆栏式建筑(竹楼) 气候湿热 墙体薄,底部架空,利于通风散热
西亚 土楼 全年炎热干燥 多平顶屋的多层土楼,窗小墙厚,保暖隔热,防风沙。
青藏地区 平顶碉房 冬寒夏凉 就地取材,保暖
第六章发展与合作
考点1: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差异
(1)由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
① 主要国家: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美国、加拿大。亚洲:日本、韩国
②分布:大多数发达国家位于北半球的北部,因此把发达国家称为“北”。
(3)发展中国家
①主要国家:亚洲大多数国家:中国、印度、…
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
非洲:埃塞俄比亚、乍得、…
②分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位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因此把发展中国家称为“南”。
考点2:合作发展
(1)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2)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考点3: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1)全球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各国资金、技术,市场条件也不一样,每个国家在发展经济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也存在一些不足。
(2)快速、高效、多样的交通运输,方便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为全球各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考点1:海陆分布
(1)概念: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的部分,形成海洋;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成为陆地。
(2)海陆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地球表面海洋占71%,陆地占29%。
(3)分布:海陆分布不均。
①从南北半球观察,北冰洋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②从东西半球观察,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③从水陆半球观察,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约为48%。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约占90%。陆地分布最集中的陆半球,海洋面积仍然大于陆地面积。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半球,地球上任何一个半球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考点2:七大洲
(1)概念:①大洲和大洋: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称为大陆,大陆和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②半岛:深入海洋的陆地,三面临水,一面同大陆相连。
③岛屿:散布在海洋中的小块陆地。
(1)七大洲名称: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由大到小)
(2)①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小部。
②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大洋洲、非洲南部、南极洲和南美洲大部。
③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大部。
④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小部。
⑤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这里终年冰雪覆盖,是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洲。
⑥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
⑦全部位于南美洲的大洲是:南极洲。
⑧赤道穿过的大洲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
⑨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3)大洲分界线:
①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乌乌里大黑土)
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③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④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⑤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⑥欧洲和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考点3:四大洋
(1)概念:①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狭窄水道。
②海湾:海或洋伸进陆地的部分。
③海: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或者岛屿与大洋隔开。
④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
(2)四大洋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3)四大洋面积排序:太大印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海洋特征:
①太平洋:面积最大,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②大西洋:第二大洋,轮廓呈“S”形。
③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
④北冰洋面积最小,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内,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
考点4:海洋对人类的意义
(1)蓝色家园:从太空中看地球像一个蓝色的水球。
(2)资源的宝库:海洋中多种多样的水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
(3)盐类的故乡:海洋中含盐量非常高。其中90%左右是氰化钠,也是食盐。
第二节世界的地形
考点1:陆地地形
(1)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
(2)世界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
地形类型 地形区名称 大致位置
山脉(多呈条带状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 亚洲中南部
阿尔卑斯山脉 欧洲南部
落基山脉 北美洲西部
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的山脉) 南美洲西部
科迪勒拉山系(世界的最长的山系) 美洲西部
高原 青藏高原(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世界屋脊”) 亚洲中南部
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南美洲中部
平原(河流中下游,由河流冲积形成) 亚马孙平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
东欧平原 欧洲东部
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 亚州西北部
盆地 刚果盆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 非洲西部的赤道附近
考点2:世界七大洲的地形分布特点
(1)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在南北两侧,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是七大洲中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2)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分布在大陆边缘,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3)北美洲:地形分为3部分。西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
(4)大洋洲:东部山脉,中部平原、西部高原。
(5)南美洲:西部是高大的山脉,东部平原、高原交错分布。
(6)南极洲:以高原为主,地表覆盖厚厚的冰雪,平均海拔最高。
(7)非洲:地形单一,以高原为主,高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考点3:海底地形
(1)大陆架: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油气资源丰富。
(2)大陆坡:大陆架边缘的巨大陡坡,海水深度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
(3)海沟: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常出现在大陆坡与洋盆的交界处,水深大于500米。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
(4)洋盆:宽广而相对平坦的大洋底部,海水深度3000—6000米。
(5)洋中脊:大洋中部的海底山脉,顶部水深一般在2000—3000米,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第三节海陆的变迁
考点1:沧海桑田
(1)沧海桑田:原意指海陆变迁。
(2)海陆变迁的原因:自然原因为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填海造陆和围海造陆)
原因 例子
地壳运动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海平面上升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森林、河道遗迹
人类活动 荷兰围海造陆
考点2:大陆漂移说
(1)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大陆漂移说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2亿年来,大西洋的面积越带越大。
(4)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①南美洲东岸的轮廓和非洲西岸的轮廓形状基本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的一致性。
③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考点3:板块构造学说
(1)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
(3)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运动方式 运动方向 运动形式 可能形成的地形 举例
相对运动 碰撞挤压 山脉、岛弧 喜马拉雅山脉
相离运动 张裂拉伸 裂谷、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
(4)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地中海“缩小”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不断碰撞挤压
红海扩张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
日本多地震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者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科迪勒拉山系 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碰撞挤压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考点1:天气及其影响
(1)概念: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描述天气。
(2)天气的影响:①天气影响农业,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旱涝灾害频繁。
②天气影响交通。大雾天气影响交通出行,冻雨天气地面湿滑影响出行。
③天气影响生活。天冷添衣(穿衣指数),晴天晒被子。
考点2:天气预报
(1)概念:预告一日或多日内阴晴、气温、降水和风等情况。
(2)天气预报播报:通常用专用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在电视播报城市天气预报时,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
(3)获取途径:互联网,电话12121,收音机等。
(4)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雨。
考点3:常用的天气符号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考点1:气温及其测量
(1)概念:气温指空气的温度。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3)气温的测量工具:百叶箱。单位为毫米(mm)。
考点2: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考点3:等温线及其特点
(1)概念: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依次连接成线。通常用等温线表示气温的分布水平。
(2)等温线的特点:①等温线越密集,温差越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越小。
②等温线闭合,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之就是高温中心。
(口诀: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③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
考点3:气温分布规律
(1)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3)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
(4)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平行,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大部分是海洋。
(5)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考点1:降水及其测量
(1)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
(2)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和降雪。
(3)测量降水的基本仪器:雨量器。降水的单位是毫米。
考点2:降水的变化
(1)降水量描述:某地一日降水量之和就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某地一月降水量之和就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某地一年降水量之和就是该地的年降水量。
(2)降水的季节变化:冬雨型,夏雨型,年雨型,少雨型。
考点3:降水的分布
(1)赤道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4)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
(5)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卡塔马沙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考点1:气候及其概念
(1)气候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2)气候的概念: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考点2:气候特征的描述
气候特征=时间+气温+降水
时间 ①季节变化大:“夏季”或“冬季 ②季节变化小:“全年”或“终年”
月均温 >20℃ 0~20℃ <0℃ <-15℃
气候特征形容词 高温/炎热 温暖、温和、低温 寒冷 严寒
月降水量 >100mm 50~100mm <50mm
形容词 多雨 湿润 干燥/少雨
考点2:世界的气候类型(11种)
地区 气候类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寒带 寒带气候
考点3:世界的气候及其分布
气候类型 气候直方图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特点 自然景观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 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附近大陆中西部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美洲西海岸 全年炎热干燥 热带荒漠
热带草原气候 雨林南北两侧,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 非洲、澳大利亚、巴西高原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稀疏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 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10°N~25°N附近的亚欧大陆东南部 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湿润气候 亚热带的大陆东部 亚洲东部、北美洲东部、南美洲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东部 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地区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内部、北美洲中部和北部 冬冷夏热,降水少,集中于夏季 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欧洲西部、北美洲西部和南美洲西部 全年温和湿润 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带气候 极圈以内 北冰洋沿岸和南极洲 全年严寒少雨 苔原和地衣
高原山地气候 中低纬度的高原、山地 青藏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 冬冷夏凉,降水较少(终年寒冷干燥) 自然景观从山脚到山顶垂直差异显著
考点4:气候类型的判读
(1)以“月”定“球”(以热定球)
6.7.8月气温最高——北半球
12.1.2月气温最高——南半球
(2)以“温”定“带”(最低温)
>20℃ 热带 0℃-20℃ 亚热带(温带海洋) <0℃ 温带 <-15℃ 寒带
(3)以“水”定“型”
① 年雨型(热雨和温海) ②夏雨型(三季风和草原)
③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⑤ 少雨型(热带沙漠、寒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考点5:北半球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示意图
考点6: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因素 对气温的影响 对降水的影响
纬度因素 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陆因素 1.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2.受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状况不一样的影响,南半球的等温线更为平直。 1.南北回归线两侧,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2.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地形因素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少雨
考点7: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有利:植树造林、兴修水库会改善局地气候。
不利:过度砍伐树木、温室气体排放会导致气候恶化。
第五章居民与文化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考点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人口数量: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已达80亿。
(2)18世纪以前:增长比较缓慢。工业革命以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以后人口迅速增长。
(3)人口增长的原因: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技术进步、人均寿命延长、新增婴儿数量增多。
考点2:人口自然增长率
(1)人口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而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年出生人口数/年平均人数;死亡率=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①自然增长率>0,即出生率>死亡率,代表人口增加,且数值越大表示增长越快
②自然增长率=0,即出生率=死亡率,代表人口不变(零增长)
③自然增长率<0,即出生率<死亡率,代表人口减少(负增长)
(3)人口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0.6%);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2.54%);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亚洲(46.41亿);人口数量最少的大洲是大洋洲(0.42亿)。
(4)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5)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除了受人口自然增长影响,还受人口迁移因素的影响。
考点3: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和居住条件差等。
对策:控制生育政策
(2)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对策:鼓励生育政策,接纳海外移民。
★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
考点4: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该地区人口总数(人)/该地区面积(km2)。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
(2)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分布特点 不同地区人口的分布 原因 环境特点
稠密区 “四密” 亚洲的东部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 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及北美东部 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北美东部
稀疏区 “四疏” 沙漠地区 极端干旱 自然环境恶劣
雨林地区 过于湿热
高纬度地区 终年严寒
高原、山地 地势高峻,空气稀薄
考点5: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
人种 肤色特征 眼色特征 面部特征 头发特征
黄色人种 淡黄色 棕 色 扁平 黑直
白色人种 白色 色浅,浅蓝色 鼻子高、嘴唇薄 波浪状
黑色人种 黝黑 黑棕色 嘴唇厚、鼻翼宽 卷曲
★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是黄种人。
考点6:三大人种的分布
人种 地区分布
黄种人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
白种人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
黑种人 非洲中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同一人种分布特点:大范围集中,小范围零星分布
第二节城镇与乡村
考点1:聚落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其中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等。
(2)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区别:生产活动的不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乡村一般从事农业生产。
(3)聚落分布的条件:①地形平坦 ②水源充足 ③交通便利 ④土壤肥沃 ⑤气候适宜 ⑥自然资源丰富
考点2:乡村和城镇景观差异
房屋 交通 设施 原始风貌
乡村 密度小且低矮 线路狭窄,稀少 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少 保留了更多的自然风貌
城镇 密度大且高楼众多 道路纵横交错,有的呈现网络化立体化 餐馆、商店等商业服务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齐全 原有的自然环境大都已被改造
考点3:聚落分布
(1)聚落密集区: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业比较发达。
(2)聚落稀疏区:高原、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形态:团块状——位于平原地区
条带状——位于河流、山麓、谷地等地区。
第三节多样的文化
考点1:世界的语言
(1)世界的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也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
(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
考点2:世界三大宗教
(1)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2)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
(3)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被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4)非洲北部和东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是阿拉伯地区,居民属于白色人种,讲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
考点3:不同的文化
所在区域 典型民居 当地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北极地区 冰屋 纬度高,气候严寒 冰块构筑,低矮无窗,就地取材,利于防风保暖
黄土高原 窑洞 冬冷夏热,降水少,土壤具有直立性 门窗小,土层厚,直立性强,利于保温隔热,冬暖夏凉
东南亚 杆栏式建筑(竹楼) 气候湿热 墙体薄,底部架空,利于通风散热
西亚 土楼 全年炎热干燥 多平顶屋的多层土楼,窗小墙厚,保暖隔热,防风沙。
青藏地区 平顶碉房 冬寒夏凉 就地取材,保暖
第六章发展与合作
考点1: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差异
(1)由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
① 主要国家: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美国、加拿大。亚洲:日本、韩国
②分布:大多数发达国家位于北半球的北部,因此把发达国家称为“北”。
(3)发展中国家
①主要国家:亚洲大多数国家:中国、印度、…
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
非洲:埃塞俄比亚、乍得、…
②分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位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因此把发展中国家称为“南”。
考点2:合作发展
(1)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2)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考点3: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1)全球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各国资金、技术,市场条件也不一样,每个国家在发展经济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也存在一些不足。
(2)快速、高效、多样的交通运输,方便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为全球各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