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
① 居士:在家的修行人。
② 彼辭我退,我不辭彼:對方告辭,我也就告退,我則不會(累了而先)告辭。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如彼威儀禮節,我威儀禮節亦然」。
③ 沒:消失。
④ 受起、住、滅,想起、住、滅,觀起、住、滅:感受(受蘊)的生起、持續、滅去,取相(想蘊)的生起、持續、滅去,觀察這行為(屬於行蘊)的生起、持續、滅去。按:六根接觸到外境時,如果沒有動念而取相(認知),則只有生起感受,感受持續之後就滅去。如果取相(認知)了,則會有取相(認知)的生起、持續、滅去。此時如果還有造作,例如觀察,這則造作也有生起、持續、滅去的過程。例如美女走過眼前時,如果沒有動念取相,則只看到光影的生起、持續、滅去;如果動念取相,就會認知到是美女,這個認知持續之後就滅去;這時如果警覺到動念而觀察心中的運作,這觀察本身在生起後也會持續然後滅去。相當的南傳經文則是提到「八勝處」及「八解脫」。
⑤ 四念處: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念處、(2)受念處、(3)心念處、(4)法念處。
⑥ 四意斷: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其中「斷」指決斷,引申為勤奮的意思。另譯為「四正勤」。
⑦ 四禪: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等四個禪定層次。
⑧ 五根: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的五個根本:(1)信根、(2)精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⑨ 五力:由五根實修而發揮出的具體力量,即:(1)信力、(2)精進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⑩ 七覺意:覺悟的七個要素:(1)念覺分、(2)擇法覺分、(3)精進覺分、(4)喜覺分、(5)輕安覺分、(6)定覺分、(7)捨覺分。又譯為「七覺支」、「七覺分」。
⑪ 賢聖八道:即「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聖者的道路。又譯為「八正道」。
⑫ 諍訟:爭執;爭辯是非。
⑬ 同一師受,同一水乳:同一個老師所教授,如同水乳交融沒有分別。
⑭ 共相熾然,共相娛樂:一起精進,互相鼓勵。
⑮ 貫經:佛陀所說法中簡單散文形式的經文。又譯為「契經」、「正經」,音譯為「修多羅」。按:這段的貫經、祇夜經……大教經即十二部經,是將佛陀說法依據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的佛經。「契經」可廣義地指全部的佛經,在這裡則是狹義地指十二部經之一。
⑯ 祇夜經:為音譯,義譯為「歌詠」,本意是「可以唱出來的」,但在文學形式裏是指以韻文形式的偈頌來重述前面散文形式的經文。例如經中的攝頌(結集經典時將佛經中的關鍵名詞以偈頌代表,以避免遺漏、並方便記憶,常見將每十經的關鍵名詞整理為一攝頌),以及在《雜阿含經》以八眾為說法對象的經文(八眾誦)中,常見佛陀在問答後所說的偈頌。又譯為「祇夜」。
⑰ 受記經:原指佛陀說法中進一步詳細解說教理或以問答方式解說教理的部分,後轉指佛陀確知地預言弟子將證得的果位或往生去處。又譯為「受記」、「授記」、「記說」、「記別」、「授決」。
⑱ 偈經:這是一種只有韻文的文學形式,例如《法句經》、《長老偈》、《長老尼偈》等。又譯為「偈咃」、「偈」,音譯為「伽陀」。
⑲ 法句經:佛陀有感而發、不問自說的法。佛陀通常是應別人的請求而說法,未經他人請求而自己說出來的法即為自說經。按:一般所謂的《法句經》是大正藏第四冊的一部經典,屬於祇夜,這裡疑似《長阿含經》譯者將十二部經中的「說」譯為較文縐縐的「法句」一詞。又譯為「說」、「自說」、「此說」、「無問自說」、「廣演」,音譯為「優陀那」。
⑳ 相應經:過去佛的世界所發生的故事或過去轉輪王的故事;過去世所發生的故事,除了「本生」(佛陀在修菩薩行的過去世的故事)和「譬喻」(佛弟子在過去世的故事)以外的。又譯為「本起」、「本事」、「本末」、「如是語」,音譯為「伊帝目多伽」。
㉑ 本緣經:佛陀前世的故事,例如《生經》、《六度集經》等。又譯為「本生經」、「生經」、「生處」,音譯為「闍多伽」。
㉒ 天本經:經典中說明佛陀說法及制定戒律由來的部分。另譯為「因緣」,音譯為「尼陀那」。
㉓ 廣經:廣說種種甚深的法義,也指大乘經典。又譯為「廣解」、「方等」、「方廣」,音譯為「毘富羅」、「毘佛略」。
㉔ 未曾有經:佛陀所說希有而不可思議的事情,例如《中阿含經》卷八、卷九〈未曾有法品 4〉的經文。又譯為「未曾有」、「未曾有法」,音譯為「阿浮多達摩」。
㉕ 證喻經:佛弟子前世的故事,例如某些人在今世有傑出的表現,而在前世也有英雄式的善行,像這樣將過去、現在以因果業報串連起來的故事。又譯為「譬喻」、「撰錄」,音譯為「阿波陀那」。
㉖ 大教經:對佛陀所說經典的註釋說明,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52經。又譯為「廣普」、「論議」、「說義」,音譯為「優波提舍」。
㉗ 受持:接受不忘,依循實踐。
㉘ 愕然:驚訝。
㉙ 一何駛哉:怎麼這麼快。
㉚ 躃:仆倒、跌倒。「躄」的異體字。
㉛ 踊:跳躍。
㉜ 宛轉:翻來覆去。
㉝ 嘷咷:大聲哭叫。「嘷」是「嗥」的異體字。
㉞ 不能自勝:不能承受。
㉟ 猶如斬蛇,宛轉迴遑,莫知所湊:猶如要斬蛇時,惶恐地游走,不知該怎麼靠近。
㊱ 無常:遷流變化,沒有恆常不變的。
㊲ 偏袒右肩:將袈裟掛於左肩,而露出右肩,是古代印度用以表示恭敬長者的方式之一,因這樣子方便做雜務,代表當事人願意為長者服務。
㊳ 觸嬈:擾亂。
㊴ 無有是處:沒有這樣的情形。
㊵ 菴婆羅:摩竭國的村名,「芒果」的音譯。
㊶ 尸舍婆:印度黃檀,為豆科黃檀屬的落葉大喬木,原產於印度。又譯為「申恕」、「身恕」、「尸攝惒」。
㊷ 躬:親身;親自。
㊸ 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應該依據各佛經來推斷法義是否正確,依據律典、律法來對照探究事件的脈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好好地學習那些文句,它們應該能被進入經中,應該在律中能被對照」。
㊹ 謬:錯誤。
㊺ 捐捨:捨棄、拋棄。
㊻ 和合眾僧、多聞耆舊:相處融洽的僧團,有多聞的德高望重長老。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上座、有上首的僧團住在名叫像那樣的住處」。
㊼ 眾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許多持誦經藏、持誦律藏、遵守戒律的出家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眾多多聞、通曉阿含、持法、持律、持本母的上座比丘們住在名叫像那樣的住處」。
㊽ 波婆:城名,是十六大國之一末羅國的城市,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東北部恆河北岸,鄰近拘尸那竭城。又譯為「波梨耶」。
㊾ 末羅: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迦毘羅衛城的東邊,中印度北部。「末羅」為音譯,義譯是「力士」,本來是當地人的族名,後來也作國名,該族人發源自拘尸那竭城。又譯為「摩羅」。
㊿ 闍頭園:周那的芒果樹園。其中「闍頭」為「周那」的另譯。又譯為「闍頭菴婆園」。
⑴ 工師:工匠。
⑵ 栴檀樹耳:栴檀樹上長出的木耳(茸)。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豬喜歡的菇蕈類」。按:巴利文sūkaramaddavaṃ可逐字譯為「豬-喜歡的」或「豬-柔軟」,巴利藏此詞的意義自古即無定論。
⑶ 晚暮出家,於其座上以飲取器:年紀很大了才出家,在他的座位上趁著喝東西時偷拿器皿藏起來。相當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內容作「罪惡苾芻,遂竊銅椀藏著腋下」。
⑷ 第一義:第一的義理;究竟的真理。
⑸ 餘者不盡爾,勿捨清淨信:其餘的僧眾不都像這位(假修行人),不要因此而失去對三寶的清淨信心。
⑹ 一人持大眾,內濁而外清:一個內心污穢、外表乾淨的假修行人,對抗僧團的大眾。
⑺ 止息:停下來休息。
⑻ 向者:剛才;不久前。
⑼ 篤:病勢沉重。
[對應經典]
《佛般泥洹經》
《般泥洹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六
南傳《長部尼柯耶》第16經大般涅槃經。
參考佛所行讚
參考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神足相應〉第10經塔廟經。
參考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8〈地震品7〉第70經。
參考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8〈地震品7〉第69經。
參考《中阿含經》卷九〈未曾有法品4〉第36經地動經。
[讀經拾得]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本經講「世有八眾」的第一段,在相當的《中阿含經》及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長部尼柯耶》經文也有對應的經文,例如《中阿含經》卷九〈未曾有法品 4〉第36經地動經:「我往詣無量百千剎利眾,共坐談論,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聲,我音聲亦然;如彼威儀禮節,我威儀禮節亦然;若彼問義,我答彼義。復次,我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彼處沒,我既沒已,彼不知誰,為人,為非人?阿難!如是甚奇!甚特!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如是梵志眾、居士眾、沙門眾。」(CBETA, T01, no. 26, p. 478, a9-18)
也就是說佛陀有能力可以「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早課的課誦本及二時臨齋儀上寫道「千百億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或許也是基於這類記載。
在世俗的角度,也可說佛陀基於佛法的修證,能在各領域都出類拔萃,做什麼像什麼,達成四攝法當中的「同事」(與他人共事;又譯為「同利」),以接引他人,也類似《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68經所說:「同利最勝者,謂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淨戒者以淨戒而授於彼。」(CBETA, T02, no. 99, p. 185, a7-10)
四大教法:依經、依律,依法不依人
佛陀告訴我們,不管從哪邊聽來的佛法,不管號稱是誰的說法:佛說的也好,高僧大德帶領的僧團說的也好、有修行的許多出家人說的也好、有修行的一位出家人說的也好,都要客觀地「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
也就是要以經藏、律藏的內容交叉比對,以經解經來釐清佛法義理,以律所載來釐清事件脈絡,來判斷是否符合佛說。
其中的「依法、依律」在這裡指的是律藏及律法(相當的南傳經文為「應該在律中能被對照」),而不包括論藏。至於為什麼要依律來「究其本末」(探究事件的脈絡)?因為律藏中記載了佛陀制戒的各種緣起(本末),也就是特定事件的前後因果關係,對於通盤地瞭解佛教人事物的全局能有幫助,也可間接揭露斷章取義的敘述。
「四大教法」雖然名稱有「四大」,其實並不是要佛弟子依照哪四種偉大的教法,而是要我們不管號稱說法的人有多大的來頭,縱使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四種大善知識所說,都必須「依經、依律」,依法不依人地來判別這個說法是否真的符合佛說。
四種沙門
佛陀說沙門有四種:
行道殊勝(勝道沙門):能斷執著、已證聖果而必入涅槃的聖人們,已親身實踐聖道。
善說道義(示道沙門):洞悉真理而清淨說法的持戒修行人,雖然尚未解脫,但能為人展示正確的修行道路。
依道生活(命道沙門):會說法而依靠佛法活命的修行人。
為道作穢(污道沙門):內心污穢、言語虛假,只作表面工夫,靠佛法賺錢維生的假修行人。
眼前的修行人到底是哪一種,不是透過外表就能輕易看出來的,因此佛陀在偈中說:「勿觀外容貌,卒見便親敬」,不要看到像大師的人就拜,而要長期觀察其言行,對於其說法也要依四大教法判定是否為佛說,這樣才能無後顧之憂地信受奉行。
[進階辨正]
研討:十二部經譯詞的對應
研討:《長阿含經》的栴檀樹耳與豬肉
研討:沙門的種類
什麼是「以餘器取」
① 居士:在家的修行人。
② 彼辭我退,我不辭彼:對方告辭,我也就告退,我則不會(累了而先)告辭。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如彼威儀禮節,我威儀禮節亦然」。
③ 沒:消失。
④ 受起、住、滅,想起、住、滅,觀起、住、滅:感受(受蘊)的生起、持續、滅去,取相(想蘊)的生起、持續、滅去,觀察這行為(屬於行蘊)的生起、持續、滅去。按:六根接觸到外境時,如果沒有動念而取相(認知),則只有生起感受,感受持續之後就滅去。如果取相(認知)了,則會有取相(認知)的生起、持續、滅去。此時如果還有造作,例如觀察,這則造作也有生起、持續、滅去的過程。例如美女走過眼前時,如果沒有動念取相,則只看到光影的生起、持續、滅去;如果動念取相,就會認知到是美女,這個認知持續之後就滅去;這時如果警覺到動念而觀察心中的運作,這觀察本身在生起後也會持續然後滅去。相當的南傳經文則是提到「八勝處」及「八解脫」。
⑤ 四念處: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念處、(2)受念處、(3)心念處、(4)法念處。
⑥ 四意斷: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其中「斷」指決斷,引申為勤奮的意思。另譯為「四正勤」。
⑦ 四禪: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等四個禪定層次。
⑧ 五根: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的五個根本:(1)信根、(2)精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⑨ 五力:由五根實修而發揮出的具體力量,即:(1)信力、(2)精進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⑩ 七覺意:覺悟的七個要素:(1)念覺分、(2)擇法覺分、(3)精進覺分、(4)喜覺分、(5)輕安覺分、(6)定覺分、(7)捨覺分。又譯為「七覺支」、「七覺分」。
⑪ 賢聖八道:即「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聖者的道路。又譯為「八正道」。
⑫ 諍訟:爭執;爭辯是非。
⑬ 同一師受,同一水乳:同一個老師所教授,如同水乳交融沒有分別。
⑭ 共相熾然,共相娛樂:一起精進,互相鼓勵。
⑮ 貫經:佛陀所說法中簡單散文形式的經文。又譯為「契經」、「正經」,音譯為「修多羅」。按:這段的貫經、祇夜經……大教經即十二部經,是將佛陀說法依據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的佛經。「契經」可廣義地指全部的佛經,在這裡則是狹義地指十二部經之一。
⑯ 祇夜經:為音譯,義譯為「歌詠」,本意是「可以唱出來的」,但在文學形式裏是指以韻文形式的偈頌來重述前面散文形式的經文。例如經中的攝頌(結集經典時將佛經中的關鍵名詞以偈頌代表,以避免遺漏、並方便記憶,常見將每十經的關鍵名詞整理為一攝頌),以及在《雜阿含經》以八眾為說法對象的經文(八眾誦)中,常見佛陀在問答後所說的偈頌。又譯為「祇夜」。
⑰ 受記經:原指佛陀說法中進一步詳細解說教理或以問答方式解說教理的部分,後轉指佛陀確知地預言弟子將證得的果位或往生去處。又譯為「受記」、「授記」、「記說」、「記別」、「授決」。
⑱ 偈經:這是一種只有韻文的文學形式,例如《法句經》、《長老偈》、《長老尼偈》等。又譯為「偈咃」、「偈」,音譯為「伽陀」。
⑲ 法句經:佛陀有感而發、不問自說的法。佛陀通常是應別人的請求而說法,未經他人請求而自己說出來的法即為自說經。按:一般所謂的《法句經》是大正藏第四冊的一部經典,屬於祇夜,這裡疑似《長阿含經》譯者將十二部經中的「說」譯為較文縐縐的「法句」一詞。又譯為「說」、「自說」、「此說」、「無問自說」、「廣演」,音譯為「優陀那」。
⑳ 相應經:過去佛的世界所發生的故事或過去轉輪王的故事;過去世所發生的故事,除了「本生」(佛陀在修菩薩行的過去世的故事)和「譬喻」(佛弟子在過去世的故事)以外的。又譯為「本起」、「本事」、「本末」、「如是語」,音譯為「伊帝目多伽」。
㉑ 本緣經:佛陀前世的故事,例如《生經》、《六度集經》等。又譯為「本生經」、「生經」、「生處」,音譯為「闍多伽」。
㉒ 天本經:經典中說明佛陀說法及制定戒律由來的部分。另譯為「因緣」,音譯為「尼陀那」。
㉓ 廣經:廣說種種甚深的法義,也指大乘經典。又譯為「廣解」、「方等」、「方廣」,音譯為「毘富羅」、「毘佛略」。
㉔ 未曾有經:佛陀所說希有而不可思議的事情,例如《中阿含經》卷八、卷九〈未曾有法品 4〉的經文。又譯為「未曾有」、「未曾有法」,音譯為「阿浮多達摩」。
㉕ 證喻經:佛弟子前世的故事,例如某些人在今世有傑出的表現,而在前世也有英雄式的善行,像這樣將過去、現在以因果業報串連起來的故事。又譯為「譬喻」、「撰錄」,音譯為「阿波陀那」。
㉖ 大教經:對佛陀所說經典的註釋說明,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52經。又譯為「廣普」、「論議」、「說義」,音譯為「優波提舍」。
㉗ 受持:接受不忘,依循實踐。
㉘ 愕然:驚訝。
㉙ 一何駛哉:怎麼這麼快。
㉚ 躃:仆倒、跌倒。「躄」的異體字。
㉛ 踊:跳躍。
㉜ 宛轉:翻來覆去。
㉝ 嘷咷:大聲哭叫。「嘷」是「嗥」的異體字。
㉞ 不能自勝:不能承受。
㉟ 猶如斬蛇,宛轉迴遑,莫知所湊:猶如要斬蛇時,惶恐地游走,不知該怎麼靠近。
㊱ 無常:遷流變化,沒有恆常不變的。
㊲ 偏袒右肩:將袈裟掛於左肩,而露出右肩,是古代印度用以表示恭敬長者的方式之一,因這樣子方便做雜務,代表當事人願意為長者服務。
㊳ 觸嬈:擾亂。
㊴ 無有是處:沒有這樣的情形。
㊵ 菴婆羅:摩竭國的村名,「芒果」的音譯。
㊶ 尸舍婆:印度黃檀,為豆科黃檀屬的落葉大喬木,原產於印度。又譯為「申恕」、「身恕」、「尸攝惒」。
㊷ 躬:親身;親自。
㊸ 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應該依據各佛經來推斷法義是否正確,依據律典、律法來對照探究事件的脈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好好地學習那些文句,它們應該能被進入經中,應該在律中能被對照」。
㊹ 謬:錯誤。
㊺ 捐捨:捨棄、拋棄。
㊻ 和合眾僧、多聞耆舊:相處融洽的僧團,有多聞的德高望重長老。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上座、有上首的僧團住在名叫像那樣的住處」。
㊼ 眾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許多持誦經藏、持誦律藏、遵守戒律的出家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眾多多聞、通曉阿含、持法、持律、持本母的上座比丘們住在名叫像那樣的住處」。
㊽ 波婆:城名,是十六大國之一末羅國的城市,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東北部恆河北岸,鄰近拘尸那竭城。又譯為「波梨耶」。
㊾ 末羅: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迦毘羅衛城的東邊,中印度北部。「末羅」為音譯,義譯是「力士」,本來是當地人的族名,後來也作國名,該族人發源自拘尸那竭城。又譯為「摩羅」。
㊿ 闍頭園:周那的芒果樹園。其中「闍頭」為「周那」的另譯。又譯為「闍頭菴婆園」。
⑴ 工師:工匠。
⑵ 栴檀樹耳:栴檀樹上長出的木耳(茸)。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豬喜歡的菇蕈類」。按:巴利文sūkaramaddavaṃ可逐字譯為「豬-喜歡的」或「豬-柔軟」,巴利藏此詞的意義自古即無定論。
⑶ 晚暮出家,於其座上以飲取器:年紀很大了才出家,在他的座位上趁著喝東西時偷拿器皿藏起來。相當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內容作「罪惡苾芻,遂竊銅椀藏著腋下」。
⑷ 第一義:第一的義理;究竟的真理。
⑸ 餘者不盡爾,勿捨清淨信:其餘的僧眾不都像這位(假修行人),不要因此而失去對三寶的清淨信心。
⑹ 一人持大眾,內濁而外清:一個內心污穢、外表乾淨的假修行人,對抗僧團的大眾。
⑺ 止息:停下來休息。
⑻ 向者:剛才;不久前。
⑼ 篤:病勢沉重。
[對應經典]
《佛般泥洹經》
《般泥洹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六
南傳《長部尼柯耶》第16經大般涅槃經。
參考佛所行讚
參考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神足相應〉第10經塔廟經。
參考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8〈地震品7〉第70經。
參考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8〈地震品7〉第69經。
參考《中阿含經》卷九〈未曾有法品4〉第36經地動經。
[讀經拾得]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本經講「世有八眾」的第一段,在相當的《中阿含經》及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長部尼柯耶》經文也有對應的經文,例如《中阿含經》卷九〈未曾有法品 4〉第36經地動經:「我往詣無量百千剎利眾,共坐談論,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聲,我音聲亦然;如彼威儀禮節,我威儀禮節亦然;若彼問義,我答彼義。復次,我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彼處沒,我既沒已,彼不知誰,為人,為非人?阿難!如是甚奇!甚特!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如是梵志眾、居士眾、沙門眾。」(CBETA, T01, no. 26, p. 478, a9-18)
也就是說佛陀有能力可以「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早課的課誦本及二時臨齋儀上寫道「千百億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或許也是基於這類記載。
在世俗的角度,也可說佛陀基於佛法的修證,能在各領域都出類拔萃,做什麼像什麼,達成四攝法當中的「同事」(與他人共事;又譯為「同利」),以接引他人,也類似《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68經所說:「同利最勝者,謂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淨戒者以淨戒而授於彼。」(CBETA, T02, no. 99, p. 185, a7-10)
四大教法:依經、依律,依法不依人
佛陀告訴我們,不管從哪邊聽來的佛法,不管號稱是誰的說法:佛說的也好,高僧大德帶領的僧團說的也好、有修行的許多出家人說的也好、有修行的一位出家人說的也好,都要客觀地「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
也就是要以經藏、律藏的內容交叉比對,以經解經來釐清佛法義理,以律所載來釐清事件脈絡,來判斷是否符合佛說。
其中的「依法、依律」在這裡指的是律藏及律法(相當的南傳經文為「應該在律中能被對照」),而不包括論藏。至於為什麼要依律來「究其本末」(探究事件的脈絡)?因為律藏中記載了佛陀制戒的各種緣起(本末),也就是特定事件的前後因果關係,對於通盤地瞭解佛教人事物的全局能有幫助,也可間接揭露斷章取義的敘述。
「四大教法」雖然名稱有「四大」,其實並不是要佛弟子依照哪四種偉大的教法,而是要我們不管號稱說法的人有多大的來頭,縱使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四種大善知識所說,都必須「依經、依律」,依法不依人地來判別這個說法是否真的符合佛說。
四種沙門
佛陀說沙門有四種:
行道殊勝(勝道沙門):能斷執著、已證聖果而必入涅槃的聖人們,已親身實踐聖道。
善說道義(示道沙門):洞悉真理而清淨說法的持戒修行人,雖然尚未解脫,但能為人展示正確的修行道路。
依道生活(命道沙門):會說法而依靠佛法活命的修行人。
為道作穢(污道沙門):內心污穢、言語虛假,只作表面工夫,靠佛法賺錢維生的假修行人。
眼前的修行人到底是哪一種,不是透過外表就能輕易看出來的,因此佛陀在偈中說:「勿觀外容貌,卒見便親敬」,不要看到像大師的人就拜,而要長期觀察其言行,對於其說法也要依四大教法判定是否為佛說,這樣才能無後顧之憂地信受奉行。
[進階辨正]
研討:十二部經譯詞的對應
研討:《長阿含經》的栴檀樹耳與豬肉
研討:沙門的種類
什麼是「以餘器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