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缙云下潜“两殿”记(潜梦卓著)
浙江缙云下潜,村民一千一百多年来一直在立庙祭祀的梁朝尚书潜佶,其实就是缙云潜姓的始祖。我在1992年看到的清代缙云县志,称此庙为“尚书殿”。壶镇下潜,因千年前的潜姓在此繁衍生息而得名;溯好溪而上有潜明坑潜陈等,潜姓已绝迹约七百四十年了。
下潜的尚书殿位于村西北郊不远处的山边,殿正中的两尊塑像就是潜佶及其夫人。记得1992年我去尚书殿拜揭时,他们的儿子潜进与潜颖的塑像就站立于两边。
尚书殿横梁上有块清代的匾额,从右到左书“顯(显)佑侯”三个大字。匾右边从上往下书小字“道光捌年歳(岁)次臘(腊)月吉日”;匾左边从上往下落款为“弟子应文昭敬立”。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时期,群盲以“破四旧”为名,砸文物毁庙宇。据了解,殿中的清代匾额是被乡民周喜洪(如今已七十余岁)设法保存下来而逃过一劫。
经考证,“顯(显)佑侯”是宋咸淳二年(1266年),在潜说友作出显著功绩后,南宋皇帝追赐其祖先——即潜佶的儿子潜颖的功名。潜颖体格魁梧,膂力无比且武功超群,每每出征除寇而屡建功勋。封宣德大夫,仕太保高职(三公之一,一品官职)。据潜姓宗谱记载,潜姓在下潜左库、金竹等地与各姓乡民互通婚姻,关系十分融洽。当时的潜颖在下潜更是威望极高,亡故后,乡民立庙宇供奉,因灵验,故香火经年不绝。
清
- 乾隆三十二年,缙云县志《令狐志》有如下记载:
潜尚书庙,县东七十里祀邑人梁尚书潜佶,其子司徒进太保颖配。
潜猛将军庙,县东七十里神捕贼数有显效,宋咸淳二年封显佑侯。
猛将桥,县东六十五里地名下潜,有石长数丈阔一丈厚五尺许,世传潜猛将手挟其石顿之成桥,旁有猛将庙。
位于下潜村西面省道公路边的紫金殿就是猛将庙,殿中有大理石碑刻为记:“紫金殿”又称“猛将殿”。据《缙云县志》历代人物选编9——5986集(清代版)载:-
- - - - -厉守仁敬撰。
自梁朝尚书潜佶在下潜历经十余代的繁衍生息,下潜到南宋时已具相当规模,潜姓山林田产溯好溪向上延伸。当时的下潜建有官厅,花阊门,翰林桥及规模宏大的百廿间。下潜百廿间由十一个小天井围绕一个大天井构成,房屋建筑群相互贯通连接。1997年,左库一位对村史有研究的宋公称:当时的潜姓太公很有威望,儿孙为官的很多。村边有棵大柏树和一株名贵的短毛九针松,都是潜姓太公所植。壶镇垟有名的“问松堂”药店,就是以这株松树取名,包药的纸上面就印有这株松树的图案。三年大跃进时期的1959年(《潜氏志》第1401页)被砍,砍掉时树干直径有一米多。1997年7月,潜姓后人走访下潜应子焕、应盖陆及厉守仁等六七位村民时,其中还有人能口述潜姓遭宋王朝地方恶势力灭族的故事——百廿间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无人敢救,白垅岭头可点烟。可见当时烧杀灭族的景象之惨烈。
有史料三则如下:
一则:下潜的潜姓有一女嫁与白垅村的卢郎,下潜成了白垅的外婆家。之后,每年元宵迎龙灯,白垅村的龙灯都要迎到下潜给外婆观赏。白垅与下潜一溪之隔,那个年代要过水很不方便,外婆提议以后龙灯迎到白垅岭头,自己看到就可以了。白垅人遵外婆意,就迎到岭头为止,延续了若干年。外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行动不便,不能出门看龙灯了,白垅人迎龙灯到岭头就放鞭炮,通知外婆龙灯到了岭头。下潜这边也放鞭炮回敬,表示外婆已知道龙灯到了白垅岭头。这一每年迎灯到白垅岭头,鞭炮一放下潜就回应的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
二则:下潜应姓有二个分支,其中一户应姓迁入下潜后,潜姓太公把一女嫁与应姓为妻,并把部分山林田产作为陪嫁,这户应姓得以在下潜安居乐业。这支应姓不但把潜佶看成是潜姓的太公,也把他看成是应姓的先人,故千年祭祀,直到如今。
浙江缙云下潜,村民一千一百多年来一直在立庙祭祀的梁朝尚书潜佶,其实就是缙云潜姓的始祖。我在1992年看到的清代缙云县志,称此庙为“尚书殿”。壶镇下潜,因千年前的潜姓在此繁衍生息而得名;溯好溪而上有潜明坑潜陈等,潜姓已绝迹约七百四十年了。
下潜的尚书殿位于村西北郊不远处的山边,殿正中的两尊塑像就是潜佶及其夫人。记得1992年我去尚书殿拜揭时,他们的儿子潜进与潜颖的塑像就站立于两边。
尚书殿横梁上有块清代的匾额,从右到左书“顯(显)佑侯”三个大字。匾右边从上往下书小字“道光捌年歳(岁)次臘(腊)月吉日”;匾左边从上往下落款为“弟子应文昭敬立”。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时期,群盲以“破四旧”为名,砸文物毁庙宇。据了解,殿中的清代匾额是被乡民周喜洪(如今已七十余岁)设法保存下来而逃过一劫。
经考证,“顯(显)佑侯”是宋咸淳二年(1266年),在潜说友作出显著功绩后,南宋皇帝追赐其祖先——即潜佶的儿子潜颖的功名。潜颖体格魁梧,膂力无比且武功超群,每每出征除寇而屡建功勋。封宣德大夫,仕太保高职(三公之一,一品官职)。据潜姓宗谱记载,潜姓在下潜左库、金竹等地与各姓乡民互通婚姻,关系十分融洽。当时的潜颖在下潜更是威望极高,亡故后,乡民立庙宇供奉,因灵验,故香火经年不绝。
清
- 乾隆三十二年,缙云县志《令狐志》有如下记载:
潜尚书庙,县东七十里祀邑人梁尚书潜佶,其子司徒进太保颖配。
潜猛将军庙,县东七十里神捕贼数有显效,宋咸淳二年封显佑侯。
猛将桥,县东六十五里地名下潜,有石长数丈阔一丈厚五尺许,世传潜猛将手挟其石顿之成桥,旁有猛将庙。
位于下潜村西面省道公路边的紫金殿就是猛将庙,殿中有大理石碑刻为记:“紫金殿”又称“猛将殿”。据《缙云县志》历代人物选编9——5986集(清代版)载:-
- - - - -厉守仁敬撰。
自梁朝尚书潜佶在下潜历经十余代的繁衍生息,下潜到南宋时已具相当规模,潜姓山林田产溯好溪向上延伸。当时的下潜建有官厅,花阊门,翰林桥及规模宏大的百廿间。下潜百廿间由十一个小天井围绕一个大天井构成,房屋建筑群相互贯通连接。1997年,左库一位对村史有研究的宋公称:当时的潜姓太公很有威望,儿孙为官的很多。村边有棵大柏树和一株名贵的短毛九针松,都是潜姓太公所植。壶镇垟有名的“问松堂”药店,就是以这株松树取名,包药的纸上面就印有这株松树的图案。三年大跃进时期的1959年(《潜氏志》第1401页)被砍,砍掉时树干直径有一米多。1997年7月,潜姓后人走访下潜应子焕、应盖陆及厉守仁等六七位村民时,其中还有人能口述潜姓遭宋王朝地方恶势力灭族的故事——百廿间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无人敢救,白垅岭头可点烟。可见当时烧杀灭族的景象之惨烈。
有史料三则如下:
一则:下潜的潜姓有一女嫁与白垅村的卢郎,下潜成了白垅的外婆家。之后,每年元宵迎龙灯,白垅村的龙灯都要迎到下潜给外婆观赏。白垅与下潜一溪之隔,那个年代要过水很不方便,外婆提议以后龙灯迎到白垅岭头,自己看到就可以了。白垅人遵外婆意,就迎到岭头为止,延续了若干年。外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行动不便,不能出门看龙灯了,白垅人迎龙灯到岭头就放鞭炮,通知外婆龙灯到了岭头。下潜这边也放鞭炮回敬,表示外婆已知道龙灯到了白垅岭头。这一每年迎灯到白垅岭头,鞭炮一放下潜就回应的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
二则:下潜应姓有二个分支,其中一户应姓迁入下潜后,潜姓太公把一女嫁与应姓为妻,并把部分山林田产作为陪嫁,这户应姓得以在下潜安居乐业。这支应姓不但把潜佶看成是潜姓的太公,也把他看成是应姓的先人,故千年祭祀,直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