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就很好,真的很好,很棒,超棒,不看可惜的那种程度的棒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整本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真的是字面意思的好看又好懂,文笔顺畅,思路清晰,语言平实亲切,总之就是仅仅从文字文笔的角度来说,都已经超级优秀了
比如最开始的少女头颅那里,我觉得写得简直就跟推理小说一样,从一个线索推到另一个线索,提出一个假设又被推翻,又找到新的证据从而提出新的假设,真的就像看推理小说一样,太精彩了
后面的章节没有用这种写法,但同样写得很好看。也许没有什么惊艳的句子啊抒发啊诗词啊等等,但是,就是好看,我不知道该咋说了但就是好看!好看到舍不得看完,又浅显易懂又深入浅出,又介绍了丰富的历史考古知识,真的写得太好了太棒了!
然后是从本身内容来说,选取了对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几个遗迹,真的就是,啊可惜上学时候语文课上的总结都忘了,总之就是让我意识到了这些遗迹的重要性,保护它们的重要性,他们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的重要贡献……等等等等
真的太棒了,很值得看,错过可惜的一本书
一个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来说的话:
-------------------
但是,为什么崇拜鬼神、获得奖励就一定要残忍地献祭活人呢?
商代统治阶层认为,用活人献祭有三个好处。第一,可以节省宝贵的生产资料,尤其像牛、羊这类既能生产劳动又能食用的祭祀品,它们在农田的开发和耕种、皮毛原料的提供等方面比人要重要得多;第二,商代食物匮乏,即便是王公贵族的食品供应也不甚充沛,更不用说奴隶和俘虏。用生产力低下的活人祭祀会削减一些人口,也就会减少粮食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食物短缺的问题;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活人祭祀可以一劳永逸地解除战俘反抗的风险。
这里真的解答了我看《翦商》时候的疑问啊!翦商只是把原因归结于宗教信仰,然后因为确实文笔很好所以我就觉得嗯很有道理很真实,也许宗教就是有这种力量,让统治者直接无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所能带来的利益,专注于追求精神世界的利益
但是其实心里还是隐隐觉得不对的,可能是根深蒂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这个哇塞简直已经给我打上了思想钢印的坚定的想法,让我隐隐还是觉得有些不对
这里这位作者的理解,让我觉得,嗯,这才应该是更可能的原因啊,精神信仰应该只是一方面,当两者相比,人口带来的生产力没有达到统治者的预期的时候,那么当然就选择把他们放在在当时人看来更能发挥价值的地方,也就是祭祀,这才是合理的逻辑啊,古人又不是不用吃饭的神经病
-------------------
5.“女战神”妇好的真容
再加上妇好享堂被甲骨文称为“母辛宗”更可佐证,妇好是所有后世商王的直系先妣。
进谗言的只能是祖甲的生母妇好。妇好能力超群,深通军事、政治、祭卜,深受武丁宠爱。但她并未因此放弃后宫政治、轻视后宫力量,她为子谋利,积极参与“宫斗”。
作者这里的写法也是很推理的感觉,写得很有趣。然后对于妇好我也觉得刷新了认知,啊为啥没人去改变妇好的人生啊,多有新意的题材,远古题材,好像至少近几年还没人拍过吧,这可比封神榜还靠前啊,而且还是妥妥的大女主原型人设,又有武力又会宫斗,不是小白花,虽然去世得较早,但从后代来说,就是胜利者。这,多带感啊,别拍什么芈月什么明清了,拍这个啊!
-------------------
11. 甲骨文的秘密
本来,历史专家通过一些史料推测出商部落发祥于燕山以南的环渤海地区,但殷墟甲骨文却显示,商朝的先祖生活在滳水流域,即太行山东麓的古漳水一带,在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之间。而后来位于河北磁县时营村的下七垣遗址的出土证实了这一点。殷墟甲骨文用不可辩驳的事实指明,之前专家对商民族发源地的推测是错误的
这里我又要提到翦商了,真的当时有多惊艳,现在就有多无语
但是我记得说什么“啊,商民族很神秘,来历不明,来自南方沼泽,是游牧民族”
从来就不是神秘的所谓来历不明,而只是有争议,从来就不是南方,而是妥妥的大北方
这这这,这都哪跟哪儿啊?!怪不得评价两级褒贬不一,原来如此啊,关于远古,你可以猜想,但不能出现事实性的错误啊,而且还是编造这种吸引眼球的错误!
-------------------
月亮湾南面不远处有3座小山丘,100多年前的当地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它们看作散落人间的星座,称之为“三星伴月堆”
终于知道了三星堆名字的来历,还挺浪漫的
《山海经》上明确记录,扶桑有同根的两根树干相互扶持依靠、盘旋生长,故名扶桑。
扶桑的名字,也是望文生义,看起来好像很有异域的风格,但其实,就是简单的字面意思啊
-------------------
3. 大禹的棋局和太甲的逆袭
所谓共和执政,并非两个贤臣联合执政,而是由共国
的国君共伯和摄政,他才是那段时间西周王朝的真正统治者。《竹书纪年》让人们认识到,“礼崩乐坏”并非始于春秋战国,而是在中国上古时代就已出现。权欲往往会湮灭人性的光辉,历史虽然冰冷,但真相不容篡改。
啊?啊??啊啊啊???
所谓共和执政,并非两个贤臣联合执政,而是由共国的国君共伯和摄政
什么?什么?我们现在,我们口口声声心心念念的共和,那是民主共和啊,那是……怎么形容怎么抬高都不为过的共和啊!!!
想起来因为共和这个词,还有些假日本鬼子说什么中国现代政治名词都是来自日本,然后就有人科普日本人也是从中国古籍选取的冷门名词进行的翻译,属于内销转出口再转内销
但是,但是!真的没想到,当然其实这并不影响共和的意义,但是,没想到最开始居然还是这么简单的,望文生义,而已吗?
-------------------
5. 古墓里的帝王传奇
周穆王认为,这是周王朝生死攸关的一战,若没有造父的高超驭术,战争的天平就可能向另一方倾斜。于是周穆王论功行赏,赐给造父一座城池,为赵城(今山西洪洞)。而后,造父据此城不断发展壮大,经过几代的经营,最终成为战国时期声名显赫的赵氏家族,而造父则成为赵国的始祖。
赵国原来是这么来的啊,就像是秦国是养马的,赵国是驭马的,还都没离得了马
-------------------
6. 天子西游记
而今天的一步只相当于古人的半步,被称为“跬步”,这就是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由来。
当时上学时学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时候,老师或者课本里有教过跬步的长度或者意思吗?忘了
-------------------
1. 大泽乡的预谋
陈胜又名陈涉,“涉”是他的字。在那个时代,很多白丁、黔首连姓名都使用俗称,如“李四”“王五”等,极少使用字。由此推断,陈胜可能是没落的大户人家之后。并且,能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样的体现庄子哲学的名句,陈胜至少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吴广是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字叔,和陈胜一样,可能也是没落的大家之后。
确实,很有道理,甚至不需要考证,仅仅从这句话来说,这是对庄子原句的保持愿意的再加工,那能说出这种话,至少至少是识字的,这种人,怎么可能出身毫微呢?
然后你看近现代革命史,不只是中国而是放眼全球,真正带领革命的人,那些最开始的人,还有最后取得集团内部统治地位的人(不管最后胜利没胜利吧),一般,大概率,出身都不算差。大富豪,少,但真的一穷二白的,也少,大部分都是有点家资能供得起出国留学的至少的小康家庭
这,还是生产力,还是物质条件决定的啊
-------------------
3. 两封来自前线的士兵家书
这场昏天黑地、流血漂橹的战争,在《史记》中只用了寥寥18个字来记录:“二十四年,王翦、蒙武破楚,虏其王负刍,秦灭楚。”
看到这里很感慨,也觉得很替这两位士兵感到悲伤
如果说家书里展现的是两个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形象,可能还不会这么感慨,反而是因为这两封家书里的士兵,会给家人要钱,会有贷款,会有衣物的需求,这些,都太真实了,反而更让人觉得这真的就是两位活生生的人,不是纸面上的古代小兵,所以才会更加替他们觉得遗憾觉得感同身受
-------------------
5. 别样的苏秦和不一样的战国史
苏秦虽以“弱齐”为己任,但又劝燕王不要和齐国决裂,表面上要保持正常交往,否则自己难保平安和舒适。在书信中可以看出,苏秦在做卧底期间也多次和燕王产生嫌隙。究其原因,不是燕王怀疑他“偏齐叛齐”,就是觉得他要求得太多了。可见,卧底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战国纵横家书》表明,苏秦仅活动于燕、赵、齐三地,并未到过其他国家,并非《战国策》《史记》中所说的苏秦游说……
郭德纲老说老说“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结果,苏秦的经历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人家本人没说啥,要怪就怪司马迁),郭老师的说法,嗯,也有艺术加工的成分,而且都是自己说的啊
-------------------
6. 失传千年的《相马经》
到鼻端的连线应如兔子一样呈弓起状。“兔头”是相马术中一个重要的标准,中国古代的许多名驹都是基于此被选中,因此秦始皇才有名驹“白兔”,关羽夺自吕布的神马名为“赤兔”。
哦,为啥为啥,那么多名驹的名字里都跟兔子有关系,原来是因为这个啊!
-------------------
“马踏飞燕”名字的由来。但是,不久大家就发现,这只“燕子”的尾部没有分叉,缺少燕子外观上最关键的特征。也有学者提出,铜马踩踏的是古代的一种神鸟,名为龙雀,是凤凰的一种。但是,一匹马把中国传统的图腾踩在脚下,不符合常理。而且从飞禽的外观和体形上看,并不符合龙雀凶猛威武的形象,更没有古籍中描述的“长角蛇尾”的特征。
而后,有关“铜马踩踏的究竟为何物”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还有的学者提出“燕隼说”,但铜马脚下的飞禽喙部却是直的。基于这些原因,这件文物的正式名称被定为“铜奔马”,而“马踏飞燕”只成为民间使用的“花名”。但是,马王堆汉墓《相马经》的出土,似乎让“铜奔马”的踩踏物有了新的答案。
《相马经》中明确指出,能够追赶并踩踏乌鸦的马才是一等快马,因此一些专家确信,铜奔马所踩踏的不是飞燕,而是乌鸦。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曹定云研究员为代表的专家认为,铜奔马脚下的应为乌鸦,铜马应命名为“天马逮乌”才对。
其实之前我听说这些类似的文物改名的消息,我都觉得没事儿瞎折腾啥,大家都叫了这么久了就这呗,到看到这里才知道,改名确实是应该改,起得不够好也就算了,关键是起错了啊
-------------------
7. 真假《道德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常”被换成了“恒”,虽一字之差,意思却大相径庭。老子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必然的规律可循,这就是“道”。但即使是规律,也不会恒远不变,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即“道”非“恒”。如此解释起来,就通顺多了。之所以后来的《道德经》把“非恒道”改成“非常道”,是因为到了汉文帝时期要避刘恒的名讳。但这么一改,就完全失去了道家对“道”的最精髓的哲学诠释。
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好像非常道更顺口一点
-------------------
名句“大器晚成”,意思是最宝贵的器物总是在最后完成,由此引申出,一个人要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耐心的积累,才能取得后发制人的成功。而帛书版《老子》上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大器免成”,这让人感到十分意外:原来道家主张强调的不是后天的努力,而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老子》认为,真正的天才来源于自然,无法靠人为去造就,这一点符合道家崇尚自然、顺自然规律而动的哲学思想。
确实哈,我这也算是事后诸葛亮,但是你这么一想,确实哈,大器晚成本身就是个挺儒家的词,跟道家,好像,就是不太搭哈
-------------------
10. 入侵墓内的神秘生物
也有一些考古学家和昆虫学家提出质疑,他们提出了“封闭域动物”的概念,即在一个封闭区域内生活的一种动物,很难向区域外扩散。例如在四川卧龙地区生活的大熊猫,以及仅在中国东北、西伯利亚地区活动的野生东北虎,它们都属于“封闭域动物”,在其他区域并没有发现过,所以钩纹皮蠹不可能是多起源地的昆虫。
如此说来,北美的钩纹皮蠹在2000多年前是怎么进入汉代大墓的竹箱当中,而后又被深埋地下,经过漫长的岁月,用干瘪的虫尸宣布它的存在……
嗯,这才是真正有理有据的神秘未知之谜啊,不是臆想不是脑补,是真的有实据有考证的谜团啊
-------------------
8. 孔子的“真容”
这是第一次有关孔子姓、氏、字的完整记录,而之前的各种传世书籍都没有做到。例如《史记》仅记载了孔子的氏和字“孔仲尼”,而没有记录他的姓。古代的姓、氏不是同一个概念,姓如树根,标明本源;氏如枝叶,区分支系。
这里其实想说,这一段应该是讲《竹书纪年》的,就是,也是我曾经有过的感慨,这次又重现了,那就是理论上来说,两个朝代挨得越近,理论上应该对自己的前一代知道得越清楚,但实际上,由于现代考古技术的发展,还有新的历史史料的挖掘,其实现在的人,或者说能看到真正史料的人,是比单纯的时间上的接近,更能清楚历史真相的
这也说明了像《竹书纪年》这样的书,到底有多重要,多重要,多重要
-------------------
10. 东汉黄金的消失之谜
陪葬、窖藏、战乱等诸多因素,导致东汉之后流通中的黄金数量急剧减少。如此看来,古代黄金自山泽开采而来,又归到尘土中去,就如同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循环。巨量的黄金其实并未消失,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回归它的自然本源
只能说,看到的第一时间不由得有些心动……果然对黄金的热爱已经刻到了人类的dna里了啊
-------------------
总之呢,总结下来,很多很多很颠覆性的东西,有关于名字的,关于名词的,关于成语的,还有很多很多关于历史的常识性东西的颠覆,我都觉得挺震撼的
更拔高的总结性的评价我也说不出来,也不会说,比如作者选取的几个遗迹其实都很有代表性,从古籍,到遗迹,到珍贵文物等等等等,都是你看完之后意识到作者一定是精心选择的
每一个章节也是精心设计,写得也好,也用心
啊,真的更好的夸奖我也夸不出来了,总之这本书是真的好,错过是你的损失的那种好,必须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