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吧 关注:35贴子:50
  • 0回复贴,共1
鹿车之名,初见于《后汉书·鲍宣妻传》载“妻乃归御,挽鹿车”,此指汉代民间独轮木车。其制以单轮居中,两辕前伸似鹿角,故称“鹿车”。敦煌莫高窟第85窟壁画中,绘有平民推鹿车运载货物场景,印证其为平民运输工具。汉代墓葬出土陶制鹿车模型,可见车架低矮,结构简易,符合《释名》所言“窄小载鹿皮”之说。
魏晋以降,佛教经典《法华经·譬喻品》以“三车喻”赋予鹿车新内涵。其中羊车、鹿车、牛车分别对应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鹿车象征小乘佛教,指修行者需自渡苦海,此说在南北朝造像碑铭中多见。然民间仍延续实用功能,《三国志·蜀志》记董允乘鹿车省约出行,与佛教意象并行不悖。
至唐宋,鹿车渐成文化符号。李白“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之句,既用鲍宣典故喻清贫,又暗含禅宗退隐之思。宋人《清明上河图》中独轮车形制已无鹿角装饰,然《东京梦华录》仍称“串车”为鹿车,可见名称沿用之韧。
鹿车之双重意象,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层累特质。作为物质载体,其形制演变见证古代机械智慧;作为精神符号,则映射佛教本土化进程中概念转译的巧思。从黄土陇中的运输工具到佛经注疏的哲理象征,鹿车轨迹恰似文化史中物质与精神交织的缩影。


IP属地:广东1楼2025-01-28 18:0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