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词的这种音乐特点相类似的,是乐府诗,也是可以配上音乐而唱,甚至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倚声因素。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乐府诗,也具有长短不一的句子表现形式。而近体诗,则完全脱离了倚声的性质。我们写的七律七绝啊五律五绝啊,可以独立成形,而不需要根据某个音乐曲调来调整句子的长短和字的多少。
灵筠(956746485) 20:21:07
*舍得之间(820692579) 2010-12-1 20:19:24
文体的音乐属性,是我在讲词学基础的时候强调过很多次的,宋词的音乐属性很强,因为宋词的来源就是倚声之文句。是过去的“歌词”,词是随着音乐走的。词的平仄声调押韵以及句子的长短,都要根据所对应的曲调来做出取舍的。
灵筠(956746485) 20:21:41
*舍得之间(820692579) 20:21:33
但是,不倚声又怎么体现音乐属性的美感呢?这就要靠诗本身字间的平仄搭配和押韵来体现了。我们略通音乐的朋友都知道,音乐的所有要素中,首要的就是节奏,然后才是其他的要素,诸如曲调、和声、音色等等。
灵筠(956746485) 20:22:48
*舍得之间(820692579) 20:22:37
近体诗首要体现的,就是这个节奏感。近体诗“平仄谱”,指的就是两平两仄的交替规律,那么,这就相当于音乐的“节拍”了。我们常把音乐的节奏称为音乐的骨架,那么周期性的有规律的重拍和弱拍交替的出现就是所谓的“节拍”了,而律句中字的平仄交替规律,不正是这样的原理吗?
灵筠(956746485) 20:24:03
*舍得之间(820692579) 20:23:50
所以,格律平仄交替出现的规律,就是体现音乐节拍特点的规律。那么,隔句押韵,同样也体现了这样的节拍特点。句中平仄谱的原理,是以二个字音为一个单位,一重拍一弱拍的交换进行,重音节在二字中的后一字上,所以,就有了“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灵筠(956746485) 20:25:22
*舍得之间(820692579) 20:25:17
那么,“一三五不论”说法的来源,就是因为它们不在音节点上,所以才常被不论的。前时说的所有的拗句及孤平的现象,其实就是重音弱音搭配不平衡所表现出的“破音”现象。
灵筠(956746485) 20:26:28
*舍得之间(820692579) 20:26:18
前时,舍得曾详细分析完孤平的概念,并否定了王力的孤平概念,也是根据这音律协调的原理而来。音律的协调须要在每个句子上都有体现的,不区分是平脚句还是仄脚句。所以,“孤平”也当然不会有韵脚句与白脚之分。舍得会反复讲明这些道理的,舍得依据的是诗韵的特质和声韵学原理。
灵筠(956746485) 20:27:53
*舍得之间(820692579) 20:27:46
近体诗中的平脚句都是押韵的句子,所以,平字收尾的就中,韵脚字的音节影响要大于句中平仄节拍的影响。相对而言,仄脚句中的拗,也就是孤平的影响,因为离韵脚比较远,会比平脚中出现孤平的影响,对音律和谐的破坏性更大。在远离韵脚的地方,平仄的声韵要求,更需要平稳流畅,目的是为韵脚的大节拍点兴起而铺垫。
灵筠(956746485) 20:29:21
*舍得之间(820692579) 20:29:12
我们继续就押韵的话题说下去,说到一个概念范畴,最好就搞明白这个范畴的一切,不可一知半解,否则对我们有害无益。所有的格律问题,其实都是声调的问题。近体诗的平仄和押韵,说到底都是声调问题所在。
灵筠(956746485) 20:30:23
*舍得之间(820692579) 20:30:09
我们研究格律如果对声调性质不了解,只能是瞎子摸象。先确定声系属性,是研究格律的前提,也就是格律体裁用声,是与哪种声系体系更为吻合。这点舍得在前期讲座时反复强调过了,这不须多言。至今还看到有不少人在用新韵填宋词,其实是很滑稽的事情。
灵筠(956746485) 20:31:18
*舍得之间(820692579) 20:31:12
如果用新韵去写一个自己自度的词牌,舍得反而不舍得去反对他,甚至支持他的这种“创新”,他至少没有去扭曲古典文化。成功与否且不说,他是在走自己的路。但是,用新韵去填诸如《莺啼序》这类的宋词曲调,就真的如同开着飞机坦克去上演《三国演义》大戏了。图的只是个噱头而已,这不是在做学问。
灵筠(956746485) 20:32:53
*舍得之间(820692579) 20:32:37
连《莺啼序》的创牌者吴文英自己都填不甚好这个牌子,你如果连宋词的基本常识都没有,照着葫芦画瓢,怎么能填好啊?
灵筠(956746485) 20:34:06
*舍得之间(820692579) 20:33:41
今天格律体裁的形成,其实是来自永明体。永明,是指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的年号。永明体强调诗的声韵,是要讲究“四声”“八病”之说的。永明体又被称为新体诗(不是今天所谓的“新体诗”,而是在当时而言的称呼)。这所谓的四声“平、上、去、入”,被规制入韵为诗韵,是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的杰作。
灵筠(956746485) 20:35:11
*舍得之间(820692579) 20:34:59
“八病”的提出,则是沈约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声、调、韵的配合,进而提出“八病”一说。这“八病”是对诗体声韵很严格的要求,近于苟刻了,实际上基本没有被后人真正的实行下去。所以,“八病”多被看做很迂腐的限制而被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