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银英人物之再写罗严塔尔》和《IAMTHATIAM》是出自前伊谢尔伦要塞大学冰蓝的凝视校长的两篇以罗严塔尔元帅为主题的两篇作品。
《凝视银英人物之再写罗严塔尔》是一篇评论,但兼有随感特色,和整个《凝视银英系列》一样,它不是单纯的考据人物心理或者讨论是非功过,而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评述这样的一个人。
《IAMTHATIAM》则是一部未完成的同人小说,以罗严塔尔本身的口吻来叙述他的生平故事,同时以艾尔芙莉德的角度讲述她眼中的“金银妖瞳”。
从创作时间来看,《凝视银英人物之再写罗严塔尔》创作在先,与《IAMTHATIAM》的创作间隔了相当一段时间。
但是,当我读到《IAMTHATIAM》的时候,《凝视银英人物之再写罗严塔尔》中的许多文字,却常常浮现在脑海中。总有一种感觉,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作者在写完《凝视银英人物之再写罗严塔尔》之后,以此为基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再思考和对原著、对自身思路的再整理,然后用了一种不同的文体和视角,对其中抽象的论述和论点加以具体化和更深、更广的拓展,而这就是《IAMTHATIAM》
和绝大多数银英同人小说不同,《IAMTHATIAM》中绝大多数可以称为“情节”的元素,我们都可以直接在原著中找到,而且几乎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内容。作者没有花费时间精力去构筑太多“原创”情节,他甚至没有力图去将原著中那合理性受到争议的细节加以合理化。他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原著中的这一个罗严塔尔”身上,以文字为手术刀,将人物的灵魂一层层剖开,而后赤裸裸地展现于我们面前。我们无须去追究罗严塔尔是否会对什么人讲述他的故事----这仅仅是一个视角,一个罗严塔尔本身的视角。
然而,一方面,银英中的罗严塔尔是一个复杂度无出其右的人物,在银英中受争论最多的三个人物之中,如果说对莱因哈特的争议往往集中在What上(是怎样的),对奥贝斯坦的争议往往集中在How(如何评价)上,那么对罗严塔尔的争议,则更多地集中在Why(怎样理解)上。银英中再也没有一个人物象罗严塔尔这样给予读者如此繁多而迥异的印象了,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罗严塔尔”。另一方面,这篇同人选择的叙事方式又等于是用一张照片拍出这“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真面目”,这就要求作者找到一个能够贯穿全篇的中心线索,也可以说是主题思想,然后再将全部的线索和矛盾,贯穿于这一主题思想之下,一一述来。
而作者找到的这条线,就是作品的题目----IAMTHATIAM。
罗严塔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作者给出的答案,而这个答案,也就是用以贯穿全作的主题思想。
IAMTHATIAM。
最简单的中文直译,“我就是我”。
这是一个非常符合罗严塔尔特色的回答。
与之相映地,在《凝视冰蓝人物之再写罗严塔尔》一文中,作者一开篇就写到:
“罗严塔尔究竟是谁?是帝国的一员名将?是罗严克拉姆王朝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叛变的开国元勋?是一个生死至交的朋友?是一个薄情寡义的感情杀手?是一个外表华丽而内心幽暗的孤家寡人?是一个懵懵懂懂不知所终的游魂?还是一个桀骜不逊自寻死路的愚者?也许没有一个能够说服所有的人,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将罗严塔尔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概括得让所有的人为之折服。其实罗严塔尔就是一个人,一个所有人都可能与之相似,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与之相比的人。”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段视为对IAMTHATIAM这个标题的注解,或是这部同人小说的题记。
然而,这并不是“IAMTHATIAM”这个题目或曰主题的全部内涵。
由于英文中比较常见的表述方式是IAMWHOIAM,我曾询问过作者这一表述方式的依据,作者回答我,它是《旧约圣经》中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