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878,345贴子:12,165,526
  • 5回复贴,共1

《三国志》指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寿写的《三国志》虽然以擅长叙事著称,有优秀史官的才能,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错误。例如,在《魏武纪》中,记载建安元年,汝南颍川地区的黄巾军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人各率领数万人,被太祖进军讨伐并打败,斩杀了刘辟、黄邵等人(《于禁传》也有同样的记载),何仪及其部下都投降了。这就意味着刘辟已经被处死了。然而,到了建安五年,又有记载说汝南投降的贼寇刘辟等人背叛,响应袁绍,攻打许县。这就是在同一篇中前后矛盾的地方。
再看《蜀后主传》,延熙十六年,大将军费祎被魏国投降过来的郭循所杀(《费祎传》也是这样记载的),而《魏齐王芳纪》和蜀国的《张嶷传》却都写作郭修(孙盛的《魏氏春秋》也写作郭修)。还有《关壮缪传》中提到将军傅士仁派人迎接孙权,但《吴主传》和《吕蒙传》都写作士仁(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也相同)。这是同一个人的姓名在不同地方相互不一致的例子。
又比如,《魏武纪》记载建安十三年冬天,孙权为刘备攻打合肥,太祖从江陵出发去征讨刘备,派张熹去救援合肥,孙权于是撤退。太祖到达赤壁后,与刘备作战不利,于是撤军返回。这说明救援合肥是在前,而赤壁之战在后。但是,《孙权传》却记载那一年孙权命令周瑜、程普与刘备一同进攻,在赤壁遇到了曹操的军队,并大败曹军。曹操于是向北撤退,留下曹仁等人守卫江陵、襄阳。孙权亲自率军围攻合肥,一个多月都没有攻下。后来曹操派张熹来救援,孙权才撤退。这样看来,又是赤壁之战在前,而合肥之围在后了。经过查阅各位将领的传记,发现先有赤壁之战后有合肥之围是正确的,《吴志》的记载是准确的。这些都是陈寿一个人写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错误呢?
另外,《吕蒙传》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孙权与吕蒙讨论攻打徐州的事情时,吕蒙回答说:“现在曹操远在河北,刚刚击败了各路袁军,正在安抚幽州、冀州的百姓,还没有时间顾及东方。徐州那边防守的士兵听说并不强大,我们前往一定能够取胜。不过那里的地形适合陆地行军,骑兵可以长驱直入,曹操一定会来争夺。不如我们先攻打关羽,完全占据长江天险,这样我们的形势会更加有利。”但实际上,曹操击败各路袁军是在建安九年到十年之间,而关羽镇守荆州是在十八年,那时曹操已经平定幽州、冀州很久了,怎么还会有“刚刚击败袁军,没有时间顾及东方”这样的话呢?这显然是不准确的。
关于汉高祖的母亲,她在高祖起兵时死在小黄县,高祖即位后的第五年,将她的谥号追封为昭灵夫人,到了吕后七年又尊称为昭灵皇后,这件事在《汉书》里有记载。所以说“皇后”这个称呼是吕后加封的。但是在《蜀志·甘后传》中却说:“高皇帝追尊太上昭灵夫人为皇后。”这就变成了皇后的称号是高祖追尊的了。
再看关于魏晋时期的事情,高贵乡公被杀的时候,《三国志》只是简单地说五月己丑这天高贵乡公去世,年仅二十岁。对于贾充奉司马昭的命令指使成济刺杀皇帝的事情,则完全没有提及。虽然陈寿是在晋朝做官,不得不为本国避讳,但在记载齐王芳被废黜的时候,还是先提到了司马师打算废黜皇帝并报告了皇太后的事情。那么,高贵乡公被杀的事情稍微透露一点线索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然而书中仅仅记录了死亡的日期,如果不是裴松之引用《汉晋春秋》和《世语》来进行注释的话,人们几乎会以为高贵乡公是正常死亡在宫殿里的。但这还可以说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而避讳。
同样地,对于魏郭皇后的死因,由于明帝对郭皇后诬陷杀害了自己的母亲甄皇后怀恨在心,所以逼迫她自杀,并下令让她披头散发遮住脸面下葬,就像当年甄皇后那样。但是《三国志》中的《郭后传》却只简单地说:“青龙三年,皇后在许昌去世。”完全没有提到是被逼迫的事情。《华歆传》也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弑君的内容。这样一来,就使得那些实际上是被谋杀的人看起来像是正常的死亡;而真正犯下罪行的人则隐藏了他们的罪行。所谓的“善叙事者”又在哪里呢?如果编写史书的人对所有需要避讳的事情都不写,一定要等后人来做注释的话,那还怎么写史书呢?
至于裴松之给《三国志》做的注解,号称详细准确。他在进书表上说:“按照旨意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宋书》也记载宋文帝阅读他的书时说:“这本书可以流传不朽了。”但是,钟繇的书法堪称古今第一,《三国志》里却没有记载;华歆曾经背叛过朋友,管宁因此与他绝交,但裴松之在注解中也没有提到这些事情。这些遗漏之处也是很多的。


IP属地:广东1楼2025-02-03 13:05回复
    第一个,错序。
    沈家本曰:此文疑本云“斩邵等,辟、仪及众皆降”,传写错乱。“辟”字误在“邵”字之上。
    第二个,讹误。
    吴士鉴曰:《吕岱传》注引王隐《交广记》作“滕脩”,《禅国山碑》亦作“滕循”。“脩”与“循”字形相近易讹。如《后汉书·袁绍传》吴循,《魏志·袁绍传》作“吴脩”;《魏志·三少帝纪》注引《魏书》、《蜀志·张嶷传》皆有郭脩,而《费祎传》作“郭循”,皆是。
    第三个,行文。
    第六个,曲笔。
    戊申,大将军文王上言:“高贵乡公率将从驾人兵,拔刃鸣金鼓向臣所止;惧兵刃相接,即敕将士不得有所伤害,违令以军法从事。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横入兵陈伤公,遂至陨命;辄收济行军法。臣闻人臣之节,有死无二,事上之义,不敢逃难。前者变故卒至,祸同发机,诚欲委身守死,唯命所裁。【◎或曰:自道逆迹,于其展转处见之。“向臣所止”,讨贼明矣;“敕无杀害”,用兵审矣;“横入兵阵”,行弑逆矣;“诚欲守死”,转抗战矣。天使贼臣,自供其丑。成济之事,史家隐之,但备载书诏,而昭弑君之实不可掩矣。】
    第七个,《魏略》传谣。
    第八个,本身就没有写的必要性。
    第九个,管宁割席是六朝段子。


    IP属地:河北3楼2025-02-03 22:10
    收起回复
      古早史料错误本身就多,别说三国了,司马迁的史记你细看都一堆黑人问号,一些打了败仗的将军战斗过程给写得很细致好像是拼尽全力无法战胜,结果到了真正打胜仗反而没什么描写就干巴巴写了几个数字。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2-05 10:29
      回复
        很正常,别说古代了,80年代上海有个案子,目击证人告诉帽子犯罪嫌疑人的名字,结果帽子根据他的名字排查,一圈下来都不是嫌疑人,后来一个老帽子说会不会他说的名字是上海话,用普通话翻一下,果然一查查出来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2-05 21:48
        回复
          资治通鉴已读不回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2-07 1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