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最后结果还没有确定,但是大致情形已经明了——报微电子和智能的都超出了预
定不少,计算机缺了一些,而原本预定招人最多的电子,则有相当大的缺口。
从我91年进电子学系,到现在已经呆了快15年了。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遭遇DDMM们这样的
冷落,心里固然有些酸酸的,但是相对而言,我更对大家的未来感到担忧。
学院对本科选专业有人数的大致设定,并不只是因为原本这几个系的规模有这样的比例而
已。起决定性作用的,其一是本科教学的规模,其二是培养研究生的规模,其三是学院和
学校对各个学科的发展的预期。
原本没有本科部的智能系自然能够带的本科生并不多,而从成立学院时从老的计算机系分
出来的微电子系也没有多少能力承担太多学生的教学和实验。事实上,整个学院的教学能
力目前已经是略有不足的状态——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教学班的人数超过一百(专业课的
教学班人数超过六十的话,教学质量就会打较大的折扣)。尽管如此,虽然教学质量有影
响,但是一个老师讲课的时候,50个人可以听,100个人也是可以听的。至于实验、上机
类的课程,受场地器材的影响,约束会大一些。然而,本科教学的容纳能力还并不是最重
要的。
更重要的是,其实是各个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在这个本科生的最大去向是留校读研究生的
时代,各个专业能接纳研究生就读的能力,其实是在根本上决定了其本科生的规模的——
出国读研和去其他院校(包括中科院)虽然也有,但是占的比例毕竟比较小,甚至是个例
。而本院的各系之间跨专业保送研究生,也是极少见的事情,除了智能科学系——其前身
为信息科学中心,只有研究生部,生源主要是校内的各院系,其中计算机和电子的较多。
如果某个专业的本科生数量远远大于其招收研究生的能力,那么毕业的时候,不管是保研
、申请出国还是就业,竞争就会很惨烈——所以,竞争的存在,会导致较长的时间之后,
各个系的本科人数会自动适应于招收研究生的能力。然而,这里用到了一个词:“较长的
时间”——在实现这种平衡之前,各种混乱的代价就是诸多本科毕业生的前途问题。
至于学校和学院对学科发展的预期,其实是相悖的——学校做为文理医为主但又有些发展
工科愿望的综合性大学,会对下属的所有学科都给出一些限制,免得学校的失衡。这样一
来,目前限制了本院许多实验室的研究生培养能力的,主要是学校的硬指标——有的实验
室分摊下来一年只能招一两个研究生而已。
而对于原本为理科,但是又有工科色彩的我们学院而言,壮大规模却又是很重要的事情—
—譬如我们学院,电子学系中 EE 的方向上只有全系的一半(另一半是偏物理的电子学)
,再加上微电子,本科生也就区区一百出头,和别的工科学校的动辄上千人的 EE 相比,
规模实在是太小了,所以自然有很多很多需要靠数量支撑的事情就做不了做不到。说了这
么半天,意思就是,在综合性大学的偏工科的院系,也并不是能那么方便地随大环境的热
点而快速变换专业方向的。
在上面这几段,主要说的是一些“硬”的限制——换句话说,是一些并不以同学们的意愿
为转移的事情,但是却又是最终限制了大家的选择自由度的一些事情。在下面,再介绍一
下我所了解的一些具体的问题。
--
有一些美好的东西,被一些号称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人所不容...
■ ······
■ 高效便捷的 Google 的网页快照 ...
■ 原本没有国界更没有校界的 BBS ...
■ 凝聚全球无数心血的 wikipedia ...
不想看到,又很想知道,这个列表的下一个会是什么 ?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114.148]
定不少,计算机缺了一些,而原本预定招人最多的电子,则有相当大的缺口。
从我91年进电子学系,到现在已经呆了快15年了。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遭遇DDMM们这样的
冷落,心里固然有些酸酸的,但是相对而言,我更对大家的未来感到担忧。
学院对本科选专业有人数的大致设定,并不只是因为原本这几个系的规模有这样的比例而
已。起决定性作用的,其一是本科教学的规模,其二是培养研究生的规模,其三是学院和
学校对各个学科的发展的预期。
原本没有本科部的智能系自然能够带的本科生并不多,而从成立学院时从老的计算机系分
出来的微电子系也没有多少能力承担太多学生的教学和实验。事实上,整个学院的教学能
力目前已经是略有不足的状态——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教学班的人数超过一百(专业课的
教学班人数超过六十的话,教学质量就会打较大的折扣)。尽管如此,虽然教学质量有影
响,但是一个老师讲课的时候,50个人可以听,100个人也是可以听的。至于实验、上机
类的课程,受场地器材的影响,约束会大一些。然而,本科教学的容纳能力还并不是最重
要的。
更重要的是,其实是各个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在这个本科生的最大去向是留校读研究生的
时代,各个专业能接纳研究生就读的能力,其实是在根本上决定了其本科生的规模的——
出国读研和去其他院校(包括中科院)虽然也有,但是占的比例毕竟比较小,甚至是个例
。而本院的各系之间跨专业保送研究生,也是极少见的事情,除了智能科学系——其前身
为信息科学中心,只有研究生部,生源主要是校内的各院系,其中计算机和电子的较多。
如果某个专业的本科生数量远远大于其招收研究生的能力,那么毕业的时候,不管是保研
、申请出国还是就业,竞争就会很惨烈——所以,竞争的存在,会导致较长的时间之后,
各个系的本科人数会自动适应于招收研究生的能力。然而,这里用到了一个词:“较长的
时间”——在实现这种平衡之前,各种混乱的代价就是诸多本科毕业生的前途问题。
至于学校和学院对学科发展的预期,其实是相悖的——学校做为文理医为主但又有些发展
工科愿望的综合性大学,会对下属的所有学科都给出一些限制,免得学校的失衡。这样一
来,目前限制了本院许多实验室的研究生培养能力的,主要是学校的硬指标——有的实验
室分摊下来一年只能招一两个研究生而已。
而对于原本为理科,但是又有工科色彩的我们学院而言,壮大规模却又是很重要的事情—
—譬如我们学院,电子学系中 EE 的方向上只有全系的一半(另一半是偏物理的电子学)
,再加上微电子,本科生也就区区一百出头,和别的工科学校的动辄上千人的 EE 相比,
规模实在是太小了,所以自然有很多很多需要靠数量支撑的事情就做不了做不到。说了这
么半天,意思就是,在综合性大学的偏工科的院系,也并不是能那么方便地随大环境的热
点而快速变换专业方向的。
在上面这几段,主要说的是一些“硬”的限制——换句话说,是一些并不以同学们的意愿
为转移的事情,但是却又是最终限制了大家的选择自由度的一些事情。在下面,再介绍一
下我所了解的一些具体的问题。
--
有一些美好的东西,被一些号称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人所不容...
■ ······
■ 高效便捷的 Google 的网页快照 ...
■ 原本没有国界更没有校界的 BBS ...
■ 凝聚全球无数心血的 wikipedia ...
不想看到,又很想知道,这个列表的下一个会是什么 ?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11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