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不明智、不理智,就是怨天尤人。如果不发现、不修正自己的问题,只是选择躲避,那么问题始终停留在原地,无法解决。与其抱怨,不如改变。遇事只会指责、埋怨,注定于事无补,反而让事件更加恶化。遇事能静下来做好分析,不抱怨,不责备,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 01停止抱怨,起身改变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乌鸦定律”。乌鸦和鸽子住在一个小森林里,有一天,乌鸦准备离开,就向朋友鸽子告别。鸽子问它:“住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搬走呢?”乌鸦回答道:“其实我也不想搬走,但这里的人对我太不友善了,他们嫌我的叫声太难听,不欢迎我留下来,我是真的待不下去了!”鸽子沉思良久,语重心长的对乌鸦说了这样一番话:“朋友啊,你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声音,那么无论你飞到哪里,都不会有人欢迎的!”当我们有畏难情绪时,不要总是抱怨环境的不好,而要尝试改变自己。当我们改变自己时,就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王阳明的学说开始不被人们接受,人们骂他是“异端邪说”。弟子给王阳明抱怨说:“他们根本不懂老师的学问,就妄加评论。”王阳明却不生气,说,是我们对自己的宣讲太少了。他开始在京城组织讲学,一场不行就两场,逐渐凭借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心学和理学分庭抗礼的局面。所以说,与其抱怨问题,不如找到问题的症结,出手解决问题。 02停止抱怨,放平心态每个人天性中都存在一颗“黑暗的种子”:推卸责任。倘若不对它时时提防,就很容易陷入怨天尤人的怪圈。身边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自己日子过得不如意,怪出身怪父母怪社会,却从没问过自己够不够努力;看别人升职就吐槽自己怀才不遇,工作真来了又开始推三阻四。 心理学上有一种心态,叫“受害者模式”。抱有这种心态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人、任何事面前,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他们会把自己置于非常弱小、无助、孤单的境地,总觉得外界应该为自己的不幸负责。一旦习惯了这种心态,人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可悲的负向循环:越是觉得自己不幸,就越爱向外归因,而非反思自己。 久而久之,就彻底失去了解决问题、拯救自我的可能性和行动力。我们无法改变自己过去的行为和选择,但是我们拥有决定未来自己去往何方的权利。 面对任何问题时,不要因为负面情绪而影响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始终要学会适应环境,改变自己的看法,改变自己的态度。
对待同一件事情,当我们的态度变了,我们的心境和处境都会随之改变。当你想要抱怨时,可以试着转变自己的视角,你会在原本看似枯燥乏味的内容中找到意义。
对待同一件事情,当我们的态度变了,我们的心境和处境都会随之改变。当你想要抱怨时,可以试着转变自己的视角,你会在原本看似枯燥乏味的内容中找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