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笔之前,我就本文的标题是什么思考良久,因为其一写了我作为玩卡人的玩卡历史,那么请允许我继续以卡友的身份浅谈一点卡游往事以及为什么我支持马吧对一些不合适出现在此的“卡圈”内容进行封锁的原因。
通常来讲,收藏卡的卡牌文化天然依赖稀有度竞争和交易行为,如果是对战卡还会涉及到数值/机制的博弈等,但对于卡游来说则更为离谱,卡游的线下铺货形式与推广力度惊为天人,各类文具店、谷子店、书店、杂货摊甚至烟酒店,只要是线下的销售场景,开门的地方就有卡游的身影。由于获取门槛低,加上盲包特性极易诱发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线上拆卡直播间的“玩法”泛滥更可能导致这样的消费失去节制。类似的新闻相信各位也看到过不少便不加以赘述。但是在我看来,对于拆卡上瘾和不节制消费以及看直播间的行为,应该是家长去控制的事情,为什么会让孩子拿到钱去买盲盒类产品甚至知晓支付密码前往直播间当富哥,才是最大的问题根源。
两三年之前,关于卡游奥特曼的批评有很多,家长200万拆奥特曼未集齐的故事被以讹传讹。去年,关于卡游小马宝莉的批评比比皆是,央媒亲自下场,自媒体全面转发,用的还是2022年的词,只不过把名字从奥特曼换成了小马宝莉。在嘲讽卡片作为成本低的纸片子时,忽视卡牌背后的设计打样的辛劳与制作工艺的先进。在认为卡牌经营全流程都能赚的盆满钵满时,忽视卡游的产品主要供给线下渠道,利润也分给了线下。作为卡牌收藏家我也只能无奈苦笑了,点到为止。
回到贴吧,在菠菜对马吧的介绍视频里面有一句我印象颇深,即“发卡游的,删,骂卡游的,也删”。小马宝莉吧的核心主题是围绕《小马宝莉》动画及其衍生文化展开。在座的各位都是动画爱好者,甚至可以说小马已经成为了一种难舍难分的心灵寄托,所以追求的是与动画相关的深度讨论和情感共鸣。卡牌文化本质是“将IP符号转化为可量化资源”的商品化过程,而动画社区的核心诉求是“守护IP的情感纯粹性”。二者在底层逻辑上存在不可调和的对抗性。至于骂卡游的部分虽然大伙都比较喜闻乐见,但是因为骂的行为已经与“友谊魔法”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自然也不合适在这里出现。
假如关于卡片的任何内容可以在贴吧横行,那后果是不敢想的,卡游带来的洪水猛兽想必各位吧友都略知一些,包括但不限于各种高卡炫耀,黑话连篇,氪金哲学,拆卡直播等等。总之就是剥离小马的故事内核,将情感投射转化为纸面的颜值经济与卡片的社交货币属性的符号狂欢,只围绕卡牌构建现充身份认同,并在自我精神胜利中完成对马吧各种意义上的反叛与诋毁。
把出卡的集中在出卡帖里,把问产品的请去卡游吧,把不符合规矩的直接请去屏蔽帖,维护社区主题、保护未成年人、降低风险是合理的管理行为。小马宝莉吧对“本吧不玩卡”这句话的贯彻到底,本质上是社区管理者在多重压力下的权衡结果:既需维护内容纯粹性与合规性,又需规避商业争议和不良观感。这种方法无疑是最合适且最高明的。
最后,就有限度接纳卡圈内容,我发表一点点意见,比如与动画设定强关联的衍生创作以及卡游或者美版等的卡面背景故事介绍是可以被允许的,通过制度设计将卡圈内容“去功利化”,尽最大可能将其转化为IP生命力的延续而非破坏社区氛围的元凶。
写这篇的时候思维比较跳跃,自己输出的观点也挺多的还望各位多多包涵。写到最后也不知道该说些啥了,那就给看到这的吧友拜个晚年吧。
通常来讲,收藏卡的卡牌文化天然依赖稀有度竞争和交易行为,如果是对战卡还会涉及到数值/机制的博弈等,但对于卡游来说则更为离谱,卡游的线下铺货形式与推广力度惊为天人,各类文具店、谷子店、书店、杂货摊甚至烟酒店,只要是线下的销售场景,开门的地方就有卡游的身影。由于获取门槛低,加上盲包特性极易诱发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线上拆卡直播间的“玩法”泛滥更可能导致这样的消费失去节制。类似的新闻相信各位也看到过不少便不加以赘述。但是在我看来,对于拆卡上瘾和不节制消费以及看直播间的行为,应该是家长去控制的事情,为什么会让孩子拿到钱去买盲盒类产品甚至知晓支付密码前往直播间当富哥,才是最大的问题根源。
两三年之前,关于卡游奥特曼的批评有很多,家长200万拆奥特曼未集齐的故事被以讹传讹。去年,关于卡游小马宝莉的批评比比皆是,央媒亲自下场,自媒体全面转发,用的还是2022年的词,只不过把名字从奥特曼换成了小马宝莉。在嘲讽卡片作为成本低的纸片子时,忽视卡牌背后的设计打样的辛劳与制作工艺的先进。在认为卡牌经营全流程都能赚的盆满钵满时,忽视卡游的产品主要供给线下渠道,利润也分给了线下。作为卡牌收藏家我也只能无奈苦笑了,点到为止。
回到贴吧,在菠菜对马吧的介绍视频里面有一句我印象颇深,即“发卡游的,删,骂卡游的,也删”。小马宝莉吧的核心主题是围绕《小马宝莉》动画及其衍生文化展开。在座的各位都是动画爱好者,甚至可以说小马已经成为了一种难舍难分的心灵寄托,所以追求的是与动画相关的深度讨论和情感共鸣。卡牌文化本质是“将IP符号转化为可量化资源”的商品化过程,而动画社区的核心诉求是“守护IP的情感纯粹性”。二者在底层逻辑上存在不可调和的对抗性。至于骂卡游的部分虽然大伙都比较喜闻乐见,但是因为骂的行为已经与“友谊魔法”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自然也不合适在这里出现。
假如关于卡片的任何内容可以在贴吧横行,那后果是不敢想的,卡游带来的洪水猛兽想必各位吧友都略知一些,包括但不限于各种高卡炫耀,黑话连篇,氪金哲学,拆卡直播等等。总之就是剥离小马的故事内核,将情感投射转化为纸面的颜值经济与卡片的社交货币属性的符号狂欢,只围绕卡牌构建现充身份认同,并在自我精神胜利中完成对马吧各种意义上的反叛与诋毁。
把出卡的集中在出卡帖里,把问产品的请去卡游吧,把不符合规矩的直接请去屏蔽帖,维护社区主题、保护未成年人、降低风险是合理的管理行为。小马宝莉吧对“本吧不玩卡”这句话的贯彻到底,本质上是社区管理者在多重压力下的权衡结果:既需维护内容纯粹性与合规性,又需规避商业争议和不良观感。这种方法无疑是最合适且最高明的。
最后,就有限度接纳卡圈内容,我发表一点点意见,比如与动画设定强关联的衍生创作以及卡游或者美版等的卡面背景故事介绍是可以被允许的,通过制度设计将卡圈内容“去功利化”,尽最大可能将其转化为IP生命力的延续而非破坏社区氛围的元凶。
写这篇的时候思维比较跳跃,自己输出的观点也挺多的还望各位多多包涵。写到最后也不知道该说些啥了,那就给看到这的吧友拜个晚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