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香吸吧 关注:2贴子:65
  • 4回复贴,共1

郑州的日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郑州,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聚居在城中村,受过高等教育,处于“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状态,但却始终坚守着梦想,一边憧憬一边奋斗,努力为自己的青春寻找一处安放之地。他们就是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蚁族”!
深秋的郑州,天黑得越来越早。
傍晚6点多,街上霓虹灯亮了,到处都是蠕动的车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像急着回巢的鸟儿,拥挤着往前冲。
北环沿线的城中村也变得热闹起来。花园路上临近城中村的站牌,公交车一辆接一辆,一群群年轻的面孔从车上挤出来,融进附近的村庄里。
高程每天就在这庞大的人流中来回穿梭,在这个容纳700多万人的都市里,他渺小而又忙碌,就像一只蚂蚁。
【居住】
生存以上,生活以下
——“都习惯了,同学也都这样……”
马李庄,是北环汽配城附近的一个城中村。
傍晚是城中村最繁华的时候,卖麻辣烫、炒面、烤鱿鱼的小摊点随处都是,昏黄的灯光下,老板热情地招呼着刚从外面回来的人们。
这儿路很窄,楼挨楼,头顶上除了各色招牌,还有纵横交错的电线。
尽管村落拥挤、零乱,但“配套”还算齐全,超市、饭店、理发店、诊所、网吧、澡堂一应俱全。
楼道里,送煤气、修电脑的小广告随处可见。毕业两年多了,高程一直住在这里。
2007年的6月,他从学校扛来了被褥和电脑,同学俩人在这儿落脚。
这是一间7楼的一室一厅,房间三四十平方米。两张床并起来的“通铺”,一张桌子,一个折叠饭桌,一台会自动调台的电视,一个落满了灰尘的折叠储衣柜,凌乱而拥挤。
饭桌上放着没来得及扔的一次性餐盒。高程说,他常在楼下买饭,晚饭3块钱就能解决。
屋里没天然气没热水,卫生间狭小而阴暗,冬天洗脸洗头多用凉水。
“都习惯了,同学也都这样,有的会买个‘热得快’烧水。”高程说,夏天在卫生间冲凉,地面潮湿会生虫子,冬天就去外面的澡堂洗,一次五块钱。这样的房子每月210元,水电费和房租俩人均摊。
【创业】
为了生存,每天逼着自己拉业务
——“不想用人生最好的时间给别人打工”
高程大学是学设计的,他卖过空调,推销过牛奶,也在广告公司做过设计。
刚毕业时,他每月工资只有四五百元,勉强能生存。
高程说,不想用人生最好的时间给别人打工,2008年他决定单干,在21世纪社区租了个标间做办公室,搬了自己的电脑,从旧货市场挑了桌椅,公司就开张了。
公司只有他和同学俩人,他不仅要做设计,还要拉客户,管好钱。
为争取到更多业务,高程对目标群体采取地毯式轰炸,从北环附近的汽配大世界,到南三环附近的汽配城,他几乎每家都拜访过。从北环到南三环,这样的路有时他一天要来回跑两趟。
比起劳累,心理上的痛苦更折磨人。高程说,他是个内向的人,也没年龄优势,有老板根本不把他当回事,还有人为几块钱使劲压价。
“怕遇上难缠的客户,但为了生存每天早上我逼着自己出去。”高程说,刚开始拉业务常常很恐惧。
为保证公司运营,他要省吃俭用,要斤斤计较,“南三环汽配城从一端到另一端,坐摩的要6块钱,总舍不得”。
“收入不稳定,有时只有几百块钱,好时会两千多。”高程说,尽管挣的不多,但他是在为自己奋斗。
大学生创业听起来很美,但据省人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2%,河南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1.5%,打工仍是绝大多数刚毕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
【打工】
“我不干,其他人也会争着干”
——“加班从没发过加班费,更不用提三金和保险”
毕业一年多,晶晶换了三份工作。现在,她在一家装修公司做设计。
“小公司没专门做设计的。”晶晶说,前几天有个小区交房,老板给了她一份单子,1300户业主的电话要挨个打一遍。



1楼2010-12-06 17:00回复

    每个在这儿起步的年轻人,都怀揣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让他们在生活中保持着乐观与积极,在艰苦的状态下更坚毅。
    小鹏正在一家公司做策划,他的梦想是能拿到三四千的月薪,然后在郑州买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这个他艰苦奋斗的地方安个家。
    “我的理想有点俗,就是希望业务能多起来,多挣些钱,做自己想做的事儿。”高程有些腼腆,他说其实自己很不喜欢现在的状态,被生活牵制无法掌控自己。
    小鹏和高程都相信有那么一天,他们能够结束漂泊,过上稳定的生活。
    “我们师兄师姐,一开始也都在城中村住,拿五六百块钱的工资,现在也都逐渐好起来了,有人不仅买了房,还开上了车。”小鹏说,和他同在柳林居住的师兄毕业4年了,现在他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钱,今年初他和女朋友凑钱付了首付,明年3月就能住进自己的房子了。
    “一想起即将搬离城中村的师兄,我就变得精神起来。”小鹏说,师兄是榜样,是生活的动力。
    【成功】
    一个“蚁族”奋斗的成功样本
    ——“正因为有过那段经历,才让自己知道什么是坚强”
    偶然在网上看到关于“蚁族”的讨论,曾经的“蚁族”老徐一下就想起7年前那碗热腾腾的面条。
    天色暗下来了,7年前的老徐徒劳奔波了一天后,买回1.5元钱的挂面,五毛钱的青菜,在租住的小屋里下面条吃。端起碗,老徐眼圈就有些热了:这样的日子持续4个多月了,啥时是个头?
    那时的老徐,大学毕业后就留在郑州,租住在东风路上的白庙。
    每月200元的生活费,是问家里要的,光房租水电就花去一半。除了求职应聘,老徐每天考虑最多的,就是这100元的伙食费该咋花才合理。
    当时,老徐工作没着落,只能打打短工,但屡屡被骗,逢月底老板就挑刺儿。老徐毕业后的5个多月,就是这么熬过来的。直到有同学搬来,两人分担100元的月租,老徐顿觉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
    后来,老徐在打工之余,开始沉下心来学电脑。虽然两人住,多了些乐趣,但日子并不好过,晚饭吃得最多的还是面条。
    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了一年,老徐的踏实肯干赢得一家公司老板的信赖。如今,6年时间过去了,虽然不到30岁,但作为这家公司的创业元老,他已被公司上下尊称为老徐。
    老徐前年买了房子,不久后私家车也有了。去年,老徐还结了婚,真正在这座城市营造起一个家。
    如今,老徐时常开车沿着东风路走上一遭,但那个曾经住满“蚁族”的白庙已不复存在,那儿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电子科技市场,周边数十栋三十多层的高楼正拔地而起。
    老徐说,“蚁族”的日子很辛苦,但也正是因为有过那段经历,才让自己知道什么是坚强,现在想来仍弥足珍贵,“一时的困难并不可怕,什么都可以放下,但唯独不能丢弃的,就是希望。”
    【见证】
    一个房东眼里的“蚁族”
    ——“他们爱干净,有礼貌,
    见人就打招呼,从不拖欠房租”
    不出所料,听到“蚁族”这个词,房东张贵发和大多数人一样,滴溜溜转着眼珠反问记者:“啥叫‘蚁族’?”
    在他眼中,“蚁族”和其他租房户并没太大区别。不过见的租户多了,张贵发还是能琢磨出其中的不同。“他们爱干净,有礼貌,见人就打招呼,从不拖欠房租。”详细了解了这一群体的概念后,小学退休教师张贵发给“蚁族”加上这样的注脚。
    张贵发家的6层楼房建于2005年,在郑州市文化路北段的城乡接合部。1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如今,宽阔的马路从村子东头横亘而过,马路对面已高楼林立。
    张贵发印象最深刻的“蚁族”,是一对年轻恋人。两人3年前住进他家5楼的一个标间,这个面积不足20平方米、月租从刚开始的110元涨到目前160元的小房间,曾是这对“蚁族”恋人的婚房。
    “他俩老家都不在郑州,又没啥亲戚,有老乡过来,我这儿就是他们亲戚的落脚地儿。”张贵发介绍,这对恋人很爱干净,还很有礼貌,见人就笑,有时遇到干活男的会主动搭把手。
    “蚁族”恋人一直住了两年多,去年回老家办了婚事,回来继续住在这儿,还给邻居发了喜糖。“今年夏天才搬走,据说是一起换了工作。”张贵发说。
    除了这对恋人,其他“蚁族”住的时间都不算太长,印象不深。
    张贵发回忆,去年有个刚毕业的男孩子,早出晚归,不知忙什么,就连周末都很少在屋里,“对于他来说,租的房就只是个睡觉的地儿。”
    经过攀谈,张贵发对“蚁族”这个群体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他们确实很不容易,过得不好,但似乎也不打算让家人知道。
    张贵发认为,这两年这一群体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有打扮入流的年轻人来问租房的事儿。”
    村里的房子越盖越高,也和每天来租房的“蚁族”不断增多有关。这时,张贵发浑身一激灵:我们不就是在靠“蚁族”过日子吗?希望这群年轻人活得越来越好!
    【现状】
    郑州“蚁族”分布图
    郑州的“蚁族”群体有多大的规模?
    以“蚁族”较为聚居的郑州北环陈寨村为例,只有0.65平方公里的陈寨村,流动人口达到了9万人。
    记者通过查阅当地暂住人口登记数据发现,在这个河南省最大的城中村中,有超过1/3的流动人口均可列入“蚁族”群体,这部分人大多毕业于本省高校。从这一统计数据来看,遍布郑州城中村的“蚁族”,或有近十万之众。
    郑州“蚁族”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北,庙李、陈寨、柳林、刘庄、杨君刘、马李庄等城乡接合部或城中村,是“蚁族”聚居的集中区域。城南的孙八寨、代庄、五里堡,城西的洛达庙、冉屯,以及典型城中村大小铺、关虎屯、枣庄、徐寨、韩寨等,也多有“蚁族”聚居,其中关虎屯一带近年逐渐演变为都市繁华圈,“蚁族” 群体正呈现纷纷外迁趋势。
    2009年,全省有36.5万名高校毕业生,较上年增加4万多人。截至8月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76.8%。
    2010年就要到来,明年这样的“蚁族”还会有多少!!??


    3楼2010-12-06 17:00
    回复
      十三大哥!!加油!!


      4楼2010-12-07 10:58
      回复
        


        5楼2010-12-15 1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