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616贴子:10,033,812
  • 7回复贴,共1

红楼梦的障眼法王熙凤济困扶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熙凤也做了好事的,她接济困难户刘姥姥,明显是积德行善,如果说王熙凤映射魏忠贤,为什么作者还做这个明显不合情理的设定?这就是《红楼梦》一大特色,设阻布疑。
必须重申,《红楼梦》并非简单的文学作品。尤其可贵的是,作者没有掺杂丝毫的个人主观臆想,极其客观的记录现实,总结社会规律。以人类文明为准绳,以人类良知为根基,以批判虚伪、狂妄、罪恶、腐朽为手段,以挣脱枷锁,追求自由为目的。其思想之深刻,目光之锐利,前所未有。其思想之开化,已经远远超越时代。其普世价值观念,必将与日月永存。
刘姥姥,是《红楼梦》很早出现的人物,一直贯穿始终,她是《红楼梦》里关键人物。
有道是南橘北枳,什么样的国家自会造就什么样的百姓。刘姥姥是时代众生的总代表,或者说,刘姥姥就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前文说过,《红楼梦》凡有不合情理之处,必是作者有意设阻布疑。刘姥姥身上满是矛盾,如果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表面上刘姥姥是个慈祥善良的农村老欧,可细细阅读,却发现作者对刘姥姥多是挖苦嘲讽之笔墨。骂他女婿无能弄不来钱,是嫌贫爱富,鼓动女婿舍脸去贾府讨钱,可谓唯利是图。女婿嫌丢人,她老人家就亲自出马,可谓为老不尊。在贾府更是表现出一身讨巧卖乖阿姨奉承本领,生动体现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尤其见了银子,喜不自禁浑身发痒,这哪里是朴实本分的庄稼人?现实中这种人怎么会倾尽家产去帮助别人,不落井下石就算烧高香了。所以林黛玉骂她“母蝗虫”“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只一牛耳”。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林黛玉的粗口。母蝗虫,是说明刘姥姥这种人太多了,铺天盖地犹如蝗虫。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就是嗅觉灵敏见风使舵随众作恶。古语说吸痈舔痣者必口衔天宪,看来自古这种人就很多很成灾,不然也不会有这么精辟的总结。


IP属地:内蒙古1楼2025-02-14 12:37回复
    再说说王熙凤的济困扶穷,对于王熙凤,所谓周济刘姥姥,就相当于打发一个要饭花子,或者赏下人或是下饭店赏小费,充其量是心情好出手大方而已,况且还是个顺水人情。这点事犯得上跑到判词里高音喇叭宣传吗?
    刘姥姥救巧姐,那是作者明显的设阻布疑,作者绝不会昧了良心去编造这种心灵鸡汤去毒害读者。
    其中玄机,关键在于巧姐。


    IP属地:内蒙古3楼2025-02-14 12:47
    回复
      前文说过琼浆与粪坑的问题,这里再次提醒,接受不了琼浆的人士,请提前回避,免得忍受不了精神发作,因为这些人手里都大棍不离,一旦神经发作,我怕挨打。
      下面看看巧姐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图画为: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这是典型的灯下黑写法。“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这两句谁都能看懂,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所以极容易一眼带过。只是读者应该注意,《红楼梦》的判词都是作者做的痕迹,目的就是引导读者找到埋藏在地底下的宝藏。当你在阅读中感到不对劲,一时又发现不了哪里不对劲,这时你就该想到设阻这个问题了。你就要对每一处细节,尤其是判词,结合书中内容,细读细品,自然会窥得倪端。古代男人阉割做太监,雅称“去势”,也就是“势败”。而对于这个被去了的“势”来说,太监的身体就是它的“家”,太监死去,就是“家亡”。男人若去“势”做了太监,就不要说尊贵,就算权力再大,也是不男不女,谈不上尊贵。太监将来死去,就算他生前权势再大,有干儿干孙千万,一旦没了权势,个个都躲得远远的,哪有一个真正的亲人?为太监料理后事的,把太监的“势”缝合到一起的人,也不过是一种生前基于利益关系的约定。刘氏即“留势”,就是为太监保管“势”的人,太监要付保管费。刘姥姥是泛指,并非具体人物,总之是喜欢“巧”并与之特有缘分的人,以致在大观园里舔鸽子蛋,咂茄子,丑态百出。蛋,茄子,这两个词现在人们还在用,你念念就知道啥意思。在民间,姥姥这两个字还另有骂人之意。所谓“济”,就是付看管费给看管人。并非真正的济困扶穷,所以在后面的判曲中,“济困扶穷”前面加了“劝人生”三个字。“巧得遇恩人”,这个“巧”字用的最妙。通观这四句,中国文字还不够丰富吗,各位读者请自己试试,如果按表面意思,那么换哪个字也比这个“巧”的效果好多了。但我们的大文豪偏偏就精挑细选用了这个字。“留势”对“巧”。高,实在是高。
      再看一下判曲: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留余庆的意思是不修今世修来世,太监自然没有今世了,只能死后把宝贝缝合上,来世才能是个完人。此为余庆。忽遇恩人,太监死去,生前约定管理宝贝的人自会前来履行约定,为其缝合,自然是“巧”的恩人。“巧儿”的主人,唤作娘亲正恰当。书中就是这么安排的,王熙凤的女儿名唤巧姐。“积得阴功”喻意料理好宝贝,那是太监必修课。另外,“积得阴功”也有反义,就像俗语“看你干的好事”,或者说“亏了你积的阴功”,有反讽之意。还有,“阴功”也似有特指,太监也分多钟,一般都是不懂事的时候被家里人阉割,以图将来能进宫里,求个活路。这类多是穷苦家庭,无奈之举。也有一种是成年后自我阉割的,心怀远大抱负者,如竖刁岳不群东方不败魏忠贤之类,这种自去骨肉的葵花宝典,可谓太监的独门阴功,除了魏忠贤这类心怀大志的太监,其他人真练不来。此外,“劝人生”与“留余庆”有对应关系,二者都有“修”的意思,一个是今世,一个是来生,与其留今世余庆,不如修来世人生。“劝人生济困扶穷”,关键在于“劝”字。说明这只是利益关系,并非真正的济困扶穷,否则就不说“劝”了。说“劝”,是谓“奉劝”,就说明你没真正做到。道理很简单,比如我劝你别生气,说明你正在生气,我劝你早起,说明你在睡懒觉,我劝你少喝酒,说明你经常喝醉,我劝你帮助他,说明你不想帮他,我劝你济困扶穷,说明你没有济困扶穷。这个“济困扶穷”大有障眼法意味,不注意细品前边那个“劝”字,就容易被作者带偏,难得作者真正意图。魏忠贤为了银钱,不惜挥刀自宫,犹如管仲谈竖刁,自己身体都不爱,还会爱他人吗?爱银钱忘骨肉的竖刁魏忠贤之类,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狠鹫奸雄”!“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这句表面骂的是狠舅奸兄,也是照顾书中情节(更可能是情节照顾判词),实际骂的是王熙凤所映射人物魏忠贤“狠鹫奸雄”。太监失去骨肉,死后又缝回来,就是减去的又加回来,这么一说也没有损失啊?但这种失去又回来的是加法减法还是乘法除法?天地间最明显、世人都看得清的一道题。这就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IP属地:内蒙古4楼2025-02-14 12:48
      回复
        再说说那副图,纺绩的寓意是缝合,荒村野店是僻静之所,太监宝贝自不会放在展厅供人参观,必然放在荒村野店一般的地方。一般是挂在僻静房屋的房梁下。美人在那纺绩,喻意“巧儿”等待将来与“娘亲”团圆,缝合到一起。没错,那个美人就是太监魏忠贤自己割下那个物件。
        说到这里,莫说是满嘴祥瑞的乖儿们玻璃心碎了。一般读者恐怕也难以接受,早已握紧拳头怒目而视了。
        各位稍安勿躁,待我慢慢讲来,如果仅凭判词判曲和图画,我万万不敢下此结论的。其实《红楼梦》的谜底就在原著书中,只要细读细品,并不难发现。所以我也很奇怪,为什么人们一直争论到现在,难道没有一个仔细看书的人吗?还是另有他因?
        闲言少叙,进入正题。首先,王熙凤即映射魏忠贤,那么她的女儿自当引起读者注意。《红楼梦》中,巧姐出场次数不多,但每次出场,无不说明他就是个“巧儿”子。
        巧姐原名大姐,偶遇刘姥姥,当然,“留势”嘛,看管“巧”是其本分,说是偶遇,实则必然。贵府大小姐,却让山野老农来取名,虽不合情理,可这也是必然。刘姥姥给取名“巧”姐,还说万事都从“巧”中来。中国有句俗语,卖乖讨巧,刘姥姥这不就以身作则地演示给你们看吗。鲁迅说过,在中国,文化最不值钱,唯有乖巧最值钱。看来文豪的灵犀相通的厉害,几百年也无法阻断。巧姐生日是七夕,七夕又称“乞巧节”,谐音“弃巧劫”。巧姐生病,大夫说是“见喜了”“病虽险,却顺,倒还不妨。预备桑虫猪尾要紧”。过去阉割房,称“蚕室”,蚕室里面自然少不了桑虫。猪尾,一则取其形状,二则谐音竹苇,都是阉割手术中必不可少之物。“见喜”,“虽险”“却顺”,各种状态都让人联想到男人“去势”那个紧张过程。清虚观张道士用茶盘托着巧姐的寄名符,王熙凤都感到奇怪。——割下那个物件不放在盘子里,难道还要手拎着?
        最有意思的,是刘姥姥牙牌令:
        “是个庄家人罢”。
        “大火烧了毛毛虫”。
        “一个萝蔔一头蒜”
        “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庄稼人,或谓粗人。此处暗喻魏忠贤当初是混混泼皮。火烧毛毛虫,古代手术消毒就是把手术刀烧一下,伤口也用烙铁烙一下。而魏忠贤自宫时早已是成年人,所以是“大火烧了毛毛虫”。萝卜蒜就不说了,大家自己想。割下的物件经过油浸防腐,封在坛子里,吊在梁上,是不是像在藤上吊了一个倭瓜?也有风干防腐的,则像蝈蝈笼子。所以板儿叫嚷说:“蝈蝈”“蚂蚱”。“留势”是刘姥姥的职业,刘姥姥也忒敬业,玩个牙牌游戏都满嘴行话,并且还言传家教,把这敬业精神传给三辈子后代。后继有人,真乃祥瑞也。
        说到油浸防腐,来看大观园这一段描写:
        贾母笑道:“你把茄鯗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鯗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籖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这段话内涵太丰富了。首先,贾母吩咐王熙凤喂刘姥姥,虽说是少奶奶丫鬟们有意戏弄刘姥姥,但贾母并未参与,况且不过是吃一口独特的菜,也很正常,不属戏弄之列。正常都是让一下,客人自己动筷,谁家的待客是这样的,用筷子夹了送到客人口里?尤其用了“喂”这个字,除了大病在床的人喂药,婴儿喂奶,一般喂猪喂狗才叫“喂”,这个“喂”字,大有意思。
        还有那个“鲞”,这个字确指干鱼,茄鲞的表面意思就是晾干的茄子。众所周知,茄子、姥姥,俱有骂人之意,骂语中的茄子干,那是什么,不言自明,那是太监的宝。
        再细品这句话:“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前文说过,刘姥姥是时代象征。自古以来就不乏这一类群体,自誉为穷人劳动者或农民的儿子,可是从未种过粮食从未出过力,这些人好吃懒做只善于“种茄子”,也就是只善于卖乖讨巧,这种人往往都是活的风生水起。
        《红楼梦》要偷偷摸摸地写,真话要费劲心思地说,真事要隐要掩盖,假语反倒要存在畅行无阻,可想作者所处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这里说巧姐,离不开要说明一下板儿。板儿这个名字为什么这么怪?因为入殓叫“躺板板”,单单这个名字就已经很清楚了,板儿就是棺材。
        巧姐一定会嫁给板儿。意喻“巧”儿最终会躺到“板儿”里面。《红楼梦》中,板儿出场次数也不多,但也足以证明其代表的身份。板儿与巧姐争抢佛手香橼,而这两种东西都是清新空气之物。过去停灵的时间太长,有钱人家丧事中,棺材旁边自然少不了这类高档清新果物。
        说到佛手,不由想起王熙凤给刘姥姥传授茄子做法时提到的鸡爪子。听说某学会还据此开发了一道红楼名菜茄子鯗,专家学者们欢聚一堂,精咂细品,不亦乐乎。《红楼梦》的伟大难以想象,作者的聪明难以想象,祥瑞们的可笑难以想象。高,实在是高。
        转入正题,刘姥姥曾对王熙凤说:“比不得我们的孩子,会走了,哪个坟圈子里不跑去?”。
        《红楼梦》字字严谨,每一字必有其意。
        过去医疗条件不好,小孩子很难养大,尤其农村偏远地方,几乎每家都有夭折小儿。小孩子本就体质弱,农村更忌讳神鬼,坟地多有邪气,成年人见了坟地都绕着走,谁家会让孩子随随便便去坟地?并且哪个坟圈子都跑去了,风水先生也不可能哪个坟圈子都去了,鬼都有固定的坟圈子,哪个坟圈子都跑去的,不就是棺材吗?


        IP属地:内蒙古5楼2025-02-14 12:55
        回复
          刘姥姥板儿就是嘲笑孝庄和顺治,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就是满人二次到大明掠夺,玩花牌的解读网上都有,左边是个人,刘姥姥说是个庄家人大家都笑,这不是孝庄,刘姥姥说大火烧了毛毛虫,这就是八旗图案,接个大倭瓜,是笑满人光头留个辫子像个倭瓜,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2-14 14:50
          收起回复
            我是凤大妈的粉丝


            IP属地:泰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2-14 22:57
            回复
              真有钱人家,真不缺借钱者
              理家之人王熙凤、贾琏、王夫人
              不知道接济了多少亲友
              “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有恩的,死里逃生”
              “加减乘除,上有苍穹”
              虽然有白眼狼
              但是也有刘姥姥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2-15 06: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