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水浒看完了,嗑上了吴用和公孙胜的cp
有人能懂他们两个那种关系吗?挣扎于理想与现实的军师和超脱世俗的道士,这个设定看着就很香很好吃,再加上那个故事,真的又虐又好吃。
我是在第一遍看的时候被吴用吸引,因为结局的吴用自缢将这个人物的结局推向了高潮,不得不承认有些角色的结局必须用死亡来达到点睛效果,吴用的死出乎我的意料但细品却又发现一切皆是情理之中注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注定了这个悲凄的结局。
吴用从一开始的机关算尽胸有成竹到中后期信念逐渐走向崩塌,他越往前走便会愈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起「我是对的吗?这真的是忠义吗?」其实他心中早有答案,可当他决心不再欺瞒自己时却早已没了回头路,命运推着他走向招安,走向灭亡。机关算尽的军师,却始终是个糊涂的,当那些放不下的执念,伟大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相碰撞时,所有的退路最终都指向灭亡的结局。这样的角色更迷人的一点在于他的不完美,正因为他是不完美的,才让这个角色变得饱满,他并不是纯粹的好人,他有狠戾果决的阴险手段,他有对于功名利禄的执念,一个不是非黑即白的角色注定是矛盾的,而这样矛盾的角色恰恰是文学造诣最高的。
而公孙胜,从一开始的仙风道骨多智近妖到中后期逐渐神性化的悲悯,他越往前走一步便愈能算见未来的结局,心中便越是悲悯吧,他最终决定成为清醒的过客,总要有人清楚的记住这段故事,于是招安前,他下山了,公孙胜的定位是兜底者,每一场斗法都是迅速的压倒性胜利,他是强大的,清醒的,看破红尘然后超脱世俗的,或许他没有那么理性,或许前期他的感性居多,但他为自己选的每一条路都是最正确的。这个角色迷人的点就在于他沉稳的强大以及道家人的神秘感,他出场的时间不多,可大量的留白反增他的神秘。
这对产品的情感羁绊不局限于友情或爱情这样明确的界限,这是一段纯净的关系,这段关系我分成两个部分,生离和死别。
生离中还能再分出“殊途”一栏,招安前,公孙胜便遵循罗澄的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及时抽身,但谁能保证他们心里没有挂念彼此?他们因为情志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道,可毕竟这时大家都还活着不是吗,只要活着,日后便还有相见的可能性,及时二人心知肚明这是不可能的,大家都回不去了,但或许,在相同的夜晚,无法抽身的吴用望着残月,他会不会想着倘若是招安成功了,他就去紫虚观寻回故人,他们还能如往年般下下棋,说说笑,或许本该忘却一切超脱世俗的公孙胜,也在那晚望着同一轮残月,他会不会想着,万一招安成功了,那他是不是还能见到加亮?当他们仰望着同一轮残月时,是否是对上了彼此的眼神?
死别之后就不同了,一切往日里的美好如同虚影般飘散了,比生离更残忍的是一切的希望都被磨灭了,早逝者死前眼神是否飘向过长生者?不重要了,早逝者的生命走完了,他早早地跨过了死亡,到达了超生的彼岸,独留长生者或徘徊或游荡在世间,只有长生者清清楚楚地看完了早逝者的一生,身上早已在这么多年的相处中染上故人之姿,当自己不经意展现出来时,是否也会不由得一愣?他自以为放下了,人们也相信他放下了,可午夜梦回时,梦中人熟悉的面庞却被水雾蒙上,无论如何也看不清他的容貌,惊醒时枕边的潮湿,此时还能自欺欺人地麻痹自己放下了吗?当发现身边的物件有一半来自早逝的故人时心脏骤缩,此时还能相信自己放下了吗?
于是,早逝者的早逝,是一场针对长生者余生的精神凌迟。
只有长生者记住了早逝者的过往,早逝者死了,知道早逝者故事的人也都陆续的死了,在后世口口相传的传记里,早逝者永远是清醒的,果断的,“完美的”,只有长生者还记得,他是优柔寡断的,是有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深陷世俗的痴人。
但,记忆总会消散的,但属于早逝者的记忆是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遗物,长生者试图抓住这一抹虚无,但一切皆是徒劳,他会更加凄凉的发现,遗忘一个人,最先忘记的,不是相貌,不是声音,而是缺点,在记忆的神龛里,早逝者的一切被时间镀上一层层金,香火缭绕间,他的面容被掩去了,在长生者的心中,早逝者的形象只会随着时光愈发完美,本应深陷红尘的却先超脱世俗,而本应超脱世俗的最终却深陷红尘,此时,对望铜镜,究竟谁才是痴人?不重要了或许是他,或许是吴加亮吧。
自此,长生者生命的倒计时不再是走向死亡的警钟,而是寻见故人的倒计时,当他跨过死亡到达彼岸时,金光裹身的故人伸出手抓住他的手,他们依旧如初见时一般意气风发。
无生无死,无非一场大梦互证,你的传记的扉页,是我的遗书。


有人能懂他们两个那种关系吗?挣扎于理想与现实的军师和超脱世俗的道士,这个设定看着就很香很好吃,再加上那个故事,真的又虐又好吃。
我是在第一遍看的时候被吴用吸引,因为结局的吴用自缢将这个人物的结局推向了高潮,不得不承认有些角色的结局必须用死亡来达到点睛效果,吴用的死出乎我的意料但细品却又发现一切皆是情理之中注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注定了这个悲凄的结局。
吴用从一开始的机关算尽胸有成竹到中后期信念逐渐走向崩塌,他越往前走便会愈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起「我是对的吗?这真的是忠义吗?」其实他心中早有答案,可当他决心不再欺瞒自己时却早已没了回头路,命运推着他走向招安,走向灭亡。机关算尽的军师,却始终是个糊涂的,当那些放不下的执念,伟大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相碰撞时,所有的退路最终都指向灭亡的结局。这样的角色更迷人的一点在于他的不完美,正因为他是不完美的,才让这个角色变得饱满,他并不是纯粹的好人,他有狠戾果决的阴险手段,他有对于功名利禄的执念,一个不是非黑即白的角色注定是矛盾的,而这样矛盾的角色恰恰是文学造诣最高的。
而公孙胜,从一开始的仙风道骨多智近妖到中后期逐渐神性化的悲悯,他越往前走一步便愈能算见未来的结局,心中便越是悲悯吧,他最终决定成为清醒的过客,总要有人清楚的记住这段故事,于是招安前,他下山了,公孙胜的定位是兜底者,每一场斗法都是迅速的压倒性胜利,他是强大的,清醒的,看破红尘然后超脱世俗的,或许他没有那么理性,或许前期他的感性居多,但他为自己选的每一条路都是最正确的。这个角色迷人的点就在于他沉稳的强大以及道家人的神秘感,他出场的时间不多,可大量的留白反增他的神秘。
这对产品的情感羁绊不局限于友情或爱情这样明确的界限,这是一段纯净的关系,这段关系我分成两个部分,生离和死别。
生离中还能再分出“殊途”一栏,招安前,公孙胜便遵循罗澄的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及时抽身,但谁能保证他们心里没有挂念彼此?他们因为情志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道,可毕竟这时大家都还活着不是吗,只要活着,日后便还有相见的可能性,及时二人心知肚明这是不可能的,大家都回不去了,但或许,在相同的夜晚,无法抽身的吴用望着残月,他会不会想着倘若是招安成功了,他就去紫虚观寻回故人,他们还能如往年般下下棋,说说笑,或许本该忘却一切超脱世俗的公孙胜,也在那晚望着同一轮残月,他会不会想着,万一招安成功了,那他是不是还能见到加亮?当他们仰望着同一轮残月时,是否是对上了彼此的眼神?
死别之后就不同了,一切往日里的美好如同虚影般飘散了,比生离更残忍的是一切的希望都被磨灭了,早逝者死前眼神是否飘向过长生者?不重要了,早逝者的生命走完了,他早早地跨过了死亡,到达了超生的彼岸,独留长生者或徘徊或游荡在世间,只有长生者清清楚楚地看完了早逝者的一生,身上早已在这么多年的相处中染上故人之姿,当自己不经意展现出来时,是否也会不由得一愣?他自以为放下了,人们也相信他放下了,可午夜梦回时,梦中人熟悉的面庞却被水雾蒙上,无论如何也看不清他的容貌,惊醒时枕边的潮湿,此时还能自欺欺人地麻痹自己放下了吗?当发现身边的物件有一半来自早逝的故人时心脏骤缩,此时还能相信自己放下了吗?
于是,早逝者的早逝,是一场针对长生者余生的精神凌迟。
只有长生者记住了早逝者的过往,早逝者死了,知道早逝者故事的人也都陆续的死了,在后世口口相传的传记里,早逝者永远是清醒的,果断的,“完美的”,只有长生者还记得,他是优柔寡断的,是有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深陷世俗的痴人。
但,记忆总会消散的,但属于早逝者的记忆是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遗物,长生者试图抓住这一抹虚无,但一切皆是徒劳,他会更加凄凉的发现,遗忘一个人,最先忘记的,不是相貌,不是声音,而是缺点,在记忆的神龛里,早逝者的一切被时间镀上一层层金,香火缭绕间,他的面容被掩去了,在长生者的心中,早逝者的形象只会随着时光愈发完美,本应深陷红尘的却先超脱世俗,而本应超脱世俗的最终却深陷红尘,此时,对望铜镜,究竟谁才是痴人?不重要了或许是他,或许是吴加亮吧。
自此,长生者生命的倒计时不再是走向死亡的警钟,而是寻见故人的倒计时,当他跨过死亡到达彼岸时,金光裹身的故人伸出手抓住他的手,他们依旧如初见时一般意气风发。
无生无死,无非一场大梦互证,你的传记的扉页,是我的遗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