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痞证当有疼痛辨魏小萌 漯河市..>>《说文》云:"痞,痛也".明确指出了"痞"是以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广韵》亦云痞为腹内结痛.痛和通二字从字的结构上分析均为形声字,声符相同,形符有异,二者属双声叠韵,读音完全相同,故可以视为通假现象.这种情况在古籍中是比较常见的,如《说文句读》指出:"痛,病也,释名痛,通也".即说明"痛","通"相通.考《说文》成书的年代早于《伤寒论》约($$$年,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我们只有把《伤寒论》放在它赖以产生的特定年代来研究,才能准确地把握其理论渊源和要旨.《说文》较好地保留了汉时字义的真貌,因此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痞之"但满不痛",应理解为"但满不通"而又疼痛才是."从病因病机讲痞的病因多为误下后邪热内陷,或胃气素虚邪热乘之,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而成.气不畅者血不运,气滞则胀,故痞证表现为心下满闷;血瘀则痛,故痞证在满闷的基础上还可以出现疼痛,"不通则痛",此之谓也.此外,仲景在《十枣汤》条文中也载有"下心痞满引胁下痛"之语,更明确地指出了痞证除硬满外还兼有疼痛.#从痞证症状及临床实践讲综观《伤寒杂病论》治疗痞证的诸泻心汤证和以痞为兼症的诸条文,绝对讲痞证"心下痞塞,但满不痛"是欠妥当的.五泻心汤证均有心下痞,心下痞满或心下硬,其中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尚有腹中雷鸣或肠鸣,下利.据此推测,病人还可能会出现胃脘痛或腹痛等症.验之临床亦信而有征,如近代名医岳美中先生用甘草泻心汤治一男性军人胃脘胀痛不适,夜晚常为痛醒的胃窦炎;用生姜泻心汤治愈胡某的慢性胃炎;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徐某胃脘胀满,肝区胀痛的慢性肝炎;用甘草泻心汤加茯苓治疗胃脘胀痛,得按痛减等以痛为主症之痞证;投以泻心之辈均获桴鼓之效.笔者也常用泻心汤类治疗胃脘痛,痢疾,慢性结肠炎等以胃脘痛,腹痛为主之痞证而获良效.总之,《伤寒论》所说之痞无论从字义,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诸方面分析,均含有疼痛之意.在痞的形成过程中,早期以气滞不通为主,主要表现为胀满.若影响血运不利,则主要表现为疼痛,两者又往往相互影响,故痞证在临床上多胀满与疼痛并见.正由于痞本含有痛义,故仲景论痞未重复言痛.至其云痞证"按之自濡"者,旨在说明痞证之痛与阳明腑实之痛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可以说后世绝对认为痞证"按之自濡,但满不痛"的解释既嫌偏颇,亦悖经意,更与临床不合.管窥之见,不妥之处,请诸贤明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