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邮吧 关注:271贴子:1,266

【上篇文章】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百度


1楼2010-12-11 12:24回复
    (1)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用。
         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由于光明,方消痴暗,垢障消除,才得真乐。慧光破无明,正是自觉觉他,是觉心除幻结,正是自他俱利。这个光明与安乐非一切世间诸法所能相比。故称之为大。光明有两种:(一)色光(指日月火珠及佛菩萨天人的身光)。(二)智光或称智慧光,心光(指妙法能除众生愚痴的垢暗)。《大智度论》说:“光明有二种,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昙鸾大师说:“佛光能破无明,故佛又号智慧光。”憬兴师说:“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智慧。”故《瑜伽论》称之为法光明。以现法破暗为义,别于色光。但佛光具一切光,故《往生论》说:“佛光明是智慧相也。”蕅益大师九天写一部《弥陀要解》,人称这是从蕅益大师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思益经》说:“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如来身是什么呢?就是大光明之府库。《大日经》说:“大日如来所安住之处是“不坏金刚光明心殿。”金刚是表示坚固,永远不会坏,不会减,不会灭的。光明的心是赞叹如来觉心的胜德。殿原意是宫殿,此处光明心殿表示身住于心,心住于身的不思议妙境。《思益》中光明说的是如来身。
    


    2楼2010-12-11 12:2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至于大安乐,更是十方诸佛的本怀。《毗卢遮那经》说:“大悲为根”。所以慈悲是诸佛的根本。悲是拔苦,慈是与乐。令一切众生都得彻底究竟的永恒的大安乐,才是如来的本心,普度众生都离苦得乐。《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唐译本里说:“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经中有十一处称赞彼土甚可爱乐。《涅盘经》指出:“常乐我净”。不是无常,是常;不是苦,是乐;不是无我,是有一个真我;不是恶浊,是清净。常乐我净,很乐呀。是真乐,不是世间之乐。世间诸乐是坏苦,所爱之境都是无常,所爱破灭,成为大苦。所以世乐不能不
      坏,坏则成苦。更重要的是《涅盘经》里头四句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一切行皆无常,都是生灭之法,有生有灭。)“生灭灭已”(一切生灭都要放下,放下一切,生灭也灭了之后怎么样呢?最要紧的后头一句,那绝不是断灭呀,断灭,什么都没有了,那大家修行了半天,都变成了桌椅板凳了。)“寂灭为乐”,寂是常寂光的寂。《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观音返闻自性,在“生灭灭已”之后“寂灭现前”,马上超越世出世间,得两种殊胜。正与《涅盘》的“寂灭为乐”同旨。寂灭为乐,这是真实究竟的大安乐。禅宗常说,火尽灰寒,忽然从冷灰里爆出一颗热豆。所以禅宗说必须大死才能大活,绝后更生才是真活。这与《涅盘》、《楞严》同一气氛。冷灰爆出热豆才是悟境。如同万里寻亲,突于十字街头一眼看见亲爹,这时欢喜不可形容,这正是大安乐。由上可见,佛教的教化,就是从诸佛本有的大光明大安乐的本体,流出来令一切众生同得大安乐的妙用,普令一切众生恢复他本有的大光明的本体。永离诸苦,但受众乐,直到自他永受寂灭的大安乐。这样殊胜稀有的妙法真是不可思议。
      


      4楼2010-12-11 12:26
      回复
        (2)释尊彻证理体示佛知见
             至于佛教当然是宗教。但是宗教而超宗教。佛教是科学超科学,是哲学超哲学。也可以说佛教是一切超一切。佛教的超越就在于我们教主的超越,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世尊,他的殊胜正如赞佛偈所说的:“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未有如佛者。”至于我们教主在两千多年前降生在尼泊尔,是一位太子,聪明过人,文武全才,王妃也极其贤美,一切如意。但当他陪父亲在御花园里,父亲休息了,他看见鸟吃虫子,引发了极大的悲心。哎呀!众生为了自己的生存,就要互相来吞噬,这真是非常可悲呀!因此他就要舍弃一切,出家求道。但父亲不答应,后来有一次看到一个老人,腰弯背驼,穷苦的
        老人。又一次看到病人,痛苦,面容憔悴,形容枯槁,很痛苦。最后看到死人,知道了这是一切人都不能免的,就决心出家了。出家之后,在雪山苦行修道,一天只吃一棵芝麻,一棵麦子的结实。浑身骨头都显露于外,活像一具活骷髅。后来忽然醒悟,如果这样成道,后世就以为要成佛就必须苦行,这是一个误解,所以就放弃了苦行。就起来沐浴,沐浴的时候几乎从水中起不来了。身体衰弱,攀着一棵树枝子才能够出来。出来之后,吃了一个牧女供养的牛奶煮的粥,体力就恢复了。于是发誓在菩提树下解决问题。到了腊月初八看见天上明星,这时候大彻大悟了。一切问题解决了。他这个之前,他曾经在印度遍访印度所有的一切
        外道诸师,他很快就把师父所有的都学会了,都认为不究竟,不彻底呀!所以只有自己来修证,当看见明星悟道之后,一切问题都粉碎了。惊呼:“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的众生,不但包括我们所有的人,白种人、黑种人、猫、狗,甚至于苍蝇蚂蚁,以及地狱中的众生都在内呀,所以叫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从如而来。一切众生都有同如来一样的智慧和功德之相。佛就是彻悟了这件超世稀有,无上殊胜,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的大事情。这件事情确实是惊天动地,前无古人。
        


        5楼2010-12-11 12:26
        回复
          跳一段。
          佛之所证有法身、报身、化身。佛有三身,上面所说,人人本有的是法身。所以我们的法身同诸佛的法身是没有分别的,法身我们也有。但是报身现在没有显现,佛的报身是万德圆满所庄严所成就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恢复本有法身,成就报身。那么化身哪,就是示现于印度这个太子,出家修道,后来以至于到八十岁涅盘了。这样示现到人间来,跟我们人一样,也有生也有死,也有成就也有说法,这是佛的化身。佛的报身众生就看不见了,只有菩萨才能看得见,报身是无量广大和微妙呀!多少万由旬,一个由旬是四十里。我们不要说微妙,微妙我们看不见,那个我们还不大好体会,就是这个广大我们就看不见。我们登到
          华盛顿最高的塔上,一看吧,那就看见是一个圆形的景物,因为人们视力有限度,所以就把你视力当作半径画一个圆,所看见的只在这圆之内,外就看不见了。所见不过是几十里路,这几十里路就是佛身上如果有一根毫毛,毫毛的万分之一你也看不到。凡夫看不到佛的报身,至于佛的化身是一个示现。释迦牟尼佛示现为一个太子,出家成道,示现了涅盘,这是为了度化我们而作的示现。在实际,在《法华经》开权显实,说出实际情况。那释迦牟尼佛在久远久远,无量劫无量劫,不可说不可说之劫之前早已成佛。
          


          6楼2010-12-11 14:58
          回复
            那佛之涅盘呢?那也就是在凡夫,就看到佛是涅盘了。隋朝智者大师,他读《法华经》,读到药王菩萨焚臂,表示舍了断常二见,经中说是真供养,是真精进。智者大师突然看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佛在灵鹫山说法,那个法会还在进行,还在说法,俨然未散。可见佛何尝涅盘,在众生妄想执着之中就见佛涅盘了。生佛同具法身,所以生佛平等,佛有三身而众生因妄想执着不能显现,一迷一悟又有天渊之别。众生因迷造业,因业受报,在梦幻虚妄的六道之中枉受无量痛苦。
                 轮回之说许多人不信,现经种种调查与研究,证明确是世间真实之事。(许多证明散见于拙著中,不再重复)。人在善道之中,在人生,生老病死八苦交煎,一生酸辛欲哭无泪。何况堕入苦趣,像蒸笼中的螃蟹,这是人人在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螃蟹虽苦只死一回。在地狱中,死后立即复活,活后又立即受罪,人间一夜,地狱中千生万死,更加严重的是“三途(三恶道)一报五千劫(堕入三恶道后,一期的罪报就是五千劫)。”所以苦趣时长,欲出无门。同时推己及人,自己虽在善道,而自己多劫以来的亲眷无量无边,都在恶道受苦,等待自己去救度,自己焉能不勤求觉悟自觉觉他。
            


            7楼2010-12-11 14:58
            回复
              (3)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切众生本体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以叫做“性德”。虽本有性德,但以缠缚在妄想执着之中,性德无法显现,故须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来扫荡一切尘劳妄想。修持的功德称为修德,譬如明镜,镜面上盖满了种种污垢,镜光不能显现。镜子竟同废物。但当我们努力去擦除尘垢,一旦功效圆满,尘垢全消,“镜净心明,本来是佛。”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行人应抓紧修德,才不辜负本有的性德。
              


              8楼2010-12-11 14:59
              回复
                (甲)根本三要: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
                     第一、出离心。此心虽比后两者浅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要能透脱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儿子女、功名富贵、生活享受),谈谈容易,做到很难。甚至有的出家人,虽然摆脱了世间的家庭眷属,名誉地位,可是内心仍夹杂着自己想当佛教领袖、众生导师。于是大占山头,大收徒众,重用亲信,宗派相争,生活享受如同富翁,这与释尊舍皇位离王宫,林间度夜,托钵乞食,真是鲜明对比。所以世间这些难舍之物,都像癌细胞,是万万不能发展的。所以首先要对这些难舍的东西能舍,不再留恋。出离心不是消极厌世,恰恰相反,这是真正的大雄心。为了积极救世,就须轻装上阵。自己还在昏睡,焉能唤醒别人
                的酣梦?更切己的是留恋世间,正是最严重的执着,那么你的镜子就擦不干净了。首先要有一个出离心,这是个最根本的。
                


                10楼2010-12-11 15:0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第二、慈悲心。佛为什么要出家?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我我吃你,这样来维持生命。众生非常苦哇!因之发心求道救度,这是慈悲心。在人世之间我们也看到多少灾难,多少苦痛。非洲的灾情,两伊的战争,多少血泪呀。怎么能无动于衷?这种同情与救度的心就是慈悲心。佛菩萨看一切众生与自身如同一体,这就是同体大悲呀。佛看一切众生如同佛的独子,这是大慈悲心,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华严经》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所以不管佛教哪一宗,都必须从慈悲心出发。修罗都有本领,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所以你没有慈悲心去修练,总之是盲修瞎练,成为阿修罗而后已。密宗《毗卢遮那经》也说:“大悲为根”,第一句话就是要从大悲心出发,可见显教密宗同一根本。有人看见密宗金刚像很厉害,令人生畏,而不知这是极度的慈悲。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样,他要生气,要教导,甚至责打孩子,都是为了要教好他们,并不是要伤害孩子,就是这样,都是大悲为根。如果没有慈悲心,只是去修气,不管修什么练什么,最后都要成为魔的眷属。


                  11楼2010-12-11 15:00
                  回复
                       第三、菩提心。觉悟的心。《毗卢遮那经》在“大悲为根”之下,紧接着便是“菩提为因”。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也就是佛。一切事从因得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种菩提就得菩提,种佛就得佛。“菩提为因”就等于是说,咱们现在播种,你种了一个佛的种子,将来它就要结出佛的果。所以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这同《华严》说:“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完全是一味的。菩提心简单地说,就是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华严》说,这三个像是一盏油灯的三个方面,灯油、灯炷与灯光,缺一不可。


                    12楼2010-12-11 15:01
                    回复
                      而关键是灯光,不发光的灯有什么用?灯的光譬喻大智慧。我们看到本来是佛的众生,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觉悟,冤冤枉枉的在轮回之中受种种苦,所以要救度,这是悲心广大。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这就是大愿。大智慧呢?那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如《金刚经》:终日度生而终日无所度。这样的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就是菩提心。我们要发起菩提心来,我们能发起这个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果学佛还没有发菩提心,或者曾经发过,但又忘掉了。《华严》教导我们:“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经文应该引起学佛的人的深切注意!离开了菩提心,纵使修种种善法,也是为魔服务。这都是真语实语,佛不会吓唬我们。
                      


                      13楼2010-12-11 15:01
                      回复
                        (乙)戒定慧三无漏学    
                             以上三种根本心,是大乘佛教行人,不可或缺的。本段的三无漏学,同样是一切大乘行人,不能缺少的。戒定慧是六波罗蜜的浓缩,波罗蜜翻为“彼岸到”,华言就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六度。迷惑与生死是此岸,觉悟与涅盘是彼岸,烦恼是中流。我们处在生死轮回的此岸,若能超脱一切烦恼,便能到达觉悟成佛的彼岸,所以名之为“度”。六度代表万行,浓缩便是三无漏学。六度就是布施、
                        


                        14楼2010-12-11 15:02
                        回复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特殊的重要。
                               (一)戒。至于戒呢?是宝塔第一层。第一层若坏,塔就不能存在了。现在我们只谈居士,居士有五戒。八关斋戒,因有过午不食,这是斋。居士可以受菩萨戒,学密可以受密戒。戒不受则已,受了就必须精勤守护,千万不可犯戒。如果不守戒,就如同一个漏水的器具(这个花瓶漏水,我们就不能用)。一个漏器,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必然漏光,所以叫做“非器”。
                          


                          15楼2010-12-11 15:02
                          回复
                            (二)定。就是禅定,例如四禅八定,**有四禅,无**还有四种定,把**无**加在一起成为八定。禅定全靠自力,很不容易修成功。世尊在《首楞严经》中开示,若不依靠密咒加持,行人修禅定想避免魔扰是不可能的。至于外界有很多种练功,好象很了不起,其实是初步又初步。但是大家不知道,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大惊小怪!四禅八定是**无**的事,我们是在欲界,欲界里修练,起码要超欲界才行。得了欲界定的人,在入定之后,身就跟云跟烟一样的,非常空虚和清净。不过还是感觉有身,这个是欲界的定。在这个地方修持再进一步之后,突然间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时候自己不见自己有身,也不见自己
                            的衣服,也看不见自己所坐的床铺,房子也没有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很多人到这个地步就妄自尊大,自以为如何如何。其实这是未到定,还没有到初禅哪。初禅之上,二禅、三禅、四禅,他还不到初禅。就像还在幼稚园,就自认为我是博士了,这些地方很容易错认。你自己没有开悟,说开悟,没有到四禅说四禅,这叫大妄语。大妄语是决定入地狱的,所以这样你修了半天还不如不修,这是我们修行人很需要警惕的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听见别人说到了这个境界,我们念佛念了半天没有到这个境界,就认为他比我强。应知:他不能和阁下相比呀。那远远不能相比呀!他们纵不犯大妄语,没有损人利己的心行,最多是欲界天。我们则
                            是横超色无**欲界诸天,直生西方净土,永不退转,一生成办。他们如何能比。
                            


                            16楼2010-12-11 15:0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三)慧。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没有法翻译了。在华文中没有一个适当的名词来翻译般若,所以没有翻。有时勉强用“大智慧”以别于常用的智慧。在三无漏学与六度中,般若都是最重要的。教中常说,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这就是说单修前五度的每一度,若没有融会般若,那么修者就同瞎子一样,你的修行就是盲修瞎练。纵然是善事能得福报,但如仰箭射虚空,福尽,箭还是坠落到地面。般若是什么?勉强来说,那就是能显清本有心体,消除妄想执着的心力。参证《法华经》,也可以说:是你能了悟佛的知见而证入佛的知见的智慧。《法华经》十方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兴于世。佛为什么到世间来?唯独为这样一件
                              大事因缘才来。什么事呢?就是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给众生开示佛是什么知什么见。
                              


                              17楼2010-12-11 15:04
                              回复